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祝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宏愿,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重要支撑。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是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引导师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迈进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意蕴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大学文化是大学全体师生员工集体创造、不断积淀和赓续传承的精神符号和精神力量的总和。大学文化具有先导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引领性等特质,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级。新发展阶段,我们将接续奋斗,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向前迈出新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经济、科技、国防等各种硬实力作保障,也需要文化、教育等各种软实力作支撑。各种敌对势力和反华分子绝不会让我们顺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硬实力的斗争和软实力的较量将长期摆在我们面前。相对硬实力的斗争,软实力的较量更为隐性,但往往更为激烈。大学是文化和教育重地,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代表,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对引领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引导师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诉求。“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指向,同时又需要从推进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中汲取丰富养分而不断彰显其强大生命力。大学师生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群体。价值观自信根本上来源于文化自信,价值观教育本质上属于文化认同教育。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引导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和认同。新发展阶段,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严峻考验,大学价值观念领域的争夺和斗争也将日趋激烈。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将进一步筑牢大学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基础,引导广大师生形成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现实需求。文化是大学的基本属性,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和大学建设的灵魂,有机融入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校,先进的大学文化始终是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一流大学的办学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因此,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流大学的基本共识和普遍选择。而从我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来看,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和发展,多数大学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涵养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学在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必须看到,与世界一流大学、与时代的要求、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新发展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中国大学唯有立足现有的发展基础和潜力,遵循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加快建设一流的大学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早日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早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二、当前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文化建设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系统工程,内嵌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全过程,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从整体上看,许多大学的文化建设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缺少文化治理的专门工作机构,专职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大学内各校区、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学二级学院在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举措还不够有力。
文化形象塑造与传播能力还有待提升。对大学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还缺乏统一规划。校园文化品牌的特点还不够鲜明,有影响力、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品牌还不多。能够投入到文化品牌建设的经费有限。标志性文化景观还比较缺乏,许多大学的公共文化景观比较陈旧和单一,缺少系统谋划和统一布局。大学文化标识的开发保护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开发还不够系统。文化空间保障不足,一些大学的品牌书店、博物馆、文创店等校内文化实体空间还不多,图书馆、校史馆等重要文化场所的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文化引领服务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对内引领主流文化和整合多元价值观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外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社会、辐射城乡的水平还有待提升,具有创新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服务品牌还不多。大学的一些文化研究机构、平台和智库在服务国家和地域重大文化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推进重大文化理论研究、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能够体现文化引领力的一些标志性建设成果还不突出,如许多大学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家、國家级的文化人才数量还不够多。纵观一些“双一流”高校,全国文明校园、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重点评估指标也还没有取得突破,等等。
三、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实践指向
推动传承弘扬,增强大学文化生命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大学精神和校史文化是保持大学文化旺盛生命力的主要源泉。一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要依托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广泛开展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和地方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学习教育和研究保护,大力营造学习、传承、推广传统文化的氛围,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大学力量。二是传承弘扬爱国主义文化。利用大学校史馆、博物馆、名家大师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挖掘大学校史、院史、人物史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创新课内课外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爱国主义教育平台,让爱国主义文化浸润师生,以爱国主义精神感染师生。三是传承弘扬大学精神。从强化大学的社会功能与责任担当出发,从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力传承弘扬大学精神,同时立足大学自身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赋予大学精神新的时代意蕴。四是传承弘扬校史文化。完善校史文化建设体系,举办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史档案文化展览,结合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编纂出版校史资料和校史文化丛书,开展校史人物专访活动,建立健全名人档案全宗,开设校史文化博雅课程,培养学生知校、爱校、荣校、兴校情怀。
坚持创新发展,激活大学文化创新力。完善文化创新治理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品格、打造时代文化精品是不断推动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一是完善文化创新治理体系。建立大学文化协同创新和共建共享机制,成立文化建设专门协调机构,实施文化建设专家咨询制度,定期讨论和决策大学文化创新发展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二是培育创新文化品格。大力培育勇于创新、敢于变革的文化品格,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育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打造时代文化精品。常态化开展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培育和建设工作,通过重点遴选、资助和培育的形式,着力打造体现大学特色、思想性与时代性兼备的标志性文化建设成果,不断推动新时代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整合大学文化出版资源,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先进理念、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精品和文艺力作。
强化引领服务,扩大大学文化影响力。加大研究阐述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强化大学以文化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深化国际和校际文化交流互鉴是扩大大学文化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一是加大研究阐述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不断壮大社会主流文化,加强对社会多元文化的价值引领。以校风教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活动为平台,以“四史”学习教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活动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二是强化大学以文化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在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合作共建中体现大学的使命担当,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撑。立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利用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打造文化服务社会的品牌。大力提升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文化理论研究中心、文化艺术研究院等相关文化研究基地、机构、平台和智库的建设水平,为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提供有建设性、有影响力的智力支持,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国家和地域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三是深化国际和校际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发挥文化名家影响力,积极推动国际、校际文化交流,加快推进孔子学院建设,支持代表大学水平的各类文化团体“走出去”,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邀请海外知名文化大家、学术大师和高水平文艺团体“走进来”,不断提升大学对外文化交流的品位,形成中外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举行中外大学生国际文化活动,推动跨文化的交流和展示,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和世界胸怀。
立足化人育人,提升大学文化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作生产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文化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一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文化沙龙,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演出团体进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文化节、读书节、文化展等一批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活动创新开展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打造全方位特色育人文化。二是推动网络文化繁荣。“校园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拓展视野、知识传递、学习交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要依托易班等网络思政工作平台,举行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网络文化赛事。创建大学新媒体内容生产及研究中心,依托大学自身专业学科优势,挖掘网络文化资源,生产网络文化产品,满足青年网络文化需求。三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以大学章程为统领深入推进大学内部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不断完善大学校院两级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加快构建新时代大学治理体系,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组织开展大学生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情景剧展演、法治文创作品展等特色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争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