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海洋意识教育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

2021-11-29 00:30:20佘红艳吕立伟
关键词:海权强国海洋

佘红艳 吕立伟

(1.浙江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2.湖南衡南五中,湖南 衡南 421101)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并将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1]2013 年7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8 月在大连考察时又指出,“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目标。[2]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也需要海洋意识、海洋文明等软实力来保障。海洋意识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构成国家和民族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海洋世纪”如约而至,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海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民众关心海洋、爱护海洋、对海洋的维权意识也随之水涨船高。但与其他海洋强国相比,我国仍存在公民海洋意识淡薄、海洋观念落后、海洋知识匮乏和海洋实践单薄等诸多问题,[3]并业已成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都与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中海洋通识教育长期缺席、海洋意识教育缺位、海洋意识教育培养体系缺失相关。

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海洋梦”的重要后备力量,今后要承担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重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我国要在激烈的海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满足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和培养复合型海洋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在青年大学生中着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意识、一专多能通用型的海洋人才,提升我国海洋软实力。

当前,在海洋通识教育还没有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在我国高校进行普及的情况下,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激励他们广泛参与海洋事业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需适应海洋世纪的新要求,大力发掘思政课中的“海洋”元素,将海洋意识教育融入到四门思政主干课的教学改革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培养海洋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切实做细做实做强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发掘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科学路径,做足思政课中的“海洋”文章,推动高校形成完整的海洋意识教育理论体系,培养大学生稳定而系统的海洋价值观、海洋历史观、海洋道德与法律观、海洋战略观,提升其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建设海洋和经略海洋的意识和能力,为经营好“蓝色国土”、建设好“海上中国”,为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走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舆论环境、社会文化共识和精神动力支撑。

二、实现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

结合目前本科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思政理论课主干课程,依据2018 版的教材体系和现有教学安排,要实现将海洋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可以从海洋价值观、海洋历史观、海洋道德与法律观、海洋战略观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海洋价值观教育

海洋价值是海洋固有属性对人类需求满足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关系。海洋价值观就是人类对海洋存在价值的基本看法,也是人们评价涉海实践活动及其事物的准则、看法或根本观点。海洋价值观的系统认知和稳定存在对人类有效开展海洋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指导、规范涉海实践活动。[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为《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对学生进行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海洋问题是自然、社会系统的一个子问题。[5]197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史、实践史、海洋强国发展史融入到《原理》课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挖掘、凝练海洋对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价值,有利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海洋价值观教育,夯实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1.树立尊重和保护海洋的价值观

《原理》第一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基于这一基本理论开展海洋观教育。一方面,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利用好海洋,必须先认识和了解海洋,研究海洋并揭示海洋自然演变的规律;另一方面,现代海洋科学所揭示的海洋自然变迁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佐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通过开展海洋观教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这一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尊重和保护海洋的价值观。

2.树立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价值观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教师在讲授《原理》第二章《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节内容时,可以将人类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具体实践作为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教学例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利用是人类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这一实践活动推动了哲学、自然科学、技术和宗教的发展,[5]198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通过理论阐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决定性作用等理论;理解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树立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价值观。

3.树立推动和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的价值观

海洋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资本主义的海洋争霸史。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为《新莱茵报》作的时评以及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都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将转移到太平洋地区。马克思认为,难以想象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够与海洋相隔绝。

教师可以结合《原理》第四章、第五章相关内容渗透相应的海洋意识教育。在资本主义特别是帝国主义时期,产生了新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动机:世界性扩张。而通过扩张增加资本,需要依靠开拓海外市场、充分掌控海洋权利。在某种程度上,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争夺世界市场背后的经济资源的海洋争霸史,因为要争夺经济资源必须依赖海洋这个大平台来发展航运贸易和发动海洋战争。通过讲授相关理论使学生了解:海洋是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海上力量关乎国家发展和国运兴衰;西方国家对世界海权的争夺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存在,人类对海洋的和平开发和利用任重道远;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动和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的价值观。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海洋历史观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为《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阐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史、国情,使其深刻学习、领会“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捍卫海疆、维护海权的抗争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历史观,增强其积极捍卫海权的历史使命感。

1.树立加强海防的历史使命

海防危机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写照。中国近代以来的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体现出海洋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教师在讲解《纲要》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可以阐述海权丧失对近代中国两半社会形成的影响。同时,可适当补充两个知识内容:大航海时代的基本情况和中国的海禁政策,介绍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海上门户打开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如中日甲午海战、日俄战争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等。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海洋史、海洋人物、海洋故事和当下发生的海洋热点事件等开展海洋方面的“形势与政策”讲座。

现代海防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面临新的挑战,在授课中要使学生突破“重陆轻海”传统思维的束缚,加强现代海防安全意识,增强其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的历史使命感。

2.培养开发海洋的历史自觉

海洋意识的觉醒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渊源。《纲要》第一、二、三章中都涉及了中国社会各先进阶层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艰辛历程和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根本选择。沿海地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起点,自从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各阶层的知识分子为解决海患、增强海防、维护海权,走向现代化,不断探求新出路。教师可结合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中筹划建立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舰船工商业等历史事件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利益、实现现代化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近现代历史上对海洋的开发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基本道理,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开发海洋的历史自觉。

3.勇挑维护海权的历史担当

《纲要》第八、九、十、十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强民富、民族复兴。海权维护是新中国事业发展的强大堡垒,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海洋。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海洋开发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战略思想,指导中国的海洋事业和海权维护取得了飞速发展。

无海权则无强国,中国海权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一面镜子。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与海权的丧失息息相关。伴随海上军事侵略而来的是西方列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渗透和影响,海防形同虚设,最终导致主权沦丧,国家积贫积弱。新中国的成立,一洗百年屈辱,海洋维权进入新的阶段,海洋事业蒸蒸日上。教师可以结合新时代我国海洋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围绕海军英雄人物、海军舰队亚丁湾护航、海洋国防安全、海洋权益纠纷等案例开展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海权对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爱海护海的朴素情感和开拓进取、勇挑维护海权的历史担当。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海洋道德与法律观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为《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的一门课程。通过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海、人海和谐、保卫海疆、维护海权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掌握海洋方面的法律知识,为更好地建设海洋提供道德与法律的力量。

1.培养增强海洋安全意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爱国精神

教师在讲解《基础》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时,可将海洋意识教育贯穿其中:普及海洋国土知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海防意识;开展中华民族航海传统教育,总结分析历史上的航海成就;结合《纲要》的相关内容,回顾我国历史上维护海权、保卫海疆、抗击外敌入侵的典型案例等,如可重点讲述南海仲裁案的前因后果。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维护海权和海洋领土完整方面的光荣传统,熟知国家海洋安全方面的法律,自觉遵守相关法律、履行法律义务,培养海洋安全意识,做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忠诚爱国者。

2.养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构建人海和谐的道德自觉

教师可结合《基础》第五章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中有关保护环境的相关道德规范内容,开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航运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海洋志愿服务、海洋专题调研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而使学生树立海洋方面的社会公德和世界公民的意识,培养守护好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的高尚品格,使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构建人海和谐成为一种道德自觉。

3.养成普及海洋法律知识、指导和谐海洋建设的法律自觉

教师可结合《基础》第六章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中的相关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补充课堂上的海洋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海洋普法素质教育,如介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海洋法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重要的海洋法规制度,培养其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海洋法律权利和履行海洋法律义务,为学生奠定日后参与维护国家海权、和谐海洋建设实践的法律基础,增强其法律自觉。

(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海洋战略观教育

海洋战略是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保障国家海洋利益安全的总体方略,是国家战略在海洋事务中的运用和体现,是一个集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环境保护和海上安全保障等于一身的战略体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为《概论》)课,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涵盖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海洋方面的重要思想论述,并重点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想。这些思想一脉相承,都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海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陆海统筹、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等重要理论,都与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密切相关。在《概论》课中开展海洋意识教育,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海洋战略观,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1.培养陆海统筹的海洋国土意识

2013 年7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9 月和10 月,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海洋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教师可结合《概论》第九章第二节《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以及第十二、十三章中相关内容开展海洋战略观教育,特别对“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重大举措、时代意义等可作重点介绍,引导学生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既是中国坚持陆海统筹思想的重要部署,又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国际海洋日”“海军纪念日”“国产航母下水日”等重大活动进行海洋观拓展教育。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自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实施,对稳妥应对涉我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对维护国家主权完整、领海安全、和平稳定、海洋利益,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此培养学生陆海统筹的海洋国土意识。

2.培养依海富国的海洋经济意识

《概论》第七章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中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教师在讲授第十章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时可以进一步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讲授海洋经济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时,可阐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解决就业问题、有效参与全球化竞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在这些章节中适当介绍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方面的现状、成就以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提高海洋认知水平,深化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培养依海富国的海洋经济意识。

3.培养与海为善的海洋环保意识

教师在阐述《概论》第七章和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对海洋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等知识进行讲解。从陆海生态系统的协调和维护的角度来看,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5]210从现实需要来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是构建陆海和谐家园、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发展瓶颈的唯一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引导学生培养与海为善的海洋环保意识。

4.培养守海有责的海洋权益意识

《概论》第十章第二节中“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主要涉及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也牵涉到中国的海洋权益问题,教师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台湾岛的海洋资源、军事战略地位、台海两岸统一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台湾问题、海权与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解。《概论》第十二章第一节“习近平强军思想”中讲到“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这一基本观点,其中涉及我国的海军建设、海上安全、海洋维权和近海防御、远海护卫战略等相关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国内外当前的海洋形势及热点,特别是海洋权益纠纷和我国在维护海权方面的经验教训,如结合领海争端、海上护航、海外撤侨、中外海军联合军演、大学生征兵等具体案例,进一步阐述我国建设巩固海上国防和强大海军的目的、意义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海防安全意识和守海有责的海洋权益意识,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军队建设特别是服务海军部队建设的崇高志向。

5.培养和谐包容的海洋合作意识

《概论》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一节中涉及海洋争端的内容,第二节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涉及陆海统筹、海洋国际合作等问题。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主要有两个:东海争端和南海争端。有效应对海洋争端,坚定维护海洋权益,关系我国能否把握住战略机遇期、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问题。对于东海争端,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东海局势进一步介绍中日之间的海域划界、东海油气田之争、钓鱼岛问题。对于南海争端,可以结合邓小平提出的在处理海洋问题上“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和近年来中菲、中越关系等作拓展性介绍。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应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类海洋争端,培养大学生和谐包容的海洋合作意识,坚定其维护海洋主权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为构筑一条合作共赢的和平外交道路作出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海权强国海洋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每秒碰撞八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