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
摘 要:该文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在专业定位、职业认同、考核体系、队伍建设上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围绕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体系、基于工匠精神强化职业认同、优化辅导员绩效考核机制、延伸辅导员队伍培养平台4个层面,探讨了重塑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通过基于专业化、职业化导向推动辅导员队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职业认同 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7(a)-0141-03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sessment system and team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focusing on four levels: improving the counselor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based on craftsman spirit, optimizing counsel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extending the training platform of counsel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ath of resha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 tea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counselor team structure based on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Performance appraisal
1 新時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职业定位模糊,工作内容繁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依据总体师生比1∶200的比例进行专职辅导员的配置,保证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足额配置的到位[1]。但结合职业教育扩招背景与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部分专业的辅导员带生数量已超过200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教育管理及其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奖助勤贷、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加之学校职能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均要求辅导员积极参与,导致辅导员岗位的职能定位存在模糊问题,因大量繁杂工作内容侵占辅导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实行自我提升的时间,致使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工作过程中缺乏充足理论支撑,影响到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2]。
1.2 缺乏职业认同,倦怠心理突出
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普遍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辅导员培养模式,辅导员岗位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未能明确辅导员岗位在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结构中的重要性,导致辅导员在长期从事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与岗位认同意识,职业倦怠心理较为突出,由此影响到其在日常开展大学生工作中的情感投入,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影响到辅导员工作质量与专业度[3]。
1.3 考核体系脱节,晋升渠道受限
由于辅导员工作主要围绕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展开,涉及到的工作范围较广、缺乏明确考核标准,难以实现对工作完成度的量化考核与评价,并且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导致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受限、晋升周期严重滞后,增加岗位人员流动率,进而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4]。同时,辅导员岗位在职称评定、行政管理上归属于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其彼此脱离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双轨道发展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增加辅导员晋升条件的限制,不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进而削弱岗位工作实效性[5]。
1.4 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不齐
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局限于围绕学生展开,忽视辅导员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与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在辅导员年龄层、专业结构建设等方面均存在失衡问题,且未能建立起成熟的辅导员定期培训机制,影响到整体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不利于推动辅导员工作队伍的可持续发展[6]。
2 基于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导向重塑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路径
2.1 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体系,理清工作内容要求
2.1.1 健全制度体系
高职院校为解决制约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问题,应注重依托制度建设发挥硬性约束作用,促进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提升。首先从辅导员选聘环节入手,应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理清辅导员编制的界定范围与标准,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以学历水平、政治面貌、工作经验作为首要招收标准,采用笔试+面试形式实现对应聘人员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借此保证选拔出政治理论水平过硬、职业素养较高的优质人才,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创设良好基础。其次从辅导员日常管理环节入手,引入学习型团队建设理念进行岗位管理制度建设,针对辅导员岗位进行阶段性工作目标的设计,要求在岗辅导员以3~5年为期进行学习进修、考取证书等,倘若辅导员任职期满后仍未达到预设目标和岗位要求,则安排其调离岗位,有效发挥对辅导员工作态度与行为的规制作用。最后从辅导员考核评价环节,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健全辅导员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将辅导员日常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科研学术研究成果、学生满意度等列为考核指标,综合引入学生评价、辅导员自评与院系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并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薪酬福利、评奖评优、职位晋升等挂钩,发挥对辅导员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2.1.2 明确岗位职责
鉴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辅导员岗位职责、工作要求模糊的问题,因此要求高校明确界定辅导员岗位在院校现有内部结构中的独立性与重要地位,以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发展指导作为工作核心,保证辅导员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在学生管理方面,要求辅导员每学期至少进行3~5次的随堂听课、召开主题班会与研讨活动,每周完成1篇工作周记、做好随堂听课或班会活动的笔记,每周开展1~2次的宿舍检查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发展指导方面,要求辅导员承担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如职业生涯规划、党课教育等选修课程,借此督促辅导员持续树立专业化工作态度、增进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目标。
2.2 基于工匠精神强化职业认同,培养良好职业态度
2.2.1 形成职业认同感
现阶段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广为提倡,包含爱岗敬业态度、求实创新思维、细致入微情感、坚持不懈意志与精益求精追求等丰富内涵。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包括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要求辅导员秉持工匠精神增进对于自身岗位职能与责任的认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深化职业情感的培育,通过开展阶段性工作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化技能,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认可个体价值,借此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逐步强化职业认同感。
2.2.2 增强职业归属感
从高职院校管理视角出发,要求高职院校密切关注辅导员的岗位工作状态与需求,基于政策导向提高辅导员岗位工作待遇,关注辅导员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定期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工作难题与诉求,并采取技术比武、艺术演出、团建活动、心理援助等活动形式帮助辅导员调节工作压力、消除职业倦怠情绪,在院校内部营造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的工作氛围,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归属感。
2.3 优化辅导员绩效考核机制,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2.3.1 明确考核主体
为发挥绩效考核对于辅导员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的有效约束与激励作用,要求高职院校针对辅导员绩效考核机制进行优化与创新,通过明确考核主体建构起完整的绩效考核结构,为绩效考核的顺利实施与考核结果的公平性提供保障。例如:围绕上级领导、辅导员、同级教师与学生这4个方面进行考核主体结构建设,首先在上级领导评价层设计上,应由人事部门组织牵头,将不同院系主管学生工作书记的意见列入考核指标中,由书记采用观察法、结合辅导员工作标准及其具体工作情况进行定性评价;其次在辅导员自评层设计上,辅导员可依据目标管理理论进行自我评价,对照岗位工作要求与目标设定情况进行自身工作问题的总结,引导辅导员立足于客观视角审视自身工作质量,采取评价方法进行分值的设定;再次在同级评价层设计上,可将同一院系辅导员和其他专业教师列为评价主体,注意协调好自我评价与同级评价的分值设定情况,并在评价前针对参评人员进行绩效辅导,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最后在学生评价层设计上,应注重将辅导员职业能力、职业态度、道德素养列为重点考核指标,采用网络匿名评价方式,并做好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
2.3.2 健全指标体系
在完善考核主体层级设计的基础上,可采用KPI法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便于实现对评价结果的量化处理与具体应用。例如:在学生评价KPI体系设计上,共设置7项一级指标,在各级指标之下细分出二级指标,一是职业道德,包含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工作态度与责任心、专业教育能力等;二是职业能力,包含组织协调、教育管理、师生关系等;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学生工作、主题班会等;四是党团与班级建设,包含班团活动组织、学风建设、学生干部选拔等;五是学生事务管理,包含奖助学金政策宣传、日常生活指导等;六是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辅导等;七是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提供等。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赋予各项指标具体的权重与分值,生成最终考核结果,保证考核结果具备参考价值。
2.4 延伸辅导员队伍培养平台,创设多种培训模式
由于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涉及到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要求高职院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置于同等重要层面,明确认识到辅导员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建设。例如:采用“一专多能”方式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以学院为单位组织辅导员每年申报相关的培训选题,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师等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在学院内部开展“辅导员+项目”模式,围绕两课、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领域引导辅导员开展进修学习,保证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与咨询服务,并且将培训结果列入到辅导员岗位绩效评价、职务晋升标准中,助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建设,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目标。
3 结语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至顶层设计维度。高职院校应积极贯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聚焦管理制度、职业态度、绩效考核、培训机制等维度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海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8(5):108-111.
[2] 王学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學,2019.
[3] 杨小燕.高职院校兼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问题研究[J].求知导刊,2018(31):146.
[4] 毕爽.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6):216-217.
[5] 赖汉深.职业化专业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6] 吉冬梅.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共同体内涵及背景探析[J].装备制造与教育,2018(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