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 刚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浙江嘉兴 314408)
纵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现状,虽然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认识偏差,例如功利主义盛行、理想信念缺失、诚信意识淡薄、价值观扭曲等。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是一项伟大任务。教育最核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抱负、有责任心、有广博知识、有政治远见的人,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伟大使命。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发表了许多关于意识形态研究的成果,例如于孟晨、苏倩、孙钟伟的《微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理论导刊,2017年),章正样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李林的《网络微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挑战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韩丹丹、邓飞、肖丹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等等。目前学术界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守正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我校相关课题中系统研究该问题的学术成果也不多。
为了全面、客观、正确地评估试点学院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对试点学院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四个年级、五个专业的近1500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和处理问题,表现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另一方面,在时代进步、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带来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的客观前提下,由于年龄和心智不够成熟,加之阅历尚浅等因素,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迷茫和困惑,这些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对其政治观、人生观产生影响。根据调查,试点学院学生意识形态状况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智育,忽视德育。一些大学生往往注重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术科知识的学习中,而忽视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学生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参加思想政治活动,并且随着年级升高,此现象越发严重。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方面也存在理论性太强、说教味过浓、缺乏互动等问题。
追逐功利,缺失理想。无论是古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劝诫,还是如今北大钱理群先生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批判,都可以看出,功利之心太重不是件好事。一部分大学生读书或者参加课外活动,仅仅是为了混到学分。其实,逐利在经济活动中本就无过错,甚至十分合理。但不幸的是,现在这种思维,已经从经济活动扩展到了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不断变异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理想信念的缺失导致人生目标的错位。
贪图安逸,吝于奉献。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学生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半数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将来能赚更多钱”“赚钱是个人生活的根本前题”。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正在逐渐被淡忘,一些人不求上进,思想上不思进取,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却过度追求享乐,过度消费现象严重。少数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奉献精神,遇事怕苦怕累,只会索取,不讲奉献,集体荣誉感不强。
强调自我,不顾他人。自我问题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它反映出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但一部分学生处于心理上半成熟状态,在其自我认识中容易造成自我矛盾或否定,甚至还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化发展本身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一些大学生曲解个性化教育的真正含义,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奉为经典,全然不顾他人感受和集体荣誉。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教育与学术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以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为基础,以持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为关键,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条件支撑为保障,推动所有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构建“大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试点开展研究,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指引下,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范畴,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
厘清一个逻辑。立足于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时代要求与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系统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的逻辑必然。
形成一批范例。在前述基础上,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从而确定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的主要内容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套机制。在前述基础上,分别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角度,通过“五个引领” 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整体设计,解决谁来做、做什么问题,探索出一套课程思政背景下全面有效的融合模式和机制。
分析现状与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成型的关键阶段,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应用于意识形态教育。首先要分析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围绕以下几点研究: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在队伍建设上如何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资源整合上如何做到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充分挖掘、有效衔接;在管理机制上如何优化多部门合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同的部门(教务管理部、二级学院)和角色(教师、学生)分别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如何协同质量评价部门,形成符合思政教学规律的考评机制。
构建内容与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我们需要先找出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然后挖掘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引导教师挖掘课程中包含的钻研精神、技术操守、责任担当、审美意识培养、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思维构建、家国情怀等隐性思政教育内容。
提出方法与策略。怎样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建设课程思政的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课程思政的教学骨干,重点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同时,结合基层教学组织研讨会、业务交流会等活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头脑风暴、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到意识形态教育,探索出一套课程思政背景下全面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和机制。
厘清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的逻辑必然。在教育理念上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教育仅仅依靠几门思政课程本身,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唯有结合各门课程、融合专业课程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能实现合力效应。“科学武装头脑,人文滋养心灵。”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
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同向同行机制。结合试点学院实际,通过“五个引领” 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性作用。一是理念引领,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教学体系;二是师资引领,组建课程思政协作团队,让思政教师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三是教法引领,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四是教材引领,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范例成果,把典型案例转化为立体化教材、网络化资源;五是质量引领,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长效机制。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应用于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其教育内容、融合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本课题以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为例,提出总体目标、实施路径和相关举措,因势而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