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时政新闻在地方电视台节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公众传递时政要闻,让公众在了解重要政务活动、大政方针的同时,更好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电视时政新闻的新闻价值较高,一直备受公众关注。
虽然公众有着旺盛的信息需求,但并不意味着电视时政新闻栏目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唯有创新求变,让新闻“活”起来,改变传统呆板的报道形式,才能赋予时政新闻新的发展活力,确保时政信息的有效传播。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主要以会议新闻为主,虽然不同的会议议程和议题不同,但是报道形式却较为单一。不少地方电视台记者在报道会议新闻时,采取的就是“会议主题+主席台+会场+领导讲话”千篇一律的形式,拍摄领导特写和参会者镜头,重点摄录领导发言,然后从讲话稿中摘抄一大段话来完成新闻稿。这种空洞的报道方式,根本没有凸显会议新闻的重要信息,没有体现新闻价值。此外,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往往会传达上级决策、大政方针,但仅仅刻板地呈现,没有任何解读,观众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上做法根本无法激发观众的收看欲望。
除此之外,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往往只强调“下达”,不注重“上传”,单纯地将政府层面的信息向受众传递,却没有站在受众角度报道公众的反响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不少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存在重点不突出、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整篇报道就是一种流水账式的记录方式,缺乏新意和深度,根本没有抓住新闻的重点议题,也没有挖掘其内涵,报道没有任何侧重点。再加上报道语言有很多的官话套话,大量采用领导“指出”“强调”“要求”等词语,给观众一种距离感,降低了观众的关注度。
策划,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选题的新颖性、报道角度的独特性、新闻资源调度的有效性、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同样必须重视策划的力量,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主题,提前谋篇布局,让电视屏幕上可以出现形式多样、选题新颖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
时政新闻一般以领导活动或者会议新闻为报道对象,这些政治活动看似距离百姓很远,其实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时政新闻采编人员要做的,就是以百姓视角来报道新闻,回答公众关注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采编人员依然遵循传统的报道理念,在接到新闻报道任务后,习惯性地根据现成的新闻通稿来组稿,再加上官话套话,导致报道内容非常枯燥乏味,缺乏新闻价值,对观众而言完全没有吸引力。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要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就必须创新报道模式,抓住新闻要点,凸显新闻价值,在完整地传达政策的同时,还要对新闻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比如说可以在新闻中对一些数据用图标的方式来展示,方便观众理解;从官话套话的报道模式中跳脱出来,用小切口和说故事的方式对新闻加以呈现,在会议报道中多穿插一些细节描述,让时政新闻更“活”;在及时报道时政新闻事件的同时,还可以加入新闻背景、记者手记和新闻评论等内容,对报道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将新闻做深做透。
首先,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一定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来选题组稿,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选题上,要结合受众需求,多报道一些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
其次,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一定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注意选取一些典型画面,新闻语言通俗易通,让观众爱看。
最后,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一定要充分发挥“接近性”这一优势,将镜头对准当地的人和事,及时报道地方时政新闻,密切联系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对观众来说,和自己空间距离越近的新闻,关注度就越高,因此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在报道全国重大新闻的同时,必须追求本土化,打造地域特色,实现与其他新闻节目的差异化竞争。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必须以合理的写作方法和适当的技巧,让枯燥数字“活”起来,把抽象数字形象化,使其与人们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让观众能够通过合理想象感知和理解报道中出现的数字,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时政新闻除了需要传达政府的政策信息,报道政务活动,也要肩负起舆论监督职责,做好社会难点和痛点问题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均衡批评性报道和正面报道的比重,帮助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承担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地方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改革创新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新闻从业者多思、多想,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理念和模式的束缚,以观众的视角深挖时政新闻中有价值的新闻点,创新报道模式,写出受众真正想看爱看的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