□刘 榕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是广播电台依然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广播电台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传播,具有功能多样、传播迅速、用户广泛、感染力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广播电台的新闻工作者有着较高的新闻素养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新闻采编水平较高。
围绕新闻材料进行采访调查编辑,就是新闻采编工作。广播电台可以创新新闻采编方式,既可通过互联网整合信息,也可以进行实地采访。
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除了通过通讯员获取信息,还要积极借助微博、短视频平台、微信、网页等多种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通过整合这些信息,选取出合适的内容,进行跟踪报道。新闻采访形式也要创新,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录音等多种方式进行采访。新闻报道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电话连线、录音报道,也可以是文字消息、短视频报道,还可以是现场直播报道,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提高广播新闻的影响力。
广播电台新闻的内容影响着受众的收听率。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对材料进行挖掘时要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不同的挖掘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新闻,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吸引不同的受众。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编工作时,既要保证新闻的准确性,也要保证新闻的创新性。在进行新闻调查活动时,通过搜集整理资料,找出新颖的素材。在进行实地采访时,新闻记者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其性格、能力、经历等都不一样,对此,需要运用不同的采访方式,也就是说记者要灵活把握采访的形式和节奏。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首先要层层递进引导被采访者的思路,通过有效的引导使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详细的表述,避免在与采访无关的话题上絮絮叨叨。其次要注重采访细节,要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新闻敏感度,发现表象背后的隐性新闻,准确采集隐性信息,提炼出更多的新闻细节。新闻细节不仅是事件本身、事件过程,还包括新闻当事人的观点和思想等,记者要善于整合新闻细节,提高新闻采访的全面性。最后要合理把握采访形式,以往的广播采访,记者通常是通过录音笔进行采访记录,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视听需求提升,广播记者可以依据实际需求,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采访。
广播电台与其他形式的新闻节目不同,必须具备强烈的舆论影响力、听觉冲击力,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在进行新闻编辑时,要提高编辑技巧,从而提高新闻吸引力。
首先要提炼新闻主题,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基础上,让新闻主题更加贴近受众,让受众可以清晰掌握新闻事件,但不要做“标题党”,要保证新闻的水准。
其次要把握舆论导向,注意提升新闻高度,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阐述具体事实来正确引导舆论,用鲜明的态度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百姓迫切关心的问题。
最后要形成自身的风格,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才能让受众记忆深刻。尽量丰富节目形态,对价值较高的新闻,可以开展系列报道。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增强新闻稿件的可读性,迎合受众需求。
新闻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信息可以通过音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快速传播,传统媒体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是传统媒体工作者具有更高的新闻素养和专业素养,在新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上更胜一筹,因此广播电台需要在保持自身优势基础上,提升新闻的时效性,以增强竞争力。
广播电台要借鉴和学习新媒体的先进经验,提升新闻采编速度,利用各种APP平台,实现手机端的采编工作。新闻记者可以在采访现场,直接通过手机APP录视频、拍照,并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报道,提高广播电台新闻采编的时效性,简化采编流程,实现多元化采编。
广播电台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紧跟时代潮流,提升采编人员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采编的能力,提升广播电台新闻的时效性。同时积极建设融媒体,通过新闻素材的共享,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缩短新闻采编流程,采编人员把新闻素材共享到融媒体,依据受众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编辑制作,提高新闻采编工作效率。
新闻媒体要服务于党和人民,要多关注民生问题,突出节目特色。国家对民生问题很重视,出台了各种政策,广播电台作为连接党和人民的桥梁,要把党的政策传达给人民,使当地民众可以了解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同时,要积极反映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民众会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很多民生问题会引起民众共鸣,从而形成大的舆论影响。广播电台工作者要善于从新媒体上发现热点民生问题,并及时提出建议或者找到解决方法,增强新闻媒体服务人民的意识。
要实现新闻的本土化,结合当地实情,以更接地气的形式,编排出受当地民众喜爱的节目。比如广播电台农村频道的受众主要是农民,要结合受众特征,使新闻尽量通俗易懂,用接地气的语言呈现新闻内容,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来解答农民的疑惑,形成特色新闻节目,增强受众黏性。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要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提高采编技巧,增强节目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