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完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与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相符合。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基础,充分强调了学生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护理学依托护理专业科学认识为基础,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技能习得和知识获取,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对护理病情和急救需求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必要性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是在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围绕着统一的学习任务,并在强烈的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之下,积极主动探索知识、学习知识,在整个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完成任务,并获得相应的核心素养提升[1]。具体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强调了学习任务的目标性,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探索和学习。在整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能获得学习心得和学习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落实到急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急救护理学的理论教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了起来,让护理专业学生在问题驱动和任务驱动之下独立完成了学习任务,明确了自我需求和课程需求,保障了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
急救护理学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中的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操作性和理论性都很强。传统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单一的“板书教学”“知识输入”等模式局限性很强,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课程内容[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得课程教学的总体内容分为了不同的学习板块和学习任务,有效拓展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对急救护理学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的护理学视野。这样,急救护理学的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便不会受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最大程度发挥了自身在急救护理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创新能力,能够依托原有的护理学学习思维挖掘出急救护理学课程中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4]。
相较之急救护理学的常规教学思路和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任务驱动教学法摒弃了传统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摆脱了“重视理论轻视技能”的教学思路,实现了实践操作教学和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了动态化特征,课堂教学氛围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价值有效发挥了出来。比如,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关于“户外创伤处理”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师可以布置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一个积极献上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尤其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围绕着“户外创伤处理”的实践操作内容,学习氛围活跃了起来,学生在任务驱动和教学环境熏陶之下,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更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合作探究、合作讨论、分工合作等模式,以确保任务完成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学生在这个任务驱动之下,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分工协同,自身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沟通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最为重要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急救护理学中学到的理论、技巧和知识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适应了集体生活,还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中弥补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缺憾,最终提高了急救护理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往后的就业和再学习奠定了基础。
比如,急救护理学中关于“心肺复苏”的相关内容涉及到了心脏按压、气道畅通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利用自己的学习知识,通过合作协同完成“心肺复苏”的实践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团结精神得到了培养,护理过程的协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学生未来工作和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国传统“尊师重道”的教学理念对急救护理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产生了影响。所以,急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程教师还是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且“大班制”的授课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尚未凸显,极大造成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技能操作实践的接受程度降低[5]。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凸显了学生在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教师自身任务驱动和教学引导的角色。
急救护理学课程自身的课程体系属于护理专业中较为复杂的,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首先需要学科教师规划教学任务、确立教学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在护理专业整体学习情况、急救护理学教学进度、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具体来说,在规划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宏观教学层面,整合急救护理学课程体系的内容。另一方面,明确急救护理学课程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向,按照循序渐进难易适中的原则规划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符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也对急救护理学知识进行了深度理解和巩固,进而构建了不同章节的知识体系,提高了自身学习效率,获取了更为专业的技能学习[6]。
基于急救护理学课程内容的划分和统筹,可以将急救护理学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对急救护理学难点知识、疑点知识和重点知识的理解。依托“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确保不同模块任务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
比如,针对“环形包扎”“骨折现场固定”等急救护理知识和节能的教学章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患者群体角度、护理要求角度开展学习;针对“户外急救”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全面搜集和整理户外伤病患者的常见情况,基于户外伤病员的常见情况和户外急救条件学习知识。通过模块任务划分学习,学生可以深层次了解不同模块任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都能得到快速提升。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急救护理学学科教师务必明确自身的任务驱动角色和教学引导角色,在以任务和问题驱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发挥出自身任务驱动的作用和价值[7]。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凭借自身急救护理学学科专业素养,为学生在教学问题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思路。在教学任务或者学习任务的设定过程中,应当与学生做到详细交流和讨论,认识到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进而发挥自身的任务驱动作用和价值。
急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课程评价与总结是末尾流程,也是核心流程,更是重要的教学执行策略[8]。所以,学生完成急救护理学教师设置的任务后,学科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任务过程表现、任务完成结果,结合起急救护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具体来说,急救护理学学科教师要与学生深度交流,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对任务的看法,了解学生对于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取的急救护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为基础展开系统的评价工作。最为重要的是,依托任务模块划分、教学大纲内容、教学目标方向建立健全属于急救护理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这样,急救护理学学科教师才能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评定,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也帮助学生补全学科知识。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具备了实验性、实践性以及操作性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水平、急救护理学的学习水平、护理判断思维能力等。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护理专业教师充分结合起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优势,科学规划教学任务、合理设定模块任务、发挥教师任务驱动作用、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中的应用成效,从而培养符合护理要求和医学需求的急救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