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至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文化,特指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与魅力所在。而革命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种,它是一种历史的、现实的资源,也是政治的、经济的资源,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哲理和精神内涵,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宝贵的财富。当前,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二者融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融入过程衔接不通畅、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不科学、教学过程感染力不足以及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融入机制。那么,直视存在的困境并找到成因,提出对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路径,有助于拉近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距离,从而在遵循现有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现革命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贯通、教学相长。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在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独特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的文化。同时这一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的生动写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极具其厚重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那么,在探索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革命文化的融入和贯通,则首先要充分重视、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高校的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在推动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发挥好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中,首要把好的关键一环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现革命文化融入的第一现场,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只要牵住了这一“牛鼻子”,就牵牢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优化好教学体系也就是要很好的融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地创新表达方式、教学方式,将课程的不断完善与现实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其协同发展。
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方向课方面,我们要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性质来对革命文化进行不一样的阐释和教学。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则要注重利用革命文化来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革命文化的发展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深刻体会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同时,要与时俱进的结合和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和形成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将现实生活中新鲜的素材运用到课堂,融入进教学内容,从而用更为当代的、现实的优秀革命文化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创新课堂的教学方式、表达方式。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老师照本宣科,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即使有创新之处,有时也是力不从心,对学生而言,课程也是枯燥无味。这样,导致教师、学生双方都是被动的状态。当今,思政课教学与革命文化的融入教学要善于突破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做到推成出新,将输出型教学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输出型教学主要是依靠老师来发挥作用,让老师为课堂定下基本的基调,做好方向的总引导。而自我教育则要利用好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探索能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中心、主角,从而激起学生课堂的兴趣,实现知识的有效吸收。如若能结合上适当的实践内容,则更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知与行的协同统一。在表达方式上,如何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来对历史性的革命文化进行新的表达,这是要予以思考和探索的。可将过去的革命文化与当代的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赋予其时代化的意义,创造出一种新的话语表达方式,例如歌曲、话剧、影视等,从而转化为大众化的语言,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来了解它、铭记它,让理论阐释变得更加通俗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树德立人为根本目的的,囊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学校建设的重要软实力。而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将能够为思政课的教育、革命文化的教育提供坚实的平台和基础。反过来,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也要善于将革命文化融入其中,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交融相通。
首先,做好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物质层面,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接触最为广泛的一个方面,也是学生极为关注的重点。从寝室到教室、从图书馆到操场,校园的基础设施、文化场所等都为革命文化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渠道。一方面,可在学校的基本建筑:教学楼、图书馆等实物中,进行一些文化类的设计和布局,如标语、雕塑、标志性物件等,为革命文化的思想内涵找到一个载体,实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可将革命文化与学校的历史沿发展建设联系起来。例如在校史手册中,可将革命文化融入学校的介绍之中,融入到校史馆的布局、设计和建设中。当然,这样一种融入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简单的移花接木,而是要根据学校实际的历史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融入与结合,提升革命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为思政课与革命文化的相容教学提供一个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做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保障。而它,也属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其校园文化的接续发展,我们得在文化活动中做好革命文化的融入工作。在进行年度的评奖评优中,可将革命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与新时代的优秀榜样相结合,选取出学校的标杆和带头,发挥好其人格魅力的影响度,从而在学生周围形成一种良好的辐射引导作用。同时,也可以注重做好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将重大的节日与学校的活动结合起来,做好活动组织的系统化、制度化、常规化,让学子在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中来领悟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明确终生的价值追求,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三,开展好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文化建设的效果是看不见的“虚”方面,而活动的开展则是切实可见可感的,可通过主题活动来助推校园的文化建设。而在主题活动当中,可将革命文化的主题和精神融入其中,也可以体现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通过诸如调研、走访、志愿服务等活动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进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在切身的参与中感受精神的洗礼,并通过实践来进一步的反馈认识,提升认识,以至于为今后的行为提供良好的思想指导。
教育的含义是广泛的,教育的途径也是多重的。在考虑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开阔视野,在整个社会教育的背景下来考察革命文化教育的多方角色,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要素之间来搭建起相互配合、依托,取长补短,在教育上实现多方发力,建构协同合作的育人机制,让革命文化教育更加的立体化,以有效的提升革命文化教育的实际功效。
对政府而言,革命文化教育有助于推动政府在教育上目标的实现。政府依据国家在教学育人上的整体战略目的,来细化战略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它主要担负向高校提供文化教育的资金保障。而在革命文化的教育上,政府也应当担负起支持者的角色,为高校的革命文化教育开设专项基金;积极与高校进行协调对接,尤其是加强对当地革命文化的挖掘利用工作,积极与高校合作共同寻找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同时,政府还应当担负起对专业化人才队伍的组织培养工作,必要时以主办方的名义组织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会议,做好物质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
对社会而言,社会在革命文化教育中扮演了协助的主要角色,也弥补了学校、政府等其他多方主体教育的缺陷和不足。社会应当通过其宣传、教育来对资源进行调理和整合,提升其在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过程中的服务能力。积极主动地为革命文化教育提供服务,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同时与政府、高校等其他主体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社会的资源和助推革命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实现资源的互补,甚至可以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来为革命文化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在革命文化上开拓新的模式与思路。
对家庭而言,家庭教育在革命文化教育上充当了第一位的角色。学生的教育永远是从家庭开始的,而最终还会代际之间进行传承和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革命文化教育将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家庭应当具备一定的革命文化知识与素养,有一定的相关基础和认识,在传承、教育革命文化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这样,家庭的革命文化教育才有进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家庭自己的历史来与革命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在内容、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上也要有所合适的选择,从而对孩子的个人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一个良好、关键的作用。此外,家庭教育要注重与学校等其他教育主体的有效协作和有机结合。在教育的目标与理念上保持一致,承担起课后教育、生活教育的任务,从而形成一种连贯的文化教育氛围,实现革命文化教育的纵横协同,多轨并进与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竭动力。教师队伍,这在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扮演着最核心的作用,她们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组织、培育和整合将扮演着长久、关键的作用。思政课的教学与革命文化的教育更加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跟得上时代、也跟得上“潮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能在思想、灵魂上与学生对话,也许也是最了解学生心理情感状态的人,要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高校教师的人才培育计划,首先要注重对师资力量和科研队伍的规划整合。根据学校各学科方向的开设情况,如:中共党史、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旅游、地方志等,建立起专门的教师队伍,着力发现、培养、聚集一批有深厚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进取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要着力培育出一批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出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当好生力军。
社会科研人才队伍也是人才培育重要一环。社会人才具有与高校教师队伍不一样的资源和背景,我们要充分重视好民间的专业人士,在政府、高校、社会的协作下,将社会人才与社会资源整合起来,组建其革命文化资源与保护研究的新力量,从而实现高校、社会的相互补充与合作,以在革命文化与思政课教育上最大限度的提供好人才的保障。同时在组织部门、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哲学社会研究机构等多方的努力下,做好人才培育的制度保障,促进人才的不断成长,实现人才的云集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