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影《天注定》为例谈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诗意

2021-11-28 02:37尤洋吕海坡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樟柯现实主义诗意

尤洋 吕海坡

(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贾樟柯电影创作概况

中国第六代导演大多出生于20 世纪60-70 年代,受时代影响,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们往往着迷于对历史的叙述,《黄土地》《红高粱》等作品使他们的创作在80 年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此同时,80 年代正是大多数第六代导演成长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所引起的一系列变革,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第六代导演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对当下中国所发生的改变感同身受,因此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在他们的电影中有着颇多体现。与之前的几代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更加真诚和直白地面对社会现实。如果说,第五代电影导演的电影意识形态宏观来看趋于统一,那么第六代导演就几乎完全相反。他们的电影有时候像是偏执的小孩子,个性十分反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很难找到某个合适的共同点将他们归纳。

随着21 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中国的电影体制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商业电影得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一跃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文化。然而贾樟柯的电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他以独特的眼光观察着这个迅猛发展的中国社会,用最真实的摄像机镜头对准游走在社会边缘的普通人的寻常人生。

虽然20 世纪90 年代便开始了电影创作之路,但贾樟柯真正被世界所熟知却是从2006 年《三峡好人》获得第63 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开始的。从1994 年的学生作品——10 分钟电影短片《有一天,在北京》到1997 年开始的“故乡三部曲”【《小武》(1997)、《站台》(2000)、《任逍遥》(2002)】,贾樟柯完成了从默默无闻的学生到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成熟导演的成长过程。

纵观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从20 世纪70 年代直到当今的一些重要事件几乎都有涉及。他用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风格给我们展现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他的摄影机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一个贾樟柯眼中的世界。

2013 年,作为第66 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贾樟柯当时的最新一部作品《天注定》于当地时间5 月17 日举行了全球首映,戛纳场刊对其的打分仅次于《阿黛尔的生活》《醉乡民谣》以及《内布拉斯加》。《天注定》自公映以来其题材就受到颇多争议,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该片被质疑是否过于残酷。确实,电影中涉及的主题的确颇有争议,但并不影响其具有的诗意现实主义艺术价值。英国《卫报》称赞该片“带有昆丁·塔伦蒂诺的特质,是贾樟柯版的《低俗小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在《从彼岸开始——新纪录运动在中国》中曾评价他的作品“以强烈的记录气质,对中国当下现实有着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关注人性但拒绝任何矫情,从而改写了中国电影的懦弱和逃避。”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戈尔称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法国《电影手册》杂志曾评论他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

业内对于贾樟柯的评价很多,观点虽各有千秋,但基本以正面居多。大多数影人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贾樟柯电影的纪实性上,关于其影片风格现实主义下的深层叙事结构剖析较少。

二、从《天注定》看贾樟柯的另类叙事风格

2013 年,随着《天注定》获得第66 届坎城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业内对于该片的关注越来越多。《三峡好人》之后,贾樟柯带着《天注定》重返戛纳,并夺得最佳编剧奖。这是华语电影在《春风沉醉的夜晚》后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天注定》取材自四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延续贾樟柯一贯的作风,时隔多年,看这部作品依然是冷静而理智的现实主义题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影片与贾樟柯2013 年以前的平和叙述方式不同,从头到尾都充斥了许多并不柔和的画面。该片通过四个独立的故事单元讲述了社会上的许多现实问题。很多人不禁要问,是否贾樟柯电影只有单纯依靠揭露社会阴暗面来博取关注?

《天注定》中发生的四个故事分别对应了三起刑事案件,以及某公司员工的跳楼事件。并且在第三个故事中,贾樟柯巧妙地把某交通事故也插入其中。电影中选择“马鸭蛇鱼”四种动物来寓意四个主人公的命运。在电影中的社会,悲天悯人的所谓的正义只能诉求于毫无节制的不适度的反抗。在影片中,令人悲伤的是,不管你如何挣扎如何努力,当你选择了不适当的方式,一切都已成定局。

很多人认为贾樟柯是当代中国“作者电影”的代表人物。的确,无论是喜爱启用非专业性演员,还是几乎所有镜头都运用实景拍摄的手法,都把他的纪实风格体现无误。毫无疑问,贾樟柯是现实主义风格明显的电影导演。然而笔者认为,在真实环境中记录着真实发生的事件的同时,贾樟柯并不是完全客观地仅仅用镜头呈现故事,其电影风格当然也不等同于前苏联的“电影眼睛派”。贾樟柯在对现实素材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比任何一个导演都富有诗意。他像一个诗人创作诗篇般将自己的主观情绪融入镜头当中娓娓道来。赋予现实以诗意化表现是贾樟柯描述客观事件的一种表达能力。而相比他的诗意化叙述手段,人们似乎更关注他的现实主义风格。

与其他导演不同,贾樟柯更喜欢用最直接的事实来展现当代社会的变化。但现实主义电影毕竟不等同于纪录片,而贾樟柯的电影主观叙事风格则更甚。虽是四个故事都来源于真实新闻事件,但艺术永远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在叙事上,贾樟柯并未摆脱他一贯诗意的叙述方式。虽然从电影一开始姜武与王宝强的出场都夹杂着某起突发事件,但每个事件发生的同时依然是接地气的生活场景。

每个主角,或者说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贾樟柯称他在拍摄该影片时借鉴了历史小说的做法。即基于现实发展故事。影片中众多细节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表现,背景音乐尤其爱用京剧。很多人说从《天注定》开始贾樟柯不再诗意,笔者却不这么认为。整部电影无论从人物出场,配乐,故事衔接手法等,依然是贾樟柯风格明显的诗电影。每个故事中的动物出场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如第三个故事中,女主角小玉在慌乱中上了一辆养满蛇的汽车,巧妙诠释了“蛇的癫狂”。

贾樟柯曾自我解读过多次《天注定》中的四个故事,他表示在拍摄影片时特意学习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使整部片子严格的符合起承转合。

本片四个故事都有着微妙的联系,如第一个故事的工人离开山西回重庆和第二个故事的主角在同一条春节回家的船上。第三个故事小玉的男友和第二个故事里的三儿坐了一辆长途汽车。第四个故事里的主角小辉在小玉男友的工厂打工。这些微妙的联系使整部影片虽然故事独立,但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故事。每个故事虽独立,但主角们其实都是被生活所迫,最后选择了错误的手段争取尊严的普通人。只是与贾樟柯之前的电影不同,《天注定》中每个故事都是从平静到沸腾,如果说之前的影片叙事方式是细水长流的娓娓道来,那么《天注定》就是轰轰烈烈的沸腾爆炸。也许是积蓄了太久,也许是压抑了太久,主人公们最终选择了不适当的反抗。当然,电影中的行为完全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但就像贾樟柯说的,我们必须具有反抗精神。

三、现实中的诗意

贾樟柯曾说过:“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往前走,就忽视哪个被你撞到的人。”贾樟柯电影的艺术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电影的纪实性。笔者认为,通过纪实性表现主观观点,通过诗电影拍摄手法叙事才是他作品的真正价值。

贾樟柯电影中每一个看似随意的叙事安排,实际上都是为了达到其“美学目的”。虽然比以往的故事多了太多爆发与沸腾,但是电影依然是贾樟柯的风格标记。他的电影并没有远离戏剧性,而是将戏剧性巧妙地隐藏于纪实性的表层下,给我们以诗意的想象。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或许认识,或许见过,仿佛都似曾相识。可悲剧之所以发生,正是因为选择了错误的解决方案,同样一件事,不同的选择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局。有些人是命运使然,有些人是性格使然,《天注定》中最后一个镜头停在一群观看《苏三起解》戏剧的观众脸上。一群默然的脸上。主人公选择了这样一种结束方式,就注定了没有人得到救赎。这样的艺术处理是贾樟柯之前多部影片惯用的一种风格。在电影中,往往越是沉默无声,才越能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贾樟柯创造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效果。

作为现实主义风格导演,贾樟柯所选择“记录”的事件是故事的基础,但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他又必须对影片做艺术性处理。笔者认为就目前贾樟柯的影片来看,他是能够兼顾到这两者的。

无论是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服装,道具,配乐,甚至每个故事单元的转场,导演都处理得很好。

笔者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导演,好的艺术家,是能够用电影来表达自我观点的,是能够把电影作为自我表达工具运用自如的。

猜你喜欢
樟柯现实主义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冬日浪漫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春日诗意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