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绍金 柯友鹏 谢剑龙
(中信惠州医院 , 广东 惠州 516006 )
椎体压缩骨折是现阶段临床骨质疏松症的多发性并发症之一[1]。当骨质疏松并发椎体压缩骨折时,患者同时面临合并脊髓损伤的风险,导致患者在骨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难以自由活动的问题或卧床制动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于2016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抽签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男性24,女性 16例,年龄49-73岁,平均(56.2±7.4)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2-81岁,平均(66.5±14.2)岁。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已确诊为椎体压缩骨折;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可对比。
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治疗方案如下:置俯卧位,开展术前麻醉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应用2.0%浓度的利多卡因药物予以局部麻醉,借助C臂机透视,选择患者骨折较为严重的椎弓作为入路方位,通常体表投影位置选择椎弓根外侧缘旁开1-2cm处。若椎弓根较为细小,可开展双侧椎弓根穿刺法。骨穿刺针插入患者椎体内时,需观察若针尖达到椎体前约1/3位置,则应立即注射造影剂。开展静脉造影活动时,若并未看见造影剂渗漏或者引流静脉显影,则应将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骨水泥在牙膏期慢速注入,再观察并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骨折严重程度以此明确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骨水泥的剂量,或是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骨水泥的分散情况也可实现针对性的穿刺处理,以此确保穿刺作业的精准性与安全性。骨水泥注射量通常为4-8 ml,平均取5-6 ml。整个手术过程中,药物的施加主要应当关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骨水泥的合理、规范注射,并做好安全风险的预防措施,需切实防止注射过程中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骨水泥产生溢出现象。因此手术过程中,首先必须保证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骨水泥完全固定之后,方可拔除穿刺针,以防止其顺沿穿刺通道逆流而出,同时术结之后,为防止引起感染症状,需加用抗生素予以抗感染处理。
3 疗效标准: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用时、放射暴露次数、VAS疼痛评分、ODI评分、椎体高度变化、后凸畸形变化情况。
5 结果
5.1 2组术中情况对比:观察组治疗用时(30.46±2.02)分钟, 对照组治疗用时 (44.23±2.11)分钟, (t=29.814, P=0.000);观察组放射暴露次数为(11.74±1.94)次, 对照组放射暴露次数(19.21±2.1)次 , (t=16.525, P=0.000)。数据对比,观察组的治疗用时、放射暴露次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VAS与ODI评分对比:VAS-评分,对照组治疗前(8.23±2.12)分,观察组治疗前(8.36±2.89)分,(t=0.229, P=0.819>0.05) ;对照组治疗后(4.01±1.12)分,观察组(2.35±0.55)分,(t=8.414, P=0.000<0.05),数据差异明显,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对照组治疗前(32.48±4.56)分,观察组治疗前(33.24±5.24)分,(t=0.692, P=0.489>0.05);对照组治疗后(29.38±4.01)分,观察组(10.4±1.23)分,(t=28.619, P=0.000<0.05)。数据差异明显,治疗后,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治疗前后椎体高度对比:前缘:对照组治疗前(17.33±3.22),观察组治疗前(17.76±3.74),(t=0.551, P=0.583)、对照组治疗后(18.12±3.66),观察组治疗后(22.41±4.72),(t=4.543, P=0.000);中央:对照组治疗前(13.41±2.98),观察组治疗前(13.29±3.05),(t=0.178, P=0.859)、对照组治疗后(13.15±2.84),观察组治疗后(15.2±3.23),(t=3.014, P=0.02);后缘:对照组治疗前(23.15±3.08),观察组治疗前(23.47±2.9),(t=0.478, P=0.634)、对照组治疗后(22.87±2.85),观察组治疗后(25.52±3.26),(t=3.871, P=0.000);对照组在治疗后,其前缘高度有一定升高,中央、后缘稍微降低,但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其前缘、中央、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4 2组后凸畸形变化情况对比:对照组治疗前(69.23±5.11),观察组治疗前(71.34±4.27),(t=2.004, P=0.05);对照组治疗后(61.3±6.04),观察组治疗后(54.57±4.42),(t=5.687, P=0.000)。应用椎体成形术的观察组患者,后凸畸形变化减少程度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5.5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褥疮4例,占比10%、深静脉栓塞2例,占比5%、泌尿异常9例,占比22.5%、肢体僵直8例,占比20%、挛缩3例,占比7.5%。并发症总发生26例,占比率65%;观察组褥疮1例,占比2.5%、深静脉栓塞0例,占比0、泌尿异常3例,占比7.5%、肢体僵直2例,占比5%、挛缩1例,占比2.5%,并发症总发生7例,占比17.5%。2组情况对比,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观察组为17.5%(x2=13.101,p=0.000),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
骨质疏松是一类全身性骨病,其特征在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损、骨脆性增加,而最终引发骨折,骨质疏松可引发多种类型的骨折症状,多发部位包括髋部、腕部、椎体等[2-3]。而髋、腕部位的骨折具有十分明显的外伤迹象,同时骨折部位并发一定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因此临床上极易被诊断。而值得一提的是,椎体部位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非外伤性的背痛,继而难以被直接诊断发现,例如用力咳嗽、打喷嚏、前屈、坐位而站起等等,或是跌倒、提拿重物、交通事故等也极易引发该类型的骨折。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开展非手术治疗模式,最直接来说即是避免或大幅度降低了手术治疗而产生的疼痛感,而因患者长时间卧床缘故,主要会并发褥疮、泌尿系感染等症状,此外还会出现药物抗药性情况,继而导致肢体僵直甚至是丧失部分肢体功能的情况。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强化椎体稳定性[4]。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骨水泥的结构性填充以加固椎体提高病变椎体的稳定性,避免骨折炎症、塌陷压迫脊髓等恶性发展,有效改善微小骨折所引起的疼痛。此外,骨水泥聚合放热所增发的热量以及骨水泥本身的化学性可直接破坏椎体感觉的神经末梢,起到止痛效果。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在有效提高骨折椎体高度的稳定性以外,对患者后凸畸形的良好修复也起到实质性的保障作用,可避免骨折位置反射的神经引起严重性刺激。本次研究,不同方式治疗后,椎体成形术的观察组,其治疗用时、放射暴露次数均少于对照组;VAS、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治疗后,其前缘高度有一定升高,中央、后缘稍微降低,但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其前缘、中央、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应用椎体成形术的观察组患者,后凸畸形变化减少程度明显;2组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以上结果,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所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患者骨折椎体的稳定性,改善骨折畸形,减轻对神经系统的刺激,提升治疗效果。其要点在于,只要熟练运用穿刺技术以及精准的骨水泥用量,可避免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综合疗效显著,是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的一项微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