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教学实现了有效结合,数学教学过程变得信息化、开放化,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师生间的互动更加频繁、高效,教学过程更加充盈,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数学教学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黑板、粉笔是常见的教学工具,而教师讲、学生听则是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生硬、死板,课堂氛围沉闷,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图片、影像、互联网等教学素材大量涌入数学课堂,更新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尤其是智慧课堂的有效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个性化,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课堂表现力,可以将数学知识以问题化的形式展现,能够对细节问题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呈现知识发展认知过程,实现知识的动态展现,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形成。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花果山上一群猴子正在自由玩耍。无意间猴子们发现树上有一个奇大无比的仙桃,便抢着将仙桃摘下。但一个桃子太少,不够大家一起分,这个桃子到底要给谁吃呢?这时,猴王说:“我出一道数学题,谁计算得最快桃子就给谁,大家说怎么样?”猴子们欣然同意。猴王便出了题目:25×25+25×15=?25×(25+15)=?有一只小猴子特别聪明,抢先答道:“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000。”于是,猴王高兴地将桃子给了这只小猴子。其他猴子很是纳闷:为什么两个算式不同,结果却相同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揭示本节教学课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创建的故事情境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融入真实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问题,积极投入对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更透彻地掌握知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素材
传统教学依赖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能使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内容新颖,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多时效性素材[2]。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探讨、理解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促進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借助PPT课件展示教材中从小明家出发,走到学校的路线图。学生认真观察后会提出多种想法:(1)小明家→博物馆→学校;(2)小明家→超市→学校;(3)小明家→ 学校;(4)小明家→医院→学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三个点连接在一起可构成一个三角形,同时让学生观察从不同路线到学校的距离,从而找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借助直尺等工具,最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三角形的图案,或者借助信息技术在屏幕上展示不同大小、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此案例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知识结构框架图直观、清楚地展示出来,能让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搜集多种图案供学生观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知识系统
由于黑板布局有限,教师只能在黑板上呈现一定的知识内容,很难系统化地呈现知识[3]。而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PPT逐一展示细分的知识点,并在知识的衔接处同时展现多个知识内容,使知识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条理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复习“观察物体、轴对称及图形运动”时,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逐一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辨认图形、位置及形状,同时可采用知识回顾的形式展现如下思考内容:(1)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如果图形上下对称或者左右对称,能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3)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在复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让图形在屏幕上“真正”动起来,或平移,或旋转。这样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就会有更深刻的印象。但这样做各部分知识也是相对零散,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因此,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可将重点内容编辑、整合到一张PPT中,形成直观知识结构,在相应框架下细化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逐一带领学生复习知识点,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展示功能,将重点知识构建成具体的框架,在框架下细化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数学理解
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经验的有效总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现实中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仿佛置身熟悉的生活中,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其更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4]。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们在一天的多个作息片段:以一个大的时钟为背景,时针、分针有条不紊地转动着,午夜12点,夜深人静,鼾声起伏,人们做着甜甜的梦;早上6点,天空渐渐发白,日出东方,人们开始起床、刷牙、洗脸;8点整,人们开始忙碌上班;中午12点到了,人们下班了,做饭、午休;下午2点30分,人们开始上班工作;到了晚上7点,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看新闻,其乐融融;又到了午夜12点,忙碌的一天结束了。学生边看边讨论,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一天24时悄无声息地度过。就这样,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时间转变为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更加直观。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场景中体验了时间的变换,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且数学教学过程相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传统模式下的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将枯燥的知识以动态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动态展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结构的构建,提升学生的數学学科核心素养[5]。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需要教授学生画角、量角及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等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在黑板上示范的方法教学生使用量角器。但学生距离黑板较远,量角器刻度又太小,学生很难观察清楚量角器的刻度;加之学生较多,教师不可能逐一演示,导致教学效率低。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PPT将量角器的各部分清楚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深入理解量角器的各部分。之后,教师播放量角器使用方法视频教程,让学生迅速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并能自己画出角。这样动态的展示,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动态的画面调动了学生的眼、耳等器官共同参与,使学生集中全部精力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重点处加以动态提醒,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丰富课堂教学素材,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鲜永太.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165,204.
谢发强.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79.
徐李平.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9(09):121.
薛文涛.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9(24):50.
董春霞.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辅助作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