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2021-11-28 02:37郭仲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马克思主义

郭仲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2021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课程,是其开展党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史明智,学史砺心,党史教育中蕴含着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把其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对于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影响了全世界,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协同育人[2]。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基础理论教育课,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在理论、立场和内容方面同根同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3]开展党史教育,契合建党百年的宏伟主题,顺应新时代的时代潮流。只有了解党从艰苦奋斗到创造辉煌的历史,才能从中汲取经验,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开展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就是要使学生了解、认识到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就是要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一份力量。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需要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国力量对比、世界治理体系呈现百年之变。世界已经形成多极化格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继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使经济全球化遭遇困境,国际格局逐渐走向东西方平衡的趋势。国外敌对势力一直试图对我国进行分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越来越激烈,国家安全挑战依旧严峻。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互联网将“西方价值”作为“普世价值”,对客观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事件进行片面、歪曲解读,夸大党在历史上出现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妄想“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因此,只有树立正确党史观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党史观是对待党史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其本质是立场问题。开展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就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不偏不倚,自觉增强辨析错误历史思潮的能力。树立正确党史观,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党中央有关精神保持一致,准确把握百年党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探索党史发展大势,从而客观、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会议、事件和人物。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党、拥护党,为未来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成才是一个阶段性过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从学校和孩子抓起。“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4],学习和宣传党史可以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首先,党史教育蕴含了“培养什么人”的育人标准。党史教育中视死如归、顽强拼搏、英勇斗争的共产党员形象与优秀的革命精神,能够让学生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对党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其次,党史教育提供了“怎么培养人”的育人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本职工作。最后,党史教育指明了“为谁培养人”的育人目标。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历史,这也就指明了“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可见,党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在育人的标准、方法和目标方面高度一致。开展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新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作出响亮地回答。

二、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党史教育的育人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学模式差异化较弱、教学课时相对紧凑及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模式差异化较弱

不同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培养方案中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培养占比各不相同,理工类高职院校偏重实践、实操,人文类高职院校偏重理论灌输,而综合类高职院校兼而有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教学内容与高中阶段有较多重复之处,这就使得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学位课通常不受学生的重视。其次,公共学位课由于修读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专业,因此对教师授课的要求相较于专业课而言较为平实,内容较为浅显,难以激发经过高中阶段思政课学习的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对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不尽相同。如此一来,采用相同授课内容对学生开展党史教育不仅背离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初衷,也使得党史教育的实效性无法保证。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因此,围绕学生专业背景进行差异化教学成为众多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课时相对紧凑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分别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4 学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3 学分)、“形势与政策”课(1 学分)。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面临着思政课教学课时相对紧凑的突出问题。首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多,耗时长。其次,思政课除了安排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会组织学生参与部分实践活动。学生在课余时间还会参加其他社团以及校团委安排的各种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党史教育的实践活动。况且,与高中相比,高职院校思政课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学习,在这个情况下将党史教育融入为数不多思政课时稍显紧凑,既会挤压原有内容的教学时间,又无法保证党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思政课班级教学人数较多,通常在100-300 人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党史教育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对于党史学习资料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普遍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电影片段、小组展示等方式学习党史,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知识的体系较为零散。虽然有部分教师会以互动、问题导向或案例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内在驱动力和独立思考,讨论效果往往流于形式。其次,受社会环境等条件限制,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校外活动的机会较少,导致红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弱,学生自觉参与不够,缺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内外联系。此外,高职院校对红色资源的研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充分挖掘其蕴含的价值和育人功能。最后,部分教师使用旧课件,过分依赖课件、推崇“教科书式”标准答案、脱离实践的讲授使得学生容易将课堂内容当成考试任务死记硬背,学习效果不明显,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复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较差。

三、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应对策略

新时代下,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境。高职院校党史教育应从实际出发,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围绕专业进行差异化教学、拓展党史传播平台与强化党史融入实践教学,从而达到提升育人质量的效果。

(一)围绕专业进行差异化教学

百年党史时间跨度大、内容纷繁复杂,要更好地发挥党史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现象。第一,基于学生专业背景分成不同的班级,教师设计不同的教案,理工类学生围绕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开辟中国革命道路,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从孕育、诞生到壮大的历史密码。文科类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党史与经典著作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深邃思想展现出来。第二,提高党史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在课堂中开设与社会热点相关的主题内容给学生选择,针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共产主义能不能实现?”等问题作出深入浅出的诠释。第三,增设党史专题梯度性选修课,学生只有在修读完第一梯度课程才能继续选修第二梯度课程,前后两个梯度选修课的内容应衔接有序,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身掌握理论水平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进行更为深入地学习。此外,差异化教学对教师授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以期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二)拓展党史传播平台

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7]“大思政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是学校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要树立“大思政课”理念,既需要利用好思政课内的教学,又需要拓展思政课外的平台。第一,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开设各种有关党史主题的学术讲座,通过研讨会、圆桌会、辩论赛等形式,让党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史熏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二,强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思政课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班级群、QQ 班级群等,不定期向学生发布党史知识,传播线上权威资源,还可以利用VR 视频等技术,通过网上纪念馆、革命馆、党史馆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党史。第三,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课堂、校园活动、党支部或团支部主题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收听红色歌曲。电影是大众文化传播发挥重要育人功能的途径之一,而红色电影在弘扬主旋律和爱国主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近年来广受人民群众好评的电影,如:《悬崖之上》(2021)、《八佰》(2020)、《我和我的祖国》(2019)等,重温党建的光辉历程,深刻感受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不懈追求共产主义事业这一份崇高的信仰。红色歌曲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创作的革命歌曲,通过收听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红歌,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松花江上》等,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铸就民族精神。

(三)强化党史融入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学生社团对培养价值观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以及“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党史、校史陈列室,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挖掘整理提炼出重要精神和理念,增强学生对党史、校史的了解程度和对母校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实地调研高职院校周边区域红色资源,灵活利用教学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基地。许多烈士在革命年代都是二十出头,他们在面对敌对分子的刑讯逼供时宁死不屈。红色资源能够传承红色基因,英雄烈士的事例不仅蕴含着超强的感染力,还能极大地震撼学生的心灵,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第二,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创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类学生社团。这类社团与其他社团相比更加突出政治性,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社团成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和活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升“在马、言马、信马”的实效性。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理论实践,将理论内化与实践外化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定期举办党史校园文化展。高职院校可结合党史在图书馆设置阅读专区,同时在文化长廊、宿舍楼宣传展板等校园舆论阵地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会议以及重要战役等,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四、结语

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是创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实践。然而,高职院校开展党史教育并非一日之功,解决教学模式差异化较弱、教学课时相对紧凑及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的现实困境,对未来的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至关重要。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应围绕专业进行差异化教学、拓展党史传播平台、强化党史融入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透析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中国共产党“能”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马克思主义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