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凡
策划常态化,顾名思义,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实施更合乎情理的可行性报道方案。让报道内容更合乎情理,也就意味着报道内容要充分反映和刻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换言之,优秀的新闻策划应当能够充分地调动受众的阅读热情,报道方式恰当合理同时又不失活力,报道主题新颖生动同时又不失亮点,报道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内涵,由此才能为社会公众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公众勾勒美好生活的理想蓝图。
时政新闻基本阐述的是政治经济生活中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有的时政新闻作品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应有的鲜活气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再现了新闻事实,但未能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也没有透过事实现象的表面,去挖掘背后根源。这主要是与新闻从业者思维受限有关,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是按部就班地在固定的写作框架中填补客观事实,这样的时政新闻报道当然就缺乏温暖的人性力量。由于形式化太过严重,所以当受众品读时,就难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更别说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覆盖,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使新闻报道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一方面,因为缺乏对新闻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新闻公信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对信息要求参差有别,写作难度上升,写作内容碎片化倾向严重,报道显得深度、力度不足。网络虽然使人们可以快速获得想要的信息,但由于这些信息来源广泛,难以溯源,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时政新闻的权威性,进而影响对主流舆论的掌控,影响公众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
首先,时政新闻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来说,缺乏一定的娱乐化色彩,所以阅读受众比较有限,竞争优势和吸引力不强,因此,它的教育、指导作用也会被削弱。
其次,当热点新闻事件发生时,各种媒体就会迅速聚焦于此,而社会公众也会自行加入对热点事件的讨论、交流中。在众说纷纭的氛围下,新闻工作者很难准确抓住事件中心,概括出鲜明、突出的主题亮点,由此撰写出的新闻内容就缺乏真正的生命力,进而也削弱了新闻的宣传能力和舆论影响力。
最后,时政新闻的报道重点会偏向于重要会议或领导讲话,缺少对新闻价值的综合考量,导致时政新闻比较严肃,难以吸引公众注意。
时政新闻虽然是对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方面重要路线、方针、政策及活动的客观报道,但这些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存在的。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语言比较晦涩,对文化水平不高的部分社会群体来说难以理解,更别说要发人深省、引起共鸣了。如果新闻视角能够转移到民生上,能提升时政新闻的活力和贴近性。例如,有的门户网站开设了新闻漫画板块,受众对漫画形象更有亲切感,由此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时政新闻报道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几乎不可动摇,这主要是因为其烘托、叙述的主题往往宏大深刻,影响深远,每一句话都可能隐含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如果这些重要内容只是泛泛而谈,受众就很难捕捉到有效信息,时政新闻报道失去了可看性。时政新闻记者要善于抓取最具代表性的细节,将细节进行有效放大,增强新闻可信度的同时,从微小处实现主题升华,以深刻揭示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公众传播正能量,充分展现时政新闻报道的作用。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大数据的应用越发广泛,尤其是对信息获取来说,网络基本是民众的优先选择渠道,所以在新闻的未来发展中,数据新闻无疑会拔得头筹。这种新型的报道手段可以极大地增强新闻的趣味性,让枯燥的新闻语言更具形象化,实现可视化互动,拉近了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数据新闻这种信息媒介形式可以将他们从繁重的信息输入劳动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固有新闻写作框架的束缚,新闻工作者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对繁杂的信息进行有效提炼,从而让新闻的呈现和叙述更加真实客观,提升了新闻质量的同时,也巩固了时政新闻的主体地位。
新闻是社会公众的发声筒,新闻传播是为了推动社会有序运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新闻从业者必须对新闻撰写和播出承担起必要的责任,遵循报道底线。新闻媒体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激励机制,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但仅凭媒体行业自身的自律和审查是不够的,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时政新闻监管机构,加大对缺失职业道德、忽视法律的新闻记者的惩罚力度,严厉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除此之外,新闻监管部门还应定期开展政治、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正面引导教育,阻止劣质时政新闻报道的出现。
在全球信息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招揽专业人才,并提升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
首先,新闻媒体单位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培养新闻记者对焦点热点话题的敏感度以及对信息的有效提取能力,如果新闻记者缺乏这些基本能力,那么在撰写新闻稿时,就无法做到对新闻事件的真实还原。
其次,新闻媒体单位的管理者要注重提升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做数据新闻、互动新闻的能力,否则只有文字的时政新闻报道会严重降低新闻观赏度,进而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
最后,新闻媒体还要多招聘优质人才,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交流、培训等方式,提高内部员工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技术虽然给新闻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例如,信息有效性差,这就使公众在庞杂的数据面前迷失了方向。此外,数据新闻产品投入较大。一个数据新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智力,调动记者、编辑、美编、程序员、推广人员和统筹者(项目经理)等,耗时一周到几个月不等。若不是由有经验的人来统筹,很可能就会花了大力气,做出不那么有新闻价值的产品。数据新闻还有可视化的过程,它的正文内容除了文字以外还有图表。如何通过版面语言实现图表和文字的综合表达,是统筹者需考虑的。数据新闻发布前要经过无数遍审核、检查,一定要避免任何一个数据、内容的错误。
新闻工作者可以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新闻报道添加新闻超链接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在原有数据新闻报道的基础上,添加相关新闻事件的背景链接或材料图片的链接。这些链接内容让时政新闻报道更加立体且富有深度,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化了社会公众对时政新闻信息的认知,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主题,凸显时政新闻的导向价值。
时政新闻作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桥梁,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新时代下,新闻媒体应该及时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招揽专业人才,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同时加强对自身的监管,不断创新和改良服务方式,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让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效连接,进而促进某一地方或地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巩固新闻媒体的主流地位,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社会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