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杰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就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情况来看,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少则需要面对一两百名学生,多则三百四百不等,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要以“一人之力”做好这么多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诸多工作,想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常言道:“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做人的思想工作那更是难上加难了”。而表扬和批评向来是教育过程中最常被用到的方法,也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相比之下,批评更具有可研究性。不管是一时情急,还是恨铁不成钢,或是出于其他的什么原因,我们总会用到“批评”。如何来运用批评,怎样让批评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主要靠辅导员运用批评的艺术和技巧。都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如何使“忠言”也“顺耳”,从有理有据、娓娓道来,进而深入学生内心,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这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深思。
什么是批评呢?本文中所讲的批评,从其结果或者目的来看,是通过语言刺激帮助他人认识到自身的缺点、错误并敦促其改正的一种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从上述观点来看:首先,批评的出发点应当是好的,是希望学生改正错误、少走弯路、快速成长的一种教育手段。然而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批评往往是一种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心灵体验过程。但是批评绝对不是一味地数落、嘲讽、甚至恐吓对象,更多地应该是一个有着严肃气氛的平等的对话过程。批评能不能达到好的目的,能否让被批评者在短时间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还会受到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被批评者的社会阅历、成长经历等。但是相比之下,如何运用批评技巧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辅导员的工作中,批评不能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更应是一种灵活运用的艺术和技巧,只有合适地灵活运用批评,掌握批评的技巧,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和目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面向的教育,大多数是在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这样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辅导员,要尽量少用批评,多用表扬、多用鼓励、多用赞美,擦亮眼睛,尽最大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表扬、鼓励和赞美中所蕴含的“批评”更需要学生用心才能领悟和体会。所以,在所有的表扬声中,适当的、适时的批评,也许才是更好的促使学生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的“良药”。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批评永远都不能滥用,仍旧需要谨慎批评。过度的,不适时的批评很难达到教育学生向上向好的目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正确的、合理地运用这一对“反义词”。充分认识到其辩证统一的关系,找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出发点。
在开展批评之前,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开展批评?对于批评,最为关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辅导员的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和鞭策,甚至是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但绝对不能是个人情绪的发泄和不满的流露。
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到底是点到为止还是劈头盖脸揭个底朝天,辅导员老师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既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领悟能力。有些同学只需要点到为止,就能领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进而改正进步;而有的学生则自我感觉良好,点到为止可能不能明白老师的真实意思;有的学生对于批评虚心接受并改正;有的却“据理力争”,和老师互不相让。基于以上可能出现的学生承受能力和承受程度的不同,辅导员应当顾及学生的面子和自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批评。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问题发现的早,有的发现得晚,有的学生犯的错误较小,有的学生违纪情节较严重,基于各种情况的不同,辅导员要施以不同程度的批评。一般情况下,应该点到为止,更加注重启发和开导;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可能慢半拍,不能领会辅导员的真实意图,则需要辅导员引导学生直面错误,深刻反思,甚至在接受批评教育之后做出相应保证。
习总书记在其系列讲话中,经常提到“问题”二字,他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总书记的这一段话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细化到本文所讲的“批评”,更是大受启发。
抓住关键问题,首先需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把握主要矛盾。在开展批评之前应当对学生所犯错误或违纪事实进行详细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点。在展开批评时,应当紧密围绕关键问题,化解主要矛盾,不宜过多地对无关事件本身的某些情况进行猜测和臆想,且批评的时间不宜过长。抓关键问题还应表现在对问题剖析的深度上。概括说来即是:在展开批评时,不要找过多的问题,抓住关键问题即可,关键问题的关键点才值得做深入的剖析。如此一来,可以提高批评的效率。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教育部令第43号《总则》中的这一句话应该是每一位辅导员的奋斗目标。想要成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势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这个“走进”的过程即体现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开展批评时也要注重。
在搞清楚批评的目的之后,这是不难理解的。批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获得进步,“不用心”的批评绝对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在开展批评时,能否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直接关乎工作效果的好坏。不妨在开展批评之前先进行表扬、先肯定、先鼓励,后则再提出理解基础上的批评,这种方式或许会让学生更易接受,是让辅导员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正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体现。
作为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或多或少要用到批评。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掌握批评的艺术和技巧,研究批评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和总结,检验实效。本文是我从事辅导员工作三年以来的阶段性思考。我想,辅导员对学生的批评只能是必要时的教育手段,绝对不是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批评中吸取教训,在经历批评中不断成长。辅导员要像一面镜子,擦亮自己才能照清他人,能包容一切但不纵容娇惯,对学生充满情感但不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