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懿玲,罗烨,刘军宏,王丽颖
高血压作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该疾病的原因除了病患的自身遗传因素以外,也存在病患生活环境、日常饮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此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控制,因此影响其疗效因素较多,对患者药物使用依从性以及生活习惯等方式具有较高的要求。考虑高血压疾病为终身制,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宣教以及健康指导显得尤为的重要。高血压是指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会对患者的心脏、大脑和肾脏造成损害,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体循环性慢性疾病,老年人患此病的几率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得到巨大的改变,“经常暴饮暴食、运动量下降、工作加班熬夜、吸烟酗酒”等现象愈加严重。日常生活习惯的紊乱造成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高血压是目前为止发病率提升速度最快的慢性疾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生活压力逐渐增大,高血压群体也不断增大,从而使高血压疾病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工作者面对日益增多的高血压病人,逐渐对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诊断标准也在逐渐地完善。医生要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实际发病情况,进行合适的护理,尽可能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发病几率。
现今阶段,临床高血压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一线降压药物主要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断剂,对高血压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患者来言,由于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特征以及其具有的隐蔽性,会让不少病人不易察觉,导致患者不自觉地产生漏药和少用药等现象,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药物疗效,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就需要对患者施行健康的宣传教育。
本文通过分组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健康宣教的比对效果进行研究,以此探讨健康宣教的重要性,现将分析研究如下。
高血压做为我国常见慢性疾病,形成该疾病的成因比较复杂,有病患自身遗传等内在因素,也存在病患所处的生活环境、日常饮食等外在因素。患病后,病患的血压长期处于高位,随着时间延长会累及其他组织器官,少数病人在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时才发现有高血压的症状。可有头晕、头痛、情绪易激动、颈项部板滞、注意力不集中等高血压的一般症状。早期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时血压升高,休息后降至正常。
该课题纳入对象为笔者单位内科于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指导组,一组90例设为常规组,年龄35-70岁,常规组有43例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指导组有49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年龄38-72岁。统计校验2组入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强(P>0.05)。患者目前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两次动态血压监测期间的服药方案(包括降压药种类及剂量)需保持一致。
常规组对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如日常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规定用药剂量按时服药、定期进行血压监测、提醒饮食注意事项等。
指导组护理:
(1)用药指导。指导组鉴于高血压疾病尚无彻底治愈的治疗方式,叮嘱高血压患者长期或终身服用药物,指导患者结合病情对使用的降压药物和计量进行监测,对长期单纯使用一种降压药物无效时,改变用药种类和服用计量,进一步提高降压效果。
(2)生活指导。结合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兴趣爱好制定饮食计划和健身计划。叮嘱患者的饮食以低脂、低盐为主,对于高血压的患者,太咸的食物是不能碰的。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饮水,避免便秘等。
(3)健身指导。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制定更加科学的运动健身方式。根据病患身体状况,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主要操作为慢跑、散步等。应依据每一位病患自身身体情况,制定健身康复计划,若患者身体素质较好可进行哑铃、杠铃、深蹲、硬拉等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含量,帮助提高力量,提高新陈代谢水平,除了达到减肥的要求以外,更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和稳定。
(4)心理指导。除了指导患者安全用药和传授监测血压等方面知识之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经常猜忌导致心理上严重的失衡,经常显得忧心忡忡的,对疾病的治疗也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表现。所以心理指导会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进一步增强治疗的信心。
实施用药及心理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患者用药后的任何异常情况。
②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若患者有不稳定情绪,比如:焦虑、抑郁等,均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要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找出焦虑的原因,明确原因并解决,这样焦虑情绪也可以缓解。最重要的还是要患者放松自己,对患者要耐心开导,疏解其不良情绪,给予注意力转移法帮助其转移自身疾病注意力,从而帮助患者合理控制心理情绪。
③医护人员要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病房空气清新,床单位清洁整齐。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为患者创建舒适化的病房环境,注重病房内部的整洁性,确保患者在安静且舒适的病房内部休息。
(5)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宣传教育方式,让高血压患者充分了解高血压病的危害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针对指导组患者联合开展健康教育,开展线上教育联合线下随访的方式,积极落实健康教育活动,从而进一步延伸健康教育的开展。
开展问卷调研的方式,统计患者的健康教育诉求,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内容。宣传途径不要过于单一,除了开辟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微信群及公众号等方式之外,可以为患者居家提供咨询并开展电话随访及上门随访的形式,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并针对薄弱部分进行教育。
联合社区护理人员开展深入社区的健康讲座,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可采用问卷调研方式,予以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要求问卷当场发放及回收,由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了解的目的,从而提高患者重视程度,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值标准,观察两组高血压患者不同护理指导8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对患者护理期间抽取10次血压数据,进行平均数比对。临床上注意患者夜间血压控制情况,在不同时间调整降压药物时应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患者夜间血压控制情况,并了解患者睡眠、吸烟史、饮食等生活情况。
观察常规组和指导组的护理效果,其评定标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治愈:经过护理后,患者的血压恢复正常,且血压有较小的波动幅度;有效:经过护理后,患者的血压有所降低,接近正常,血压的波动幅度较小;无效:护理后和护理前血压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对比两组的护理有效率。医生在面对患者时,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合适的护理,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发病率。高血压属于典型心血管内科病症,也是终身性病症,需要病患长期服用降压药物,避免身体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当人体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使得组织器官出现病变,长期处于高血压的状态,就会导致肾功能逐渐地减退,最主要表现为血尿素、血尿酸,从而让身体出现了尿血、水肿、蛋白尿。血压不断地上升,肾动脉硬化也会加重,从而引起了肾功能衰竭。血压长期升高的话,心脏的左心室也会逐渐地肥厚,心肌肥厚就会引起心肌的缺血、心肌梗塞、心绞痛等冠心病症状。
所以病患主动配合程度极为关键,病患的配合度越高,血压控制越好,病患受到的威胁越轻。提升病患的配合度与病患受到的护理服务存在密切关联性,护理水平越高,病患认知度及依从性越高,配合度越高,病患治疗效果越理想。
经过四个星期的比对,指导组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和自我预防以及饮食、用药方式更加科学,对于病情的控制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经研究对比发现,在疾病治疗和血压控制中,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和自我护理程度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过程中,对指导组患者进行宣教有着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高血压疾病属于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通过宣教手段使高血压病人树立健康教育的护理理念,带动患者增强疾病的自我预防和控制,加大高血压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本研究表明,指导组的护理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 0.05),说明健康宣传教育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采用宣教手段对病人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能够转变高血压患者自身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让患者自我意识中对疾病的了解更加深入,积极配合合理饮食、运动、用药等,对于疾病控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价值,在后期的自我护理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由此可知,在常规护理中加入健康宣传教育,可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改善就医体验。
综上所述,针对病患文化程度及对高血压了解程度等进行宣教,不断纠正病患的错误认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控制血压的显著效果,从而加快病患身体的恢复。
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属于科学化、针对性极强的干预措施,在高血压护理中实施健康宣教,其临床价值十分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