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信息爆炸时代,可视化微视频和碎片化阅读方式备受受众青睐。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微视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媒体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许多媒体已经适应了新趋势,采用多媒体促进信息传播,并在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方面进行了改进。但是,有些媒体改革是成功的,有些媒体改革尚未完成,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在优化微视频的制作上仍有进步空间。
5G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微视频的发展和传播。不仅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而且互联网的速度和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人们能够在网上迅速传播信息。同时,因特网接入成本大幅降低,为媒体微视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视频一个致命的缺陷是视频内容完整性、创新性、规范性不足。随着受众对微视频内容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内容的深度和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时效性是信息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信息的价值在于实时传播热点事件,而传统媒体往往由于制作、审核流程较长而难以及时发布信息。微视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是独立的媒体,每个用户都可以记录和传播信息,从而使微视频平台上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相比,制作微视频的过程相对简单。这使得普通人也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最新信息,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强。在新媒体时代,虽然公众可以用手机拍摄新闻,但他们不具备记者的专业素质,媒体专业人员可以从公众拍摄的微视频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整合、制作。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视频的题材范围更广,把镜头对准群众最熟悉的身边人和身边事,生活气息更浓,创作手法更先进,感染力更强。比如,聊城电视台导视频道团队拍摄制作的微视频《聊城一分钟》于2018年11月10日通过聊城广电旗下智慧聊城手机台、各频道及微信公众号首推亮相。大众网、齐鲁网、聊城新闻网、新华社APP、腾讯视频、今日头条等各大媒体、网站、公众号相继转载,《聊城一分钟》瞬间“燃”爆朋友圈,在15个小时之内阅读量、播放量已到61万次,截至2018年11月13日,阅读量、播放量已过100万次。聊城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领先发布“一分钟”形式微视频的地级城市。
微视频的高质量得益于广电创作团队对影视新技术和设备的运用,首次采用red4K超高清电影机,首次拍摄120帧每秒升格镜头,首次采用大范围位移延时航拍城市夜景,运用特效创作和苹果工作站调色等,并在城市宣传片中融入纪录片创作手法,加入大量同期声,增强了视频强烈的代入感。
创新创优和精品生产是传统主流媒体最硬核的竞争力,守正为本、融合为先、创新为魂、践行“四力”是主流媒体要坚守的原则。近几年,微视频从内容创新向着用户连接创新迈进,从报道创新转向定制产品创新,从爆款产品开发转向品牌集群开发。从受众视角出发,转变语态,抛弃空洞说教。主流媒体用微视频打造出一系列有创意、有高度、有温度的作品,用故事、细节引出大主题,同受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微视频制作者要研究如何吸引公众兴趣。调查表明,在微视频开始的前5秒钟内设置第一个高潮可以迅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所以,制作者应在微视频新闻开始时安排视觉冲击力强的片段或设置悬念、留下伏笔,以突出主题。
文字形式的直观性显然不如音频和视频,在生产、制作微视频时,应更多地使用视听结合手段,适当插入动画等,增强信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比如,传统的时政新闻具有较强的严肃性,无法广泛吸引受众。主流媒体可以更多地制作时政新闻微视频,选择新的方法、角度,使内容更具新鲜性和观赏性。可以让新闻当事人由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述新闻故事,增强新闻代入感,突出主题。新闻微视频采集者必须及时记录现场环境声音等,向用户提供立体感官体验,满足受众对微视频的视听要求。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国际在线推出的动漫微视频《“一带一路”一起走》俘获了众多粉丝。节目融合动漫、老腔、说唱等表现手段,用传统老腔带领观众感受秦川风韵,借说唱为节目注入年轻潮流元素,贯穿古代与现代,连接中国和世界,生动地演绎了“一带一路”的历史、发展和成就。
传统广电媒体的变革迫在眉睫。如今,微视频已经成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最喜闻乐见的节目形态。制作人员要善于运用新思路和新技术来制作适合于多媒体新渠道传播的微视频,不断提高微视频质量,创新微视频信息内容和形式,以增强媒体核心竞争力。科学认识融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充分运用微视频多形态的表现形式和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奏响积极向上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