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斌
(四川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音乐欣赏、音乐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在社会的各个场所,不同的人群组织以音乐为主题的活动越来越多,歌唱团、音乐乐队、音乐舞蹈比赛、文艺演出等纷纷涌现,一方面社会群体的音乐文化活动大量举行,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参与者音乐文化素养整体不高,在组织活动时又缺乏专业指导,导致整体的文化建设水平难以提高,居民积极参与但又难以提升水平,社会文化建设的水平的提升速度慢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速度,因此需要加强社会音乐文化建设,而地方高校在促进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其提供专业支持,让社会音乐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地方高校在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支持,另一方面在高校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发掘地方高校在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并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通过对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寻找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从而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体系,促进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首先,地方高校在资源和设备上具有优势。地方高校拥有很多音乐设备如各种乐器、音乐厅、排练场地、礼堂的等设备资源,这些专业化的音乐表演舞台是社会中很少具备的资源,进而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促进地方社会音乐文化建设。
其次,地方高校具有丰富专业的系统音乐课程。高校在课程资源上有突出的优势,在音乐教育中既有理论专业知识的讲解,又有乐器培训教学、歌曲演唱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课程,如果能够将学校的课程根据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需求相结合,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调整,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建设。
再次,地方高校有专业的人才优势。地方高校有音乐专业的教授和专家,还有大量的音乐专业的学生资源。在服务地方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授可以来进行课程讲座、开办地方音乐培训,促进提高居民的音乐文化素养,高校的学生在闲暇和假期可以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中来,可以担当志愿者、文化传播员,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首先,高校在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在群众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使得群众在音乐文化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了音乐素养,同时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对学校也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其次,高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建设过程结合起来,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有更多的认识与感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后续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
再次,高校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文化风气,进一步有利于学校的发展环境,让社会文化风气与学校文化相结合,相互促进,使得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更向实践倾斜,有利于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习文化建设更上台阶。
首先,目前高校对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进行服务,学校只要做好教育工作即可,加之学校扩招以来,课业繁重、师资力量缺乏,导致学校自顾不暇,难以分出经历进行社会服务。
其次,目前高校在社会音乐服务中缺乏实践性,学校教师多以理论教学、应试教育为主,在音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音乐需求的了解及居民音乐素养提升的方法研究,仍处于陈旧的教学方式过程中,即使有相关的研究科研成果,也难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科研结果的转化率十分低。
再次,很多高校教师缺乏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一方面沉浸在高校的象牙塔中,没有树立高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在社会服务中出现过问题,很多师生无法有效处理问题,进而不能有效推动承办工作的进行,所以就会受到挫折产生了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服务的积极性。
首先,高校缺乏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专业队伍。学校主要以授课老师和学生构成,缺乏真正专注于社会服务的部门与人才,教师与学生由于不了解社会的具体情况,缺乏专业的指导进而导致社会服务的沟通渠道不畅通、服务开展效率低、成效不足、影响力小。
其次,高校缺乏配套管理体系。目前高校对于服务社会中应尽的义务不明确,政策的引导也尚未明确,对于哪些方面需要服务、怎样进行服务以及服务的评价都缺乏指导,从而导致在服务的过程中无章可循,整体混乱,也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进而影响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效果。
首先,学校的开放缺乏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平台,比如学校设立社会开放日、开展音乐文化讲座,由于无法广泛地告知社会群众,很多人并不知道学校有这些活动,导致参加的人数不多,进而也削弱了学校开放的积极性。
其次,学校与社会缺乏一个良好的资源平台,学校不能够将知识、内容传播给社会,社会群众也难以将自己的诉求传递给地方高校,导致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双重浪费,单纯依靠传统方式的信息传播难以提升效率。
再次,目前学校在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中缺乏长效机制。很多培训、讲座、开放日都是零散的、即兴的,缺乏计划性和长期性,由于缺乏资源的整合平台导致服务不能长期、定期有规律地进行,从而影响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效果。
首先,客观因素导致地方高校的开放性不高。由于地方高校开放图书馆、音乐礼堂等一方面会对学校的管理带来压力,会增加学校的维护成本,国家也缺乏相关的补贴和扶植政策,从而降低了学校开放的积极性。
其次,目前高校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学校的设施针对本校的学生尚且供不应求,更不要说向社会开放了,学校如何保证开放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同时维护学校乐器设备的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很多学校对向社会开放还缺乏良好的模式。
首先,地方高校对社会群众的需求了解不充分,地方高校对提升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不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由于缺乏调研,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高校对社会需求的调研不够从而导致高校对社会的服务与现实脱节,进而影响了社会群众对高校服务的满意度。
其次,高校开展的课程与社会群众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大差异。高校在音乐教学和研究中有一定的封闭性,人才培养也与社会实践的需求有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高校对社会群众开放的培训课程、名师讲座、专家演奏并没有契合群众的真实需求,不能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实践与后续的就业。
根据前文所述,地方高校在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积极性不高,这是态度问题,但更多的是意识问题,是因为广大师生没有服务的意识,无法产生服务的内驱力。师生服务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想服务,很多地方高校的师生片面地认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是开展教育教学,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学习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例如,对于高校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的倡议不予理财,从内心深处就不想参与到倡议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会和学校管理层协商,但是广大师生对于学校管理层的工作安排也存在抵制心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不会服务。在现实中,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也会自愿或者被迫参加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付诸实践,或者不符合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于是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导致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下降。三是不敢服务,由于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不同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人际协调,尤其是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不能完成某一项交办的任务,难免会被问责,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参与模式,导致地方高校师生不敢服务。正是因为地方高校师生不愿、不会也不敢参与到社会音乐文化建设过程中,导致被动参与过程中积极性普遍不高。
地方高校在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求是参与队伍的素质,参与机制的完备,但是在现实中,这两个要求无法实现,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师生参与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高,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很多时候是“重在参与”。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不重视对师生这一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培训,学校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学校在地方社会音乐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也就不会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训与教育课程,导致师生无法有效胜任社会音乐文化建设工作。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有音乐专业,但南京市在青奥会期间有一个社会音乐文化建设活动,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参与到建设活动中,但是因为该大学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也没有开展过类似的培训,在接到请求之后,立即开展突击性培训,但是培训结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出成效,所以,主办单位对该学校不是非常满意。二是学校没有建立这一方面的体制机制。目前,地方高校很少建立专门针对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制度,也没有专门的工作部门,在接到建设任务的时候,无论是动员还是组织都比较混乱,难以保证承建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因为没有专业的部门与人员,导致在协助建设过程中,推诿扯皮。也因为没有评价机制,导致无法实现该项工作的精益求精。
在现实中,很多地方高校与所在地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正如前文所述,包括沟通平台缺失,沟通渠道不足,沟通内容单一。存在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学下与地方之间的互动远远不够,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高校与普通群众之间的沟通平台丧失,普通群众无法有效参与到学校的音乐活动中。例如江苏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每个月都会有一个群众开放日,邀请周围的居民到学校参加音乐会,了解音乐知识,但是在现实中,受邀请的居民数量有限,更多要参加的居民因为学校场地的限制而无法参加。久而久之,学下周围的居民也就不想参加了,而且学校因为居民参加数量有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学校的开放主体活动也就缺乏参与的热情。二是学校和地方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完善,地方社会音乐文化建设要想借助高校资源实现突破的时候,活动内容必须与地方高校的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同时地方高校有关专业也能主动地将本校特色资源介绍给当地政府,引导主管部门在拿方案的时候指导如何打造闪光点。但是在现实中,因为学校与当地政府之间联系不密切,很多工作来往依托传统的公文收发平台,无法实现了解的深入、充分。这也就指导两者在社会音乐文化建设过程中无法实现通力合作的教学目标。
在现实中,很多地方高校在音乐影响力输出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也就是高校的开放性不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专项资金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如果地方高校要参与到当地社会音乐文化建设过程中,或者开放学校的场馆场地,都需要一笔资金来保障,但是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没有法定依据来提供类似的资金,同时学校也无法保障这部分资金的投入,导致学校的参与热情与开放度都不是很高。同时,当前高校缺乏这方面的基础实施,尤其是在开放要求下,需要足够大的场地来容纳想参加的居民,但是学校在规划建设的时候,主要目标对象是本校的学生,一般的容纳量在3 万人左右,但是周围居民人数众多,无法提供充足的场地来开展类似活动。例如,江苏淮安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一个礼堂仅能容纳2 千人,但是学校周围的居民就有5 万人,如果学校开放,允许周围居民到学校礼堂参加音乐节活动,那么无疑是严重超过承载量的。所以,正是因为场地的不足,导致学校不能完成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任务。
地方高校要想充分参与到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中,两者必须要联系紧密,但是在现实中,两者联系仅处于简单的公务交流这一层级。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对社会了解不充分,学校更像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对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要求、目标、方向都缺乏了解,并且不会主动了解,这就导致一旦接到地方政府的建设请求的时候,“两眼一抹黑”“闭门造车”成为常态,无法打造出符合群众需求的音乐文化作品。二是学校开设课程的封闭性。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仅根据教学大纲,或者教师的教学经验,很少结合地区音乐文化作品建设的要求,这也就导致在学校课程体系下培养成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建设需要。而且学校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导致很多学生在参与社会音乐文化作品建设的时候,理论上夸夸其谈,但就无法将理论转化成作品,“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
首先,高校要加强对社会服务的重视度,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服务对于学校的社会地位的提升、社会责任的达成、社会形象的树立等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学校教师而言可以提高可以成果的转化率。从学校的本身要加强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国家的政策也要进一步引导,在硬件设施上进行学校的改造,实现学校会堂、音乐厅、音乐设备的资源共享,同时加大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和鼓励,加强高校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其次,高校在音乐教育及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详细了解社会的需求,变应试教育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高校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深入社会社区,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和群众的情况做好改进。
再次,学校的教师要走出象牙塔,真正地将音乐的魅力带到民间,让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社会的土壤开花结果,加强落地性和实践性,进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在面对社会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时不要有畏难情绪,要勇敢前行,坚持服务社会的宗旨,同时也要寻求有关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首先,高校要加强音乐文化建设的专业队伍,教授与学生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提高服务效率。高校可以特别聘请一些知名音乐家、教授进行课程培训与讲座,邀请社会爱好音乐的群众来参与,聘请的专业人士可以采用兼职的模式,既可以节省高校的成本,又可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多元化。
其次,高校要建立配套的管理体系。高校要明确在社会服务中应尽的义务,做到有章法可依,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效果。可以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要包含课程培训内容、创新实践内容、社会教育基地的综合管理能力等,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赏罚分明,进而加强高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以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尤其是结合沂蒙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人才。对于艺术学科教学也是如此,学校花大价钱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音乐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任务,保证每个学生有1-2 门课由重点大学博士生导师一级的专家讲授,让学生接受到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好的思维方式训练。同时聘请专家建设学校的音乐学科培养体系,建立专门的培养制度,引导学校立足地方实际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大量沂蒙地方民歌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学校要建立与公众的沟通平台。将学校的开放活动能够及时广泛地通知社会群众,确保活动的到场人数。地方高校科研通过建立艺术实践基地的方式进行社会文化服务,既能给社会的群众带来音乐的美感。通过创办实践基地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在周末的时间给群众带去优美的音乐表演、乐器独奏合奏、歌剧、音乐会等演出,使得群众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高雅与美好。同时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基地,学生通过演出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
其次,学校要不断完善已有的资源传播平台。将资源共享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在现有的公众号上设立在线学习平台,通过视频课程、网上课程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普及与传播,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网上课堂、手机APP 随时随地进行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中要注重语言的平实、通俗易懂,课程时间要短小,有利于居民利用闲暇碎片时间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交流论坛,居民在学习中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上平台提问,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解答,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在网站上可以将音乐的著作、音乐会的视频等资源进行共享,促进高校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再次,学校应建立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在进行培训讲座及校园开放日时要定期、有系统、分体系地开展,做到有规律、有反馈、长期性地开展服务活动,以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效果。学习可以与社区、公园等建立长期文化合作的关系,采用周末演出、节日演出的方式,定时定点举行,这样既能够使得群众口口相传,提高参与度,又能够在社区形成音乐文化和良好的音乐氛围。比如学校可以与周边的公园定期举办周末音乐会、地方特色音乐表演、广场舞表演等,营造合作新模式。
首先,要排除不易开放的客观因素,加强国家对高校服务社会的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能够使得高校在开放图书馆、音乐礼堂、培训场地等地方时能够做好维护的管理工作,既能够保证学生的日常学习需要,又可以在闲暇之时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政策的扶植能够提高高校开放的积极性。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学校的硬件实施建设中,吸引更多的民间音乐教育资源参与到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并且可以发挥自身在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
其次,要加强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引用新媒体、新设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实现在线预约、礼堂分时段预约等方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在社会群众使用礼堂和乐器设备时要引入诚信体系,设立押金机制,有效防止损坏,维护设备安全,保证高校与社会的共赢。同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制定专项预算,投入到学校音乐教学设备及设施的采购与维护工作中,以增强学校的教学实力,同时才有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中。
首先,地方高校要对社会需求做深入调研,做到高校的服务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提升群众对高校服务的满意度。可以成立社区音乐培训中心,在课程开展之前对参与课程的群众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确保课程的内容满足居民需求,在培训中心可以安排高校教师进行讲座、音乐表演排练辅导、音乐会组织等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实践效果。为了给学生打造精彩的实践舞台,高校所在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积极行动起来,为学校搭建丰富多彩的实践舞台,不仅仅体现在大型活动,更要体现在一些小的社会实践媒介,帮助学生在小实践中完成更多经验的积累。
其次,高校的课程开展要与社会群众的实际相结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音乐的魅力带给社会群众,提升社会音乐素质的整天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帮助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工作,进而促进学生后续就业的综合竞争力。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的成功经验,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初步找到了解决高效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基本途径,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沂蒙地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寻求区域高等教育参与地方音乐文焕建设自我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政府主体、吸纳社会资源、联合民办、校企合作、吸引外资”多体制发展区域高等教育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将社会对沂蒙地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需求充实到音乐专业教材中,并且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目之一。实践证明,地方高校的希望和出路就在于高校自身,在于全方位为所在地区发展服务。地方高校通过社会服务,履行自己的使命,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办学资源,实现区域社会和区域大学的双赢。
总之,地方高校在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在音乐文化建设中具有优势并能够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但目前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高校服务积极性有待提升、缺乏专业队伍和体系、缺乏良好的资源平台、地方高校的开放性有待提升、地方高校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等。因此,要充分做好加强高校服务的积极性、加强人才建设和音乐文化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高校资源平台、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加强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相结合,探索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促进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和高校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