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玮
(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辽宁大连116000)
甜樱桃是我国北方早熟水果之一,具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甜樱桃产业是大连地区林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连地区地理和气候优势明显,根据甜樱桃气候因子划分,将大连地区划分为最适宜甜樱桃生长地之一。为使大连甜樱桃产业能够稳步快速地发展,笔者对大连地区甜樱桃产业发展现状、优势进行了阐述,分析当前甜樱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确保大连甜樱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甜樱桃原产于欧洲,引入中国有百余年历史,引入初期仅做庭院果树栽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甜樱桃产业发展迅猛,至2018年,全国栽培面积达20万h m2,成为世界甜樱桃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大连市地处北纬39°,是寒暑交界的黄金地带,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大樱桃最适宜生长地区之一,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大樱桃优势产区。近年来,大连市将大樱桃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全市大樱桃面积从10年前徘徊在0.67万h m2(10万亩)左右,已经发展到2018年的2.098万h m2(其中设施大樱桃面积0.5万h m2),净增面积1.4万h m2[1]。特别是近2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每年净增面积在0.2万h m2以上。当前全市生产面积超过0.067万h m2(1万亩)的乡镇达到11个。2018年设施樱桃平均售价100元/kg,最高售价400元/kg,平均收益达到300万元/h m2以上;露地樱桃平均收益45万元/h m2以上,是种植玉米的40倍。2018年实现产值近80亿元,同时通过节庆活动和乡村旅游活动等“接二连三”创造产值90亿元,两项收入合计综合收益达到170亿元。
大连市的甜樱桃产业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和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品种领先、技术领先、效益领先。
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甜樱桃生产区域来说,大连大部分地区都符合甜樱桃生态指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樱桃最佳栽植区之一[2]。大连在38°43'~40°10'N,属于神秘的39°N地带。它地处北温带,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方,属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当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季温暖无酷暑,冬季虽冷但少严寒,春季不冷不热,气候适中,空气湿润,降雨集中,季风明显。低山丘陵地貌,平原低地少,沙质土占26.45%,疏松透气,土壤p H 6.0~7.0,极其适合大樱桃生长。昼夜温差相对较大。上述条件均有利于糖分和干物质的积累,因此种植的甜樱桃最能体现其果实特性,果个大、品质优。
大连是全国范围内引进种植甜樱桃最早地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率先开展甜樱桃种质资源收集与新品种选育工作,属于全国最早[3];另外从设施樱桃栽培来看,温室甜樱桃栽培研究应用最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连开发区董家沟、瓦房店得利寺地区便开始了温室甜樱桃研究和应用。
大连自主选育且在生产上应用的甜樱桃品种也是在同类科研机构最多的,选育品种最多,应用最广泛,市场占有率最高,应用时间最长,口碑最好。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第一代育种圃选育出了‘红灯’[4]‘红艳’‘红蜜’,从第二代育种圃选育出了‘佳红’和‘巨红’,为初期的樱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红灯’和‘佳红’品种经历了半个世纪直到目前仍然是生产上的主栽品种。2000年以后,又相继育成了‘明珠’‘晚红珠’‘早红珠’‘早露’‘绣珠’[5-9]等品种,目前这些品种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樱桃课题组不断推陈出新,转变育种思路,近几年又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如‘状元红’‘丽珠’‘蜜泉’‘蜜脆’‘蜜露’等,这些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以及国家和辽宁省的品种审认定。
大连的樱桃种植技术全国水平最高,尤其是樱桃温室生产技术和樱桃无土栽培都是世界领先。大连市高度重视大樱桃新品种的培育和新技术的推广,持续开展标准化示范果园、精品果园创建活动,引导和规范果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并逐步形成以生产实践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的标准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被行业内认为是大樱桃栽植技术的引领者。
大连地区甜樱桃鲜食果品的供应期从元旦开始可以一直持续到7月中旬,全国最长。大连地区甜樱桃的温室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可以尽早地进行休眠,目前10月1日前后就可以进行休眠,从而使得果实成熟期也提前,加上樱桃无土栽培,樱桃鲜果元旦上市,市场售价高达1 000元/kg。露地栽培又是全国的最北界,加上防雨棚的使用,大大地延迟了樱桃的采摘期,成功地完成了大樱桃鲜果从夏季到冬春夏均有的转变[10]。
大连地区的栽培模式最多样化,其中包括温室、冷棚、露地、无土栽培、避雨栽培等多种模式。
目前在全国范围来看,大连市设施甜樱桃栽培面积0.5万h m2,生产规模占全国一半以上,而且每年都以上千亩的速度在增长。
近20年来大连市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比如建温室、建防雨棚、肥水一体化、新建果园苗木的补贴等补贴政策。近年来,政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产业规模迅速提升,2008—2013年,大连市本级投入水果产业发展资金1.62亿元,各区市县地方资金投入也逐渐增加,水果产业投入力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较大部分用于甜樱桃产业发展。2017年,“大连大樱桃”成功申请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018年大连市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大连水果公共区域品牌战略规划,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打造“大连大樱桃”品牌。培育“互联网+”销售体系,积极与京东、淘宝、微信等电商平台开展全面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涉农电子商务店铺800余家,销售额30余亿元。与物流企业通力合作,通过主动上门与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销售旺季物流企业每天投入专线全货机5架、冷链车100余辆,覆盖全国300多个重点城市,配送基本实现“次日达”。
大连地区有许多果园的主栽品种还沿用过去的老品种,如‘红灯’‘红艳’‘红蜜’‘雷尼’等。由于栽培品种退化,导致优质果品率低,优质高档果只占总产量的40%左右,约有45%大路货,还有15%的劣质果。另外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失调,早熟品种短缺、中晚熟品种过剩,果品生产期过于集中。另外经过多年种植,生产上仍然存在品种布局不合理,生产中主栽品种单一、产量低、果实品质差、果实偏小、耐贮运性差、易遭受病虫害等缺点,难以满足我国的樱桃生产需求和出口要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优良、耐贮运、抗性强、丰产稳产、熟期配套、色泽各异的优良樱桃品种较为缺乏,尤其是适应当前外运或出口需要的大果、高糖优质、硬脆肉、抗裂果的品种更是急需。
近几年随着大连地区甜樱桃产业的发展,苗木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大连地区果树苗木的生产和销售比较混乱,一些单位或个人每年从外地盲目调运苗木或不正规繁苗,造成品种纯度及苗木质量低下、成活率低、病虫害大量传播,损失巨大,给病虫害检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极易造成危险性病虫害的引入。近年来,大连地区甜樱桃种植面积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苗木等基础条件不完善,使新植果园不能按期结果投入正常生产,严重影响了甜樱桃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树形选择方面,目前有些樱桃果园仍然采用乔砧稀植的模式,土地利用率低,产出率低,进入结果期晚,往往7~8年才能进入结果期,管理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优质果率低。另外一些果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果品产量不稳,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机械化作业,进入盛果期后容易造成果园郁闭,通风透光差。一些先进的矮化密植、高光效树形较难推广。
在土壤管理模式方面,长期以来,人们为防止杂草危害樱桃树生长结果,采取诸如清耕、化学除草等方法千方百计地消灭杂草,忽视了极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与经济价值的合理配置。长期清耕减少土壤有机质,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降低土壤肥力。
在肥水利用率方面,目前大多数樱桃果园采用的施肥方式还是有机肥、化肥的穴施方式,降低了肥料利用率。往往在果园中大量地施用有机肥,而吸收率却远远低于先进生产国的水平。另外,80%的樱桃园中灌水仍然采用大水漫灌(仅有部分温室樱桃棚内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造成了水资源浪费,加重了土壤养分的流失。
随着甜樱桃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和栽培方式的改变,其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也出现了相应变化,过去的防治措施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比如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作物布局发生改变,绿盲蝽、茶翅蝽、美国白蛾等杂食性害虫进入樱桃园危害。随着果园生草、未充分腐熟农家肥的使用,危害根系的金龟甲幼虫(蛴螬)发生严重[11]。樱桃设施栽培以后,由于温湿度变化和物候期提前,导致许多病虫的发生规律改变,表现为发生时间提前和危害期延长、害虫年发生代数增加,如褐腐病、灰霉病、桑白蚧、红白蜘蛛等,只要温湿度适宜和寄主食物充足便发生危害。但目前针对上述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大多数果农单一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为达到治疗效果,盲目增加化学药剂剂量,致使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提高,农药效能降低,同时也杀伤了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大连甜樱桃加工品、精深加工比例仅占甜樱桃产品的10%,果品加工的成品单一,以樱桃酒为主进入市场,对大连地区社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带动能力不强。加工、储藏、保鲜等手段较落后,导致效益差。大量的甜樱桃还没有纳入到产业链中,仍然由农民自由销售或供采摘,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果品冷藏、保鲜、加工、运输体系。
甜樱桃外观品质差,大量鲜果的包装简单或根本就不包装,直接进入消费市场。甜樱桃产品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对外宣传。虽然有许多产品在消费者中享有盛誉,但多数是以果品产地命名,如‘金州大樱桃’‘旅顺大樱桃’‘营城子大樱桃’等,这些以地名命名的果品虽然代表着某种声誉,但它不具备严格的商品规范品牌。
品种这一特殊的生产力在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品种决定种植效益的高低。虽然从国外引进筛选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是比较快捷的方式,但往往也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的步伐和力度。
4.1.1 加强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是进行甜樱桃育种工作的基础。面对品种多样性的需求,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品种资源,需要进一步发掘以隐性状态潜在的可贵基因。对于好的资源,不仅要进行详细的评价与鉴定,还要从分子方面,对甜樱桃品种起源、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甜樱桃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4.1.2 加速自主品种选育。随着种植者、经营者、消费者对樱桃品种多样性的需求,育种工作者要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及时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除继续选育不同熟期、不同色泽、大果型的、品质优良、果实硬度大、不易脱柄、自花结实率高、耐贮运、丰产的品种外,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利用胚培养手段开展极早熟、早熟品种的筛选;选育抗逆性好的品种,针对近些年极端天气的增多,要加强甜樱桃抗性(抗寒、抗裂、抗涝、耐盐碱)品种的选育;伴随着甜樱桃种植的南推和北移,选育短低温品种,以适合在北方温室和南方地区种植和发展;筛选易于管理的品种,主要选育早果性好、树势中庸、产量稳定、以花束状结果为主的品种。
4.2.1 建立大樱桃产业体系。建立大樱桃产业体系,设立稳定支持项目,围绕大樱桃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为大樱桃全产业链发展奠定基础。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辽宁省内科研院所,凝聚强大科研力量、科技资源,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体系。开展大樱桃产区技术需求调研,掌握产业发展概况,提出发展建议;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展从育种到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开展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果农的培训工作,助推科技扶贫;加强岗位专家与示范基地间的交流,因地制宜地推广大樱桃新品种、新技术和栽培模式。
4.2.2 提高果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改进和提高果品质量,以良种为前提,从立地环境入手,抓好生产过程,配合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一套完整的优质果品生产体系。积极推广新品种,建立示范园,强化示范作用;创新整形修剪新模式,积极推广高光效、易整形的新树形,如小冠疏层形、U F O、篱壁形和K G B等整形模式;强化土壤管理,尤其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前提,增施有机肥,加速配方施肥的推广力度,改良土壤结构;推广种草、覆草、覆盖的土壤管理新模式,保持果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的优势,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节水节肥的目标。通过实施“沃土工程”,真正实现高产、稳产和优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在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实施“物理+生物+化学”绿色综合防控机制来进行管理,提倡生物防治为主,减少甚至不用高毒和易产生抗性的农药,实施果品“绿色工程”。注重与强化采后处理,搞好预冷、分拣、包装等环节,依据成熟度、果品用途、运输工具等因素确定采收时期。
将“价值化、资本化、工业化、标准化、生态化”融入到大樱桃品牌建设中。继续推动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大连的资源优势,将大樱桃培育成区域主导农业产业。进一步加快推进大樱桃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制定激励政策,鼓励进行大规模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逐步实现大连大樱桃无公害化、品牌化。加大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大连大樱桃”公用品牌宣传,建立大连市大樱桃宣传体系,将县域品牌与特色优势区建设相结合,以“大连大樱桃”品牌为引领,县域和企业品牌为支撑,形成统一宣传旗帜、对外共同推介、内部良性竞争、优势特色互补的创建体系;支持大连市大樱桃生产企业争创省市名牌产品。拓展果品销售渠道,丰富果品消费方式。加快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冷链贮运、连锁经营、产销对接、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线上线下的新型营销方式,培养经纪人队伍,构建辐射国内外市场的产品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