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杭锦后旗园林局,内蒙古杭锦后旗015400)
风水理论中包含着很多生态学思想,也与中国园林设计理念密切相关,探究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设计理念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调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基于此,笔者总结了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设计理念的关系,包括风水理论与园林造景的关系、风水理论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风水理论与园林山水的关系等,旨在为丰富园林设计理念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主要有借景、框景、对景、障景等,这些手法均与风水理论有着密切联系[1]。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一语中的:“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艺术处理手法,正如明代园林理论家计成所总结的“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中着重提出的艺术原则。从《园冶》中对借景手法的记述,可以看出是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借景作为“林园之最重要者也”的艺术手法还演化出许多形式,主要有远借、近借、邻借、实借、虚借、镜借以及应时而借,无一不同风水思想有关联[2]。
园林中最明显的框景就是通过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而成的景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建筑的门窗来观察外面的景物。例如,“风水理论中建筑的‘望白’”是从居室内通过窗户看室外所形成的画面,主要是从采光、建筑间距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在园林景观方面,往往会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赏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欣赏景色,营造出独特的美景。
园林中一般通过建筑、自然地形山体等来实现对景。宋朱长文《吴郡图经记·南园》中有:“亭宇台榭,值景而造”的论述,“值景”是面对风景,这种对景的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风水理论中的“案山”、“朝山”就是园林中的对景,“案山”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朝山”相当于园林中远对。
按照风水理论,建筑大门前一般要有照壁,《水龙经》云:“直来直去损人丁”,一语中说明了照壁的作用。如无照壁,气流则直来直去;有了照壁,气流要绕着影壁而行。从园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照壁可形成“障景”,障景是在道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障景使园林增加“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
风水理论认为,理想的风水宝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应当是“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生”,“益木盛则风生也”,这说明园林树木景观对形式“吉地”、“龙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讲究绿化环境是古代风水思想中重要的内容[3]。
植物除了要作为园林风景实体构成要素外,还要考虑植物在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特定审美意象。风水学也充分应用了植物特定的象征意义,植物也因其象征性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品格[4]。古人认为桔树、竹、槐树、桂树、梅树、榕树、枣树、石榴、葡萄和海棠等植物代表了吉祥。桔“桔”与“吉”谐音,不但可以种植在公共场所,还可以盆栽柑桔在室内外摆设,桂花也有“贵”之意。北方常见的植物中,槐树被认为代表“禄”,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后来世人便于庭院植槐。梅花其五片花瓣被认为是吉祥神,于是有了“梅开五福”图。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合在一起有“玉堂春富贵”的吉祥寓意。
2.2.1 植物种植的方位。风水学说对园林树木种植的方位、品种等都有一些特殊要求。清《相宅经纂》中记有“东种桃柳,西种桅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宅后有榆,百鬼迁移”、“白兰屋前种,美花香气送”、“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等说法。风水学说中的这些理论貌似无稽之谈,实则有一定科学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而且也更符合园林树种的生态特性。所谓“前杨后柳”、“前榉后榆”是指在屋子前面应该种植杨树、榉树,而在屋后则要种柳树、榆树,杨树、榉树喜阳,较高,树冠小,种植在屋前能够得到更多的阳光,有利于生长,而且小冠幅也不会阻挡室内的采光;柳树、榆树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加之冠幅大,枝叶浓密,栽植在屋前极易阻挡室内采光通风,故适合种在屋后,陶渊明曾有诗云“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也表明了古人对植物种植方位的重视。
2.2.2 植物配置的均衡性。风水学要求阴、阳两种对立元素的均衡和统一。表现在植物配置上面,就是要求各元素之间的平衡协调。例如高大的乔木与低矮的灌木之间、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之间、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之间,都需要达到一种平衡。风水学的阴阳均衡原则也直接影响着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造景,园林景观中的各类植物,不仅要种类丰富,而且在数量、色彩、高度、疏密等方面也要搭配均衡。
2.2.3 “风水林”、“封禁林”与植被保护。所谓“风水林”,即被风水认为对人的平安长寿、多子多福、升官发财有着吉凶影响的天然或人工林木。古代中国几乎每一个村庄后面都有成片的、茂密的风水林,少则几亩,多则几百亩,这些风水林被人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一般都要通过村民公约加以保护。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处园林都离不开掇山理水,而山、水往往又是结伴而行、彼此相互结合在一起来丰富园林景观的。吴良镛先生曾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吴先生独具慧眼,认识到了风水说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
掇山又称叠山,是指园林中人工堆造而成的假山,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园冶》卷三也有相关论述:“假如以竖立于中间的一块作为主石,则插在旁边的两条应称劈峰。主石要显出独立庄严的姿态,劈峰要表示相互辅助的形势;位置虽如排列,而状态却似趋承”。不难看出,这里的主石与两旁劈峰之关系不但借鉴了风水中主山与其左右砂山的主从关系处理法,而且还直接借用了风水用词“辅弼”、“趋承”。
我国古代园林不仅重视假山的堆造,也很注重水景的营造,即理水。我国古代园林“理水”总的艺术风格是摹拟自然水景,它受风水关于水的吉凶观念最深。在我国古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好的水口位置多选于山脉转折、犬牙交错或两山夹峙、清流环绕之处。在现状条件不理想的场地,就会堆造假山、营造建筑桥台、楼塔等物来隐藏水系的源头;而在水的去口处,最普遍的作法是以桥作关锁。风水学理论认为“水本动,妙在静中”,“有声为凶,无声为吉”。在我国古代园林中,主要以观赏开阔平静的水面为主。
通过总结分析,将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设计理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园林设计理念中包含着风水理论中的生态学思想。风水理论和园林设计理念中都要求遵循自然、讲求天人合一、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强调稳定的生态结构;②园林设计理念中包含着风水理论中的美学思想。作为园林设计中常见的艺术处理手法,借景、框景、对景、障景中都与风水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营造出了美好的景色;③园林建筑的营建、园林建筑的装饰等都渗透了风水理论中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吉祥的心理,同时也体现了人们潜意识的安全诉求;④在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时,风水理论和园林实践中都会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也都注重对植被的保护;⑤在园林中掇山理水时,依据风水理论进行山体、水系的处理,会使山水景色更加有情生动、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