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镝
制作一部能引起观众高度共鸣的高质量电视专题片,选题是第一位。选题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电视专题片的成败。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的新闻价值、审美价值一定要高,它一定能给观众提供新鲜的信息,一定具有典型意义,一定是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被群众广泛关心关注的,它一定有人情味、有故事性。它的主题一定要彰显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主题,弘扬社会主旋律。在信息高度发达、自媒体异常活跃的今天,要想吸引观众眼球,它还必须体现平民视角,体现人文关怀,关注热门话题。它还一定具有可操作性,有大量画面支撑,有同期声,所以,把握思想性、贴近性、可操作性是做好电视专题片选题的关键。
电视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类型,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深入的报道。它的内容虽然单一,但反映的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历史和现实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纷繁复杂,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阴暗污浊的。
电视专题片要报道的应该是有政治思想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要突出时代特征,弘扬主旋律,弘扬真善美,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把正能量的故事传播出去,教育人、鼓舞人,要鞭挞歪风邪气。只有选择这样的主题,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今年是建党百年,各地新闻单位都集中力量做了大量宣传。笔者所在的电视台开设了《朝阳党史人物》系列专题,以专题片的形式,报道陈镜湖、赵尚志、韩麟符等革命先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这样的选题,既有政治思想意义,又有教育意义,能让群众了解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弘扬了主旋律。选题吸引人,报道收到很好的效果,社会反响强烈。
在宣传朝阳、推介朝阳的报道中,从多角度展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朝阳红山文化、佛教文化、化石文化、三燕文化等四大文化。在化石文化报道中,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化石的专题片,《最早的角质喙》《恐龙长毛了吗》等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电视专题片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既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所以,在拍摄电视专题片时,要把可操作性作为选题的重要条件,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操作性不强,没有能力去做的,千万不要选,以免半途而废。
判断电视专题片选题可不可操作,除了看故事是否动人、是否具有报道价值外,还要看能否拍到大量的支撑专题片的画面和同期声。
在历史事件选题中,创作者需要格外谨慎。在《朝阳党史人物》选题上,就注意了可操作性这一点。陈镜湖是朝阳建平人,是党的早期革命家。建平县有陈镜湖烈士陵园,烈士生前有照片,可供拍摄的资料较多,这些画面可以支撑起整个专题片,可操作性强。赵尚志烈士是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人,朝阳有赵尚志故居、赵尚志纪念馆和赵尚志烈士陵园,赵尚志生前留有一张照片,他的外甥及研究赵尚志的历史学家都能采访到,可以保证专题片的画面、同期声等资料的丰富性,可操作性也很强。
但也有一些烈士,生前没有照片留存,资料画面难找,对他们深入了解、可以出同期声的采访对象很难找到。如果仅仅做文字报道,是可以的,但是电视专题片需要大量的画面和同期声支撑,资料镜头不够,很难支撑起专题片,即使勉强做了选题,东拼西凑一些画面,也难以达到高质量专题片的要求,起不到较好的宣传作用。这样的选题应该果断放弃。
这里所说的不可操作,是指靠克服困难也不能解决的问题。靠记者吃苦、靠技术制作能解决的,都包括在可操作范围。比如,笔者所在的电视台在拍摄援疆干部专题片时,克服了恶劣天气的影响,在保证记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拍到了专题片需要的大雪中援疆干部护路的画面。还有一些靠特技、动漫能实现的画面,也在可克服范围内。只有那些无法再现的场景,无法拍到的场面,才是不可操作的。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电视专题片也必须将“三贴近”作为选题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三贴近”的电视专题片才能抓住观众的心,才能让他们有感同身受的共鸣,才能提高收视率,起到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我们在民生节目的选题中,常常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选题,比如百姓关心的住房、子女入学、移动支付、网络诈骗等,都曾作为目标选题实施。有些小区由于种种原因七八年不能办房证。朝阳市政府把这项工作列为为百姓办的实事之一认真解决,最终这些小区的居民都喜气洋洋地拿到了房证。记者把这件事列为选题,做成专题片,很受群众欢迎。
只有心中有百姓、有观众,揣摩观众心理,关心百姓所关心,这样的选题才能赢得观众的心,才能让观众在众多的媒体平台中选中电视,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打开电视看节目。
总之,要做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首先要做好选题。要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的事件和先进人物的故事,弘扬时代精神,宣传改革成果,让主旋律成为媒体宣传的主基调。要注重可操作性,要选择记者易于把握、易于采访的主题。做电视专题片,选题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做不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