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方 张盼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近年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然而教学方式多元化不足、内容丰富性不强、反馈机制不完善的缺陷仍然存在,未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心理育人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二者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属于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益于发现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可为其价值观发展提供有益支持。现阶段,由于价值观多元化发展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强化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成效。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观多元分化的特征,不同个体的思想意识有所差异,为弥补大学生价值观指导思想缺失这一弊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出,其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产生指导,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意识、外在行为的有效统一,可通过积极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思想的正确塑造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增添活力,从而使之以积极的心态为祖国壮大及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共存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分化发展,因此,需要以科学的标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性、心理的健康性进行评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内涵,既包含丰富的文化,也具备显著的时代特征,既与历史相合、也与实践相符,也更接近民意,是民众思想凝聚与引导的重要力量。因此,可以学生价值取向是否契合社会主义核义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也可以其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的个体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但这些价值观均不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产生有益驱动作用。
生活于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大学生,虽然年龄相当、文化水平相同,但因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究其原因与其心理健康状态关联甚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通常思想积极、信心充足,具备乐观主义精神,可以正确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因此其所产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必然是正向的,而正确的价值观也可反过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大量理论知识学习,但因缺乏社会实践,对生活疾苦体悟不深、对社会复杂性缺乏认知,存在心理承受能力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许多大学生存在情绪化严重、人格发展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具有心理成熟性差的特点。然而大学生的思想相对开发,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强,心理可塑性更高,可在此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可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其抗挫能力,促进其心理逐步向健康化、熟悉化发展。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极其丰富,然而大学生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初入大学的新生存在生活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也有的学生存在情感方面的问题。在社会就业压力日增的背景下,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难以及时找到工作,特别是985、211 等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必须及时消除其心理障碍、排解其心理压力。因此,需要正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可通过多元化媒体的应用而受到思想价值的冲击,其价值观会出现功利性转变,这必然会对其原本的价值观带来影响,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方可不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下迷失本心,或产生非理性抉择,才可避免出现矛盾性或困惑性的心理。如面对他人危险是奋不顾身地救助还是视而不见,既是社会关注与争论焦点,也是大学生心理抉择时极易出现困惑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及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不仅心高气傲,且不具良好的抗挫能力。面对挫折时,不善于自我排解,易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若是未能及时化解其心理问题,其未来发展甚至整个人生均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同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易于发生转变,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合理的心理疏导之下,其心理健康可能得以改善,这正说明确其心理健康稳定性不足,但也可以利用这一特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需要借助互联网、媒体的力量,通过新闻、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宣传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善于挖掘典型,从社会上、校园中发现价值观正向的社会个体,将之树立为典型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可邀请正面典型走进校园进行宣讲,在其精神感染及价值观引领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大学生的心中。
高职院校要注重于心理育人环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基于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有效互动实现育人方面的协同配合。同时,还要探寻二者融合互动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及方法,依托于互联网、在多元化的传播媒体支持下,增强二者的融合性与协同性,从而深化心理育人教育成果。此外,还应将高素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要兼顾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育出价值观正向、心理健康、更加契合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的专业化人才。
高职院校的心理育人需要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武器,通过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为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树立提供保证,为心理育人工作开展指明方向。应于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同时,有效渗入思政教育理论,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使命感,激发其创新思维,培育其创新创造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在丰富、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从而夯实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根基。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新生代主力军,除了要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之外,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心理素养,通过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身心健康培育方面作用的展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科学构建,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培育利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健全的人格培育需要以多元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基础,通过活动对大学生的知识进行深化、能力进行提升,锤炼其坚毅品质、强化其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应围绕学习及生活展开价值观教育,确保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落实与执行,要对大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给予积极引导,从而在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当中完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为大学生出走课堂、走出教室提供机会,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实现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促进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使之人格得以健全,从而实现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
现如今,高职院校中有不少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一些大学生陷入了行动与意愿不统一、理想目标丧失的困境,这正是其心理不够健康、具备心理障碍的重要表征。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学生常会出现自卑心理、面对考试过于紧张、自身行为表现存在偏差,更有甚者因心理问题加重而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或出现自杀、暴力倾向。为此,高职院校应于校园中构建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围,通过环境的改善,引导大学生逐步实现思想及行为的统一,在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递,从而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思想,从而外化于行动表现之中。
高校心理育人属于专业性较强的教育岗位,然而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时日尚短,因而限制了本学科的专业地位确立。国家虽有相关政策推出,但素质教育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也极其漫长。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着力打造专业化心理育人团队,实现理论知识的完善化与系统化,通过全面的专业系统培育、严格的资格认证,对心理健康教师展开先进理念、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道德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强化,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队伍支持下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展开专业性与全面性指导,实现高质量的心理咨询,稳固学科发展中心理健康专业的地位。以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彰显其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改善方面的作用,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
有效的预防与预警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重点所在。高职院校应以专业课形式、依托于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辅导公众号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化宣传,可对大学生本人、家人、朋友、老师等所有人员的危机意识进行强化,从而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同时要针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评价分析,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生宿舍与班级、院系与党支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处、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及学院主管部门参与构建立体化干预预警机制,促进学生心理危机自我保护意识的强化,进而提升其有效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结语: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为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正向发展提供导向,也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可据此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此,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中有必要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在这一价值观念的正确引领下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将心理育人工作推进至高效化、优质化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