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冉 齐则优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受到挑战和威胁,抛开母语和传统文化而言,无论是英语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英语课程中的作用缺乏准确认识。文化的存在对大学生价值、精神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让学生的文化立场出现转变。但是,目前大学生对文化认同产生困惑,这与实际的教学需求所违背。所以,英语专业教师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析,综合探索,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弘扬民族文化。跨文化中英语作为一项工具,本质上是实现思想和文化的双向发展,如若一味接受外来文化,无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种交流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优秀的大学生,应该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贡献宝贵的精神财富,学好语言文化的时候,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既能准确利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又要主动向世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促进中西文化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逐渐变为一种流动的符号,在包容性、互动性的网络模式下,各国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减少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而英语学习,也是学生了解文化的另一途径,认识西方节日历史的由来、文化习俗等,如受到学生喜欢的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对课堂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将文化意识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主动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主动区分,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辨别能力。
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在流行文化中成长,也是西方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受到学生的漠视,下课回宿舍玩电脑、听课、看剧成为学生的标准模式。学生减少阅读名著等经典文化作品的时间,对美剧、英剧的观看兴趣大于文学作品,学生热衷于情人节,对传统民俗文化缺乏了解,在享受浪费情人节的时候,距离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对学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处于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英语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产生偏差,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取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传承本民族文化。而在英语语境下,将高消费主义、金钱作为最高荣誉,这些荣誉让学生对人生抱负产生困惑,进而忘记了勤俭、朴素等传统的优良美德。日常生活中,父母辛苦工作,孩子却拿着钱肆意消费,过度追求名牌,渴望从物质层面获取他人的关注,这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研究教材的时候,对英语专业跨文化的分析还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合适的参考素材,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深入接受文化教育,课后也无法得到巩固和反思。因此,高校所用教材和文本知识可以是中英文对照,将听力、口语、读写和翻译等技能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听说类的材料中,以传统文化为语境;而在阅读类的文章中,设置以反映当下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优秀文章,在反复比较、鉴赏的过程中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一,从教学观念的层面分析,主动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对英语教学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要任务则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和教学的关系,做好合理渗透,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及时普及教育知识,例如开展通识类教育课程,仔细对比和分析,让学生有时间、有心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二,将传统文化引入英语教材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而在编写高校英语教材的时候,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适当在阅读、写作中罗列出单独部分介绍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精读和理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此外,教师还可在相关的考试题目中渗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接受文化教育。
其三,教师对课内知识进行必要延伸和拓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感受英语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之美。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教师巧妙渗透我国的七夕节、春节,关注传统文化,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西方文化,所覆盖的范围较大。从内容的构成要素而言,包含了西方传统思想、价值观念,文化艺术成就、风俗礼仪等。高校英语学习中,学生学习、借鉴现代西方优秀的文化精神,将其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教育引导学生在批判中接受,形成理性的评判标准。除了语言本身承载的文化内涵外,西方各国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有着极强的文化背景,这些让学生主动了解外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和借鉴。例如在“The sports meeting”的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介绍奥运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它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新课程的意愿,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豪情。所以,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将重点放在文章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随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文化交际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时,跨文化意识显得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主动了解各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例如,中国人在收到生日礼物的时候,一般不会当面打开,而外国人收到礼物后,会当面打开并向送礼之人表示感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又或者是在中西方就医方面的问题,中西方人在就医时,最为显著的不同点是对待化验结果上,如若检验正常,西方的反应是:Excellent!Excellent!Thank you so much.他们很少对验证报告持质疑态度。但是如若中国人在看到检验报告时,却会不放心地反复询问:要不要再查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在文化认同上,中国人看重养生,而在就医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外国人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往往选择接受医生的意见。
英语翻译作为交流的一种方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高校而言,跨文化视角下,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翻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一方面,高校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主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需求。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认知模式,将专业知识渗透到各个模块内,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例如通识类的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为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强化自身的翻译技巧。其次,理论课程,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这个阶段所接受的是基础的教学,也是渗透文化知识的有效时机,教师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鼓励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另一方面,着重分析和讲解翻译技巧。为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需要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背景有具体认知,而教师则是基于跨文化背景下,强化对翻译技巧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中西方文化在语言应用、道德认知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学生在翻译的时候,从语言风格、习惯等方面分析,教师要加强引导,指导学生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语境进行合理处理。
教师采用适当的形式,比较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方便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基础,让学生利用英语表达民族文化,从而促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