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济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要继续做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解读,深入报道各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的好经验好做法,完善疫情信息发布,广泛宣传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截至2021年11月,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新闻媒体也持续聚焦。笔者通过数据库查阅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三大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获知,三大中央党报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都体现了党性、人民性,显示出了新闻性、客观性、全面性,但报道内容各有侧重。
笔者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其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大多具有政治视角;《光明日报》是中宣部代管的中共中央直属党报,是文化、科技、教育类的大报,其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大多具有文化教育视角;《经济日报》是中宣部代管的中共中央直属党报,是财经、产经、经济民生领域的权威大报,其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大多具有经济视角。
具体来看,《人民日报》报道凸显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20年9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6版刊登一篇题为《致敬伟大抗疫精神》的评论文章认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光明日报》报道很多是聚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附属医学院或医疗团队。《经济日报》报道很多是聚焦疫情下如何经济复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话题专业性更强。2021年3月15日出版的《经济日报》第4版刊登一篇题为《疫情下全球经济呈现新特点新趋势》的评论文章认为,经济稳步复苏是各国的共同期盼,但复苏之路并不平坦。
涉疫新闻报道必须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体现“温度”。
在湖北省黄冈市某部门负责人“一问三不知”被免职事件发生后,湖北省政府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时,媒体可以从黄冈这个新闻点入手,加入发布会披露的数据,采访一下黄冈基层防疫的举措。这样既可以回应社会关切,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疏导公众情绪。
此外,针对疫情管控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主流媒体应主动、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议题,正确引导舆论。
对一些传闻、谣言和不实新闻,可以运用评论、言论的形式,第一时间发表观点,正本清源为读者呈现理性视角。新闻评论、言论可以使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开门见山地进行主观点评(批驳或赞扬),即“明示结论”;另一种是“寓观点于叙述之中”,文章只出现少部分评论性语言,在文中多用叙述的方式引出结论,向读者提供引导性材料,在叙述中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及其所在新闻单位的观点和思想。
践行“四力”,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宣传思想战线干部的谆谆教诲、殷殷期待。具体是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笔者既是研究者,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一线新闻记者。
笔者认为,2020年初,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赴武汉一线采访72天,正是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的好机会。笔者深入武汉市江岸区车站街道辅堂社区等20多个社区实地采访,用报纸、微信、客户端、短视频、抖音等多媒体方式宣传英雄人物、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报道武汉各方为保证老百姓生活所做的努力。
社区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基础、最基层的单元。举实例来论证,为了落实“四类人员”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2020年2月17日起,武汉全市开展了为期3天的集中拉网式大排查,以期在2月20日完成“五个百分之百”工作目标。2020年3月23日,笔者开车进入船厂社区船厂小区、石化社区石化小区、常宏里社区恒大御园小区,即便均已提前电话预约采访,仍需要接受社区志愿者测量体温、查阅证件等一系列程序才获准进入。笔者看到,三个小区里各项防控措施依然严格,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调研发现,积极宣传引导、集中拉网式大排查、严控防止扩散等措施成为无疫情小区的“立身之本”。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基层实践,就没有说服力,这足以论证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中,践行“四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而言之,虽然武汉战“疫”采访活动时间紧、任务重,但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这次锻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好机会。寻根溯本,新闻记者的根就在基层。唯有双脚踏踏实实地站在新闻现场,站在武汉群众中,新闻记者的根才会扎得更深,路才会走得更远。
近年来媒体有关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灾害的防灾减灾报道越来越多。灾害无情,但新闻人却可以让报道变得有真情实感,更有温度和态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闻记者既要谨遵新闻事实又要兼顾人性原则,也要认识到疫情报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实现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完整性,才能让灾害性报道更有温度、更有人性、更贴近读者。
举例论证,这次来武汉,笔者深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患者院区)、雷神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等,采访了80多位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凡人英雄。其中,北京天坛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护士辛枫,是北京医疗队年龄最大的护士,面对患者“解大便”的需求,她说:“这真的没啥,护理工作就是不能怕脏怕累。”
这句话特别让笔者感动。报道医务工作者,就是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宣传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的任务。任务虽然艰巨,但却是伟大而光荣的。
“广泛宣传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尤其是报道参与一线抗疫的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才能让灾害性新闻报道更有“温度”。
虽然我国新闻媒体的抗击疫情报道在规模、数量、篇幅、多元化视角等方面可圈可点,但报道的专业性依然有待提高。
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记者,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尤其是跑医疗战线的记者,更应提高医学知识的专业化水平。
一方面,记者应多关注国家卫健委的发布会和相关官方网站,也应该熟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应急管理部、各个省区市卫健委的相关动态和新闻发布。
另一方面,也要多下基层采访调研。记者应多到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一线开展报道;也应深入一些社区医疗定点医院、药房、乡村诊所等开展采访报道,通过实践调研,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如今,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已成为很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在新的媒体环境条件下,靠单一平台单打独斗的思维已经不可取,要提升传播力,就应当花更多精力实现多平台的融合传播,这也是“四全媒体”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一旦同原有的传统媒体相融,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定会出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新型基层主流媒体。
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一线记者,不仅应发回大量的文字报道、图片报道,也应多制作短视频等新媒体报道。应该拿起相机,多参与图文直播、制作Vlog(视频博客),把镜头对准各地积极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成果。融媒体时代,每名记者都应成为全能型战士,进行全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