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强
(大连科技学院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52)
排球属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排球运动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身体素质锻炼目标。当学生在排球训练的过程中出现了运动损伤问题时,不仅会影响学生身体机能的正常发挥,还会带来相应的健康风险性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保护力度,为学生提供安全、和谐的训练环境,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在排球运动过程中的损伤。
造成运动损伤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运动损伤预防理念不强所导致的,当运动以及指导主体缺乏正确的预防意识,导致相关安全防护工作逐渐呈现出了形式化的特点。在日常的排球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运动技巧的掌握与竞技能力的提升作为课堂的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学生运动安全与防护意识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与战术教学活动逐步落实的同时,加大了学生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几率。除此之外,由于排球运动的竞技技巧具有复杂化的特点,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还需要涉及到大量的跳跃、移动以及奔跑等动作,并且与扣球等动作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当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时,不仅无法及时的提升自身的损伤预防能力,也会在扣球的瞬间出现膝关节或者踝关节损伤等方面的问题。
在开展排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将课前的准备活动分为准备、基本以及结束等三个阶段,并将基本部分作为排球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前准备阶段为基本教学任务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支撑,并为最佳教学效果的展现奠定了基础,从而对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保障。在高校的排球运动教学活动中,若教师并未结合实际的授课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者并未对课前基础准备活动的实施抱以正确的认识,所以导致训练安排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若仅仅只注重对前期准备活动的训练,且无法结合排球技术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项训练活动,那么也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身体机能,从而难以发挥出身体负担较重部位的竞技能力,导致学生的身体结构与运动系统之间无法建立良好的联系,当实际的训练强度较大时,会与正常的身体机能活动规律相互违背,从而带来了严重的运动损伤问题。
由于在排球运动的竞技以及训练过程中,会涉及到多样化的技术与技巧,并且不同的动作技术以及竞技技巧对于身体的体能和结构变化具有差异化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运动损伤性问题的发生,则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相应的动作技巧与竞技技能。另外,若学生无法在正确动作指导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后续的缓冲、引球等垫球阶段的准备姿势时,若直接将球用力垫出,那么会造成轻微的手臂淤青问题,甚至会在后期带来严重的闭合性损伤。学生在尚未完全理解教师所示范或者讲解的排球技术以及传球动作时,会在动作的模仿以及训练初期,无法正确的把控弹指与弹拨的时间,并且无法以正确的手势完成接球与触球动作。在开展排球运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专业技术、竞技技巧的把控与运动损伤问题的出现具有直接联系,当学生并未及时掌握准确的排球技术时,则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等问题。在排球运动的练习阶段,当学生的运动技巧缺乏规范性,同时也并未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时,导致学生难以及时的意识到自身的动作失误,并在长期错误理念的影响下,面对失误动作呈现出了较强的条件反射,不仅能会违背专业技术动作、人体结构以及运动系统的和谐性,也不利于后期对正确动作的调整,从而带来严重的运动损伤问题。当学生在发球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发球顺序不够规范,在不合理动作的影响下,还会对手指的关节组织造成集中式的损伤。
高校部分从事排球体育运动教学活动的教师,由于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缺乏正确的认识,难以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只注重对技术与技巧的练习,导致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以及竞技过程中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对技术能力以及技巧掌握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等不利作用。技巧、技术、战术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属于排球教学课程活动以及体育运动训练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生由于缺少实战经验,所以在参加比赛或者竞技活动之前,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保障,所以当运动过于激烈时,不仅会限制学生的中枢系统,还会降低机体的实际反应速度,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混乱的状态,并且在比赛阶段的情绪逐渐缺乏稳定性,导致技术能力无法发挥,且动作出现了一定的不规范情况,并在变形动作的影响下,极易引发运动损伤问题。
一方面,在高校的排球运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运动损伤问题的有效预防,则需要及时的开展专业的安全防护教育活动。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自身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以及心智水平,在教师的反复强调和专业引导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在排球运动阶段的安全防护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并通过积极学习与主动请教,汲取了有效的竞技经验以及训练技巧,从而在逐步提升学生安全防护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上,及时的避免了在高校排球教学活动阶段的运动损伤问题,在避免意外发生的同时,为日常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安全性保障。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排球教学活动当中,应针对运动安全防护理念具备全面化的认识,通过系统化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人身安全防护以及自我保护效果,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保护理念的基础上,减少由于主观因素影响所带来了的运动损伤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预防意识的培养。高校在现阶段所开展的排球运动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若在实际的排球教学活动当中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了损伤,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与初期的教学目标相互背离。为此,在高校开展排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运动损伤预防意识,确保学生能够意识到防范运动损伤问题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提升身体素质水平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排球运动专业能力。另外,教师还需要实现对运动损伤预防意识的全程化灌输,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环节可能会出现的运动损伤问题具备明确的认识,从而采用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避免运动损伤问题的出现。
首先,需要通过热身运动帮助学生调整身体状态,使学生能够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顺利的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实现阶段性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减少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损伤性问题。结合现阶段的高校排球教学活动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前期的热身活动缺乏重视,所以导致热身运动阶段出现了形式化的特点,使学生难以掌握规范的动作技巧,不仅无法保障热身的效果,还会提高运动损伤问题的发生几率。为此,教师需要在排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相应的热身工作,并对学生的热身运动技巧予以正确的指导,在保障动作规范性的基础上,强化实际的热身效果,实现对学生身体状态的有效调节,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其次,教师需要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具备明确的认识,并提前做好训练准备工作,选择与训练内容相互契合的热身运动。最后,保障准备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神经系统和身体机能,还可以达到加快身体新陈代谢的目的,为后续的排球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排球技术的有效掌握需要在相关规则的指导下,确保学生能够采用合理的击球技巧,顺利完成相应的击球动作,并实现与其他动作的相互配合。在开展排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逐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通过对排球基础技术以及竞技动作的熟练掌握才能够实现,并及时的避免运动损伤问题的发生。当学生缺乏对排球技术的明确认识时,则会提高运动损伤问题的发生几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排球教学过程中,能够逐渐意识到基础技术以及竞技动作训练的重要作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避免运动损伤问题的发生。另外,教师还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运动量与训练强度的合理化安排,在科学训练的指导下,减少对于局部训练活动所带来的负荷。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与运动技巧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当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时,不仅会加快对运动技巧与竞技技术的接收效率,还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实现对机体的合理化掌控,避免不协调现象所带来了的运动损伤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心理辅导以及团体训练的方法,及时的疏解学生的心理,并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同时在集体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帮助对方及时的发现运动过程中的不足,逐步改善学生的心理情况,在提升心理素质建设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相应的基本技术、训练技能以及心理调节能力。
结语:现阶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实际的课程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跟随体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切实的发挥出了排球运动的技巧性、激烈性以及合作性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提升也能够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素质水平。在现阶段的排球教学活动当中,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与不足,当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时,不仅会减弱学生对于排球运动技巧的认知程度,还会在训练以及竞技的过程中带来严重的运动损伤问题。为了促进高校排球运动教学事业的稳定发展,并有效减少学生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的损伤问题,需要针对造成损伤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损伤预防方法以及防范措施,通过有针对性的前期准备以及专项训练,实现对教学活动内容的合理化安排,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