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瑜桦
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获取渠道,提升信息传播效率、拓展人们视野,实现“居家即知天下事”。但是,相应地也会加剧传播媒体行业的竞争,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需要考虑将二者进行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广播电视行业的生存力。
当前,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方式就是多平台开展互动。传统媒体本身的制作就很精良,内容丰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其提供了多种发展可能性,我国在制度层面已经为其融合提供了积极支持,鼓励广播电视利用新媒体提升传播力,集中资源优势,发展网络广播电视。但是,其融合之路还是存在较多的挑战。一方面,在人才、设备方面,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采、编、制、播方面,技能没有显著提高,且受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设备更新不够快,不能满足融合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广电单位缺少融合创新思路,在运营经验、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受传统运营形式的固有化思维影响,突破的难度较大。
首先,创新接收信息方式,结合当前广电受众群体偏好,根据不同节目的特点适当增加互动环节,为受众提供多种沟通渠道。例如,除了传统的热线电话形式,还可以设置微博话题实时互动,运用新媒体平台,增强受众参与感,在节目播放前、中、后阶段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讨论。其次,开发云平台,将传统电视节目转化为网络电视节目,让受众通过移动终端观看,设置弹幕功能,增强节目互动性。最后,广电单位可以结合受众对相关节目的反馈,对节目进行优化,提升节目质量,吸引更多受众。
和新媒体相比,广电在信息采集和专题编排上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其播放时间和传播方式基本较为固定,时间极不灵活,需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运用网络电视和各种智能化软件推广广电节目,丰富传播形式,形成独特的宣传优势。对此,需要广电单位理性认知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站在客观角度分析自身发展前景,认识与新媒体融合的重要性,结合信息时代要求和互联网用户结构,制定革新计划,研发新传播技术与载体。以手机电视为例,其可以充分展示声画传播效果,为用户提供多种清晰度选择;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点播广电节目,且携带方便,打破传统媒体的时空局限。
①创建私有云,即通过广电云平台来开发和运行节目制作软件,实现实时在线远程编辑,内容包括设计开发广告、制作节目等,开拓广电新业务。
②创建专属云,即构建网络框架,聚合各节点,利用传统信息采集技术和新媒体信息采集技术,增强各媒体的协作性和联动性,实现节目的共同制作开发,凝聚合力,保证节目制作质量,坚持“内容为王”。
③创建公有云,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广电网络平台和传统节目制作中心,建立视频资源数据库,运用互联网思想、大数据技术记录用户阅览偏好,分析用户资料,描绘用户图像,智能化地为用户提供和其偏好相符的节目,增强服务体验。
首先,整合内部资源,引入并优化新媒体资源。广电单位应当认识到自身在节目内涵深度和价值方面的优势,传统节目都是经过精心打磨,字字斟酌,多次修改,作品质量有保证,这方面优势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所以广电单位在融合过程中需要保留传统优势,保证资源质量。其次,创新市场运营模式,建立个性化资源库,将媒体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最后,关注微博信息动向,结合微博热榜和节目定位,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化节目内容,保证广电节目的时效性,紧随社会发展趋势,扩大自身优势。
建议广电单位在融合人才培养上采用齿轮形配置法,保证节目输送的优质性。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在当前阶段,可将新媒体人才和传统媒体人员进行交叉式配置,确保在一个节目团队中两种人才均有且比例合适,促进二者的融合,提升团队战斗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媒体人才融合素质的教育,将媒体融合的优点和必要性纳入培训内容,使其认识到自身能力拓展的重要性,促使其自觉学习新媒体技术,接受新媒体理念,形成新媒体思维,优化自身媒体知识结构,在制作节目时可以从多角度考虑,打造融合作品,提升融合价值。
全方位融合之路的铺就,需要广电单位关注人才、技术、设备、内容等各种对融合起影响作用的因素。一方面,广电单位需要做好横向融合,即构建融合管理系统,设计不同层级的管理模块,制定融合规划,并结合媒体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管理,如在互动方面,第一阶段增强广播方式互动性,创建微博账号,实现线上互动;第二阶段推出网络广电APP,深化互动效果,吸引更多受众群体等。另一方面,做好纵向融合,即制定梯级化的融合进度规划,循序渐进地实现全方位融合,推动广电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必然趋势,需要从事广播电视行业的相关人员增强对新媒体的认识,理性对待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转型,探索效果最佳的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