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护生职业韧性培养的路径*

2021-11-28 11:49:54舒菲
保健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逆境韧性个体

文 /舒菲

高职护理,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一线临床护理服务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日益增长的人民健康卫生服务需求,必然需要更多、更专的护理服务类人才。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培养护理人才的政策,以促进护理人才培养,实现护理人才的数量大幅增长[1]。

然而,在“2015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中显示,注册护士中35岁以上的仅有39.7%,工龄10年以上的仅有47.2%,10.2%-11.2%的护士选择离职,56.94%的护士有离职意愿。报告指出,工作强度大、风险大、压力大、福利待遇差、没有价值等原因造成当前护士离职,尤其是有经验的护士流失[2]。

根据MAX公司的一项针对护理类高职高专生就业情况的调查,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只有64%,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人因能力不足而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就业不满意的首要原因是“收入低”,占比75%。对收入低的不满意状态,折射出护理工作的“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状况。面对如此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护理职业,高职护生在校期间仅仅完成既定的专业课程和实习任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近几年,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护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为高职护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高职护生中出现了就业心理问题不减反增的情况,尤其在临近毕业及就业初期所出现的情绪、交往、心态及个性等问题常常会集中爆发。

因而高职护生作为即将服务于卫生健康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韧性。在校期间,加强高职护生职业韧性的培养显得格外迫切[3]。

1 职业韧性的内涵

职业韧性是源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并作为一个新概念被引入职业教育中。职业韧性是个体自我调整并适应各种工作压力和工作逆境的方式,就其本质而言是个体对工作逆境的应激心理反应。London在其职业动机理论中阐述了职业韧性的两层内涵:一是从逆境中回弹恢复的能力,或者从重大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的毅力;二是它还意味着更积极正面的含义,即用于追求新意义和新挑战。面对逆境时,具有职业韧性的员工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认知状态、情绪状态,而且可以采取积极方式使自我恢复和成长。

职业韧性和心理韧性在某些核心要素上很相似,二者都是个人特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都是在处于不利的环境下形成的。职业韧性被认为是心理韧性在职业环境下的应用和表现。职业韧性涉及到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自制性、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等心理品质,并且具有良好的学习力,明显的成就需要和被认可的需要。

2 高职护生职业韧性的培养路径

2.1 调整认知模式,力求人职和谐匹配

美国医学博士大卫·伯恩斯曾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认知习惯进行归纳,包括滤掉积极信息,消极思维占据主导,放大错误或缩小、忽略优点,习惯归罪自己等。而在职业情境中,个体对负向情境、消极信息的处理、评价,也是其认知模式在发挥作用。认知模式对个体的感觉、思维和行为存在明显的影响力。培养高职护生职业韧性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遭遇考试失利、求职落选、沟通不畅、工作困难时,个体应避免消极的自我评价,将挫折和逆境归因为暂时的、可控的因素,并善于从失败中寻得积极的力量。

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在客观认识、评价自我和职业的基础上,力求实现人职和谐匹配。高职护生正值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帕瑞认为,这一年龄段的个体思维相对简单,缺乏对自己、对社会、对职业的合理认知。一些高职护生盲目跟风去大城市、大医院工作;一些则过于胆小自卑不敢参与竞争,这些恰恰反映了高职护生自身的认知缺陷。正如“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牛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高职护生应结合自身特点找准职业定位,寻求能发挥自身潜能及更多积极情感体验的岗位,从而提高自身应对各种职业困境时的韧性。

2.2 激发内驱力,强化职业理想教育

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这种内部力量可能源于一定的需要或者冲突,个体在内部力量的驱动下,其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指向性。这就是我们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因所在。托尔斯泰说:“理想是人生道路的灯塔,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有了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

职业理想是人们结合主客观条件而确定的职业奋斗目标,是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职业理想影响着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引导、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护理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与人的互动实践中体现着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也体现着人文精神。高职护生在跨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当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以“救死扶伤、乐于奉献、服务社会”为己任,立志于伟大的卫生服务事业。护理类高职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理想信念的驱动力,利用职业理想的支柱力量,帮助护生们克服在求学、求职中的困难,使他们获得职业幸福感[4]。

2.3 提升学习力,树立动态的人才观

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人都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持续在岗位上创造佳绩。这体现了个体的学习力重要性。学习力是个体学习动力、意志力和能力的综合反映。有部分高职护生是高考落榜生,其中有些学生心中的失落感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影响其学习力的发挥和提升,也有部分学生本身就是成绩靠后的,学习力薄弱,这些情况不仅给高职教育教学开展带来困难,也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困扰,也给高职护生将来持续胜任岗位要求埋下隐患。

同时,医护从业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持续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高职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护理技能型人才,这要求高职护生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在技能掌握、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下功夫,并树立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在校期间,培养高职护生的学习力要比学完既定的书本知识和实习任务更为重要,以使高职护生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不断扩充知识面,适应不断变化职位要求的需要。

2.4 增强交际能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亲友、同伴、团体、组织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态的有效手段。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从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其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和适应社会的必备要素。高职护生,一方面由于专业特点,女性居多,女性交往的感性特征明显,理性思考不够,遇到交往不畅时,多采取回避方式;另一方面,高职护生由于课业繁重,无暇顾及人际交往。当高职护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尽快适应临床工作要求,还要应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医患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可以为其争取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如资格较老的师傅、一同入职的同伴、科室的领导等,让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满足岗位能力要求。通过不断提高的社会支持力度,高职护生可以在心理上、工作上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其职业韧性,更好地完成工作[5]。

高职院校是每个学生走上社会前最后一个学习备战场所。将培养职业韧性前置到职业教育阶段,对于每个高职护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护理服务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未来,高职护生将担负着救死扶伤、服务社会的使命,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他们能扛得起、顶得住、冲得上,将每次遭遇的逆境和压力,作为成长、提高和升华的契机,这正是培养高职护生职业韧性的价值所在[6-7]。

猜你喜欢
逆境韧性个体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6
超越逆境
做人与处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特别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22:04:26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完形填空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