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显红
摘要:尽管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互助民俗旅游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如何实现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科学良好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问题。文章旨在研究如何实现互助县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借助新媒体传播并开发互助县民族文化,完善旅游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链,扩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打破传统第一产业发展的局限,以此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振兴,人们的需求和观念有所转变切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据报道2020年1~8月,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2.07亿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925亿元。大多数人选择假期出行定在乡村来放松心情,切身体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乡村振兴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丰富和改善产业结构而且改进了当地居住环境建设。互助县可作为一个典型事例特有的文化习俗和自然风貌,是实现当地振兴最坚实有力的踏板。
一、互助县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互助县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形式,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互助县有许多少数民族,包括土、藏、回、蒙、满等,身为青海省文化领域的代表县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宝盆,包括形形色色的民族艺术形式,例如歌舞、服饰、民间文学、宗教等。在日积月累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神秘多姿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青稞酒文化等,较为知名的景点有互助土族故土园、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寺等,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婚礼、安昭舞、土族花儿、轮子秋表演等勾起游客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互助县独树一帜的服饰文化,以男子毡帽和女子彩袖为代表;与众不同的歌舞文化,以“安昭舞”和土族宴席曲为记号;新颖精致的手工艺品,以土族盘绣为标志,还有其极具民族特色的土族婚礼和颇负盛名的青稞酒文化等,都是构成土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互助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助县凭借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文化、自然禀赋等资源优势,通过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道路,严抓品质打造、典型树立、服务升级、旅游致富、宣传推广等几个重要环节,全县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截至2020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3.5亿元,在2021年春节期间,互助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584.9万元①。通过抓品质建设、典型特色、服务质量、宣传推广,扩充了乡村旅游项目,使得旅游村整体品质得以提升。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设立典型而又富有主题的特色旅游村,成为吸人眼球的一大特色。特色旅游村借助监管体系,加强日常的经营管理,优化了整个旅游大环境。
(三)互助县文旅融合现状
互助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背景,采用“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与景区建设联系在一起,带动了全县旅游业的繁荣兴旺。把天佑德青稞酒、纳顿庄园、彩虹部落土族园等几个核心景点作为平台,展示了别具一格的土族文化、历久弥新的青稞酒文化和古老庄重的建筑文化。 轮子秋表演和安昭舞表演等独有的土族节庆活动,在不断为丰富壮大当地旅游文化增姿添彩。以形成特色为重点,在资源开发、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等方面提出新观点、新思路,采用新方法,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总额达183万元的景观亮化工程已完工。充分挖掘县内文旅资源,着力提升自身品质,形成竞争力,成为高原旅游示范县,形成了强有力的榜样作用。遵循“一乡一牌、一村一品”的发展风向标,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形成特色,成功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的典范。如被荣称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的将土族民俗餐饮与民俗体验相结合的威远镇小庄村,被冠誉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将手工展示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的班彦新村。
二、互助县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度不高
互助县明显存在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方面融合层次较浅的问题,造成游客的体验感较差。对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助县体现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区与旅游的融合,如盘绣、青稞酒、玉雕等非遗文旅产品仍局限在原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局面,且融合度不高。
(二)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互助县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始终停留在低端阶段,在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过渡阶段,针对游客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需求不能做到有求必应,如满足游客猎奇心的与众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智能产品等。不能做到将互助县特有的民族色彩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也不能让游客有作为农家人的亲切体验感,无法让游客有完美的旅游体验。
(三)传统运作模式弊端凸显
互助县目前还不能做到将文化和旅游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最为显著的是文化场馆和乡村旅游景区隔离开来,各自发展,还处于传统的运作模式。同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没有充分的利用新媒体这个广大的平台。例如,抖音平台“互助县融媒体中心”创建以来,截至2021年6月13日,发布作品只有480个,粉丝仅为7018个,获赞也只有4.3万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宣传单调贫乏且抓不住现在青年人的兴趣点,吸引不了人的眼球,和其他地区的文旅平台相比明显缺乏投入与创意。
(四)文化与乡村旅游专业开发人才匮乏
根据搜查,互助县现在從事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很少,大都是由其他行业兼职做文化旅游开发,对文化与乡村旅游缺乏系统的开发理念,这造成互助县乡村旅游开发的滞后,规划理念滞后,缺乏文化与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成为制约当前青海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互助县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在旅游业发展的浪潮下,乡村旅游也成为了游客出行的首选,隐藏在乡村中的文化也得以进一步被挖掘、利用,促成了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完善。与旅游业的融入使得文化被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但是,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够、重视不足、急于求成,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在挖掘知名度高的文化产业,对待乡村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在宣传和研究方面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的结合度不高。
(二)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尽管互助县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且在旅游资源上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并不发达,经济实力不雄厚,究其根本缺少产业做支撑,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不容乐观,只有3亿元左右。按照其资源优势,可以凭借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县城,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基础建设投入的加大,满足游客多样的需求,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三)文化旅游宣传营销较少
宣传营销在现代社会具有强大的作用,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更是如此,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互助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媒体宣传。目前,互助县旅游发展大都是依靠互助土族风情园来推动,对于土族风情园的宣传主要为歌舞表演等方式,其中也不乏传统媒体进行宣传,但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宣传的受众面积也限于周边居民。因此,唯有利用互联网来打开知名度,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助力,而不是只依靠土族风情园来提高知名度。
(四)体制不完善导致专业人才紧缺
就整体而言,实现乡村文化的科学长期发展需要专门的人才进行规划与管理,并进行代代相传,目前这种人才短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的宣传力度,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导致人们的关注度不够,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也少之又少,缺乏传承人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二是落后的乡村教育水平,导致培养专业人才更为艰难,没有优良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学习风气,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为艰难。
四、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引导游客融入文化旅游活动
在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背景下,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设立一个文化旅游知识咨询角,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深入了解并学习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设立“服饰文化旅游知识角”、“歌舞文化旅游知识角” 和“节庆文化旅游知识角”等,在每个知识角都安排熟知并擅长讲解的解说员,激发并引导游客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创意。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和现场表演的方式,使游客客观直接的获得清晰的感受、认知,同其他游客进行沟通和分享,从文化旅游过程中获得充分的精神享受和美感体验。透过这些游客的交流和沟通,从中听取好的建议和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和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也可以增加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好感度,更好地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二)游客需求下的旅游产品升级
受资源限制,仅仅满足视觉享受并不能在这季节差异明显的地方源源不断地吸引游客。随着经济的发展,游客的需求在向休闲度假转化。如果不能从周边设施升级完善满足顾客的需求,则无法留住游客。所以,首先要建造民宿和客栈,只有满足了游客的居住需求后才会有可能让其更进一步去挖掘更多的地方特色,使当地的旅游产品实现效用最大化。其次,要开设专门的纪念品商店,游客走后,除了当时拍下的照片,只有纪念品可以使其记住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能向其他人介绍,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最后,可以成立非遗工坊,将互助县土族特有的盘绣工艺介绍给更多人,甚至让其亲身体验一番,从古老的刺绣手艺中感受独具特色的土家风情。
(三)深入打造文旅价值链,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
实现互助县文化产业的永续,发展,要借助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将两者融为一体,将资源优势与多姿多彩的文化联合起来,打造独有的互助县品牌,文旅结合,是互助县乡村旅游的独特性与民族性充分挖掘出来,深挖产业价值链,促进旅游资源从低端竞争走向相互协调、互相整合。促进互助县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互联网宣传,从互助县东道主的角色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在宣传推广方面加大投入,拓宽宣传受众面,选拔专业的媒体人进行操作与宣传,借助火热的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实时进行信息更新和宣传,针对不同的内容寻找新颖点,达到营销效果,改变内容枯燥贫乏的现状。
(四)紧扣人才培育重点,着力优化人文环境
一是可以通过对当地群众的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整体劳动力素质技能的提高。并引导当地劳动力加入素质技能培训,并提供相應就业岗位,培养其主动创造的能力。牢固树立“最美的风景是人”的理念,既要有最美的风景与文化底蕴,又要有最美的人的要求。要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把游客满意度作为衡量旅游服务质量的标准。
二是政府应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以人才技术水平进步推动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互助县要不断借鉴成功事例的经验,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并加以科技、人才的推动,不断助力互助县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江文.全域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0):146-147.
[2]周雪,龚佳.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07):59-60.
[3]莫利民.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9(10):52-53.
[4]邓广山.乡村旅游发展中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保护[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19(01):41-43.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