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体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美国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指出:“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扩大政治参与的一个关键就是将乡村群众引入国家政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数量相关数据表明,2017 年农村人口57661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41.48%;2019 年农村人口55162 万,占全国总人口数39.4%,虽农村人口总数有所降低,但农民在全国人口比例中占比依然很高,农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依然存在一定影响。由于农民是否有序政治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提升我国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扩展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广度,成为当下国家各级学者积极研究的问题。在我国建国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农民政治参与开始缓慢发展,但政治参与局限性较大、参与范围娇小。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为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改革农村经济体系,扩大农民的政治参开辟了新的前景。
自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建国至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时期,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人民公社,鼓励农民参与政治生活。但在1966-1976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阶级斗争加剧,刚刚开始的农民政治参与热情突然消失,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体系被关闭,刚刚有起色的农民政治参与瞬间化为乌有。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全国行政区划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央决定解散人民公社,在农村地区建立乡、镇,在乡、镇下面设村和生产组。为使这种改革的有利于农民的政治参,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原则,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的政治参与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缓慢的。采用正确的方法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是当时应予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也处于萌芽状态,这个时期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相对不高,参与政治的机会也较少,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中央政府在引导农民参与到政治的过程中不免会有曲折和反复的过程。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努力恢复百废待兴的经济,使人民富裕,国家强大。首先改革土地这个重要的生产资料,使广大农民有了基础生产资料,但是由于土地分配不均,导致了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1955 年,中共中央七届六中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各地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模式完成农业合作化改革,为后期全面推行人民公社运动奠定基础。这一系列举措,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在农村传统的小农经济顺利过渡到集体经济,随后发生的“大跃进”运动,虽然目标远大,但由于浮夸风盛行,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农村经济组织。人民公社成立后,实行“队为基础,二级所有”的经济体制,但是在领导体制上,没有实行党政分开,人民公社的领导由上级指派,农民对公社领导必须绝对服务,农民几乎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暴风骤雨式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也使农村变的混乱无序。这一时期,农民不知道怎样进行政治参与,也对政治参与存在畏惧心理。以上就是这个时期农民的政治参与的总体背景。
1949 年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为农民参与政治打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组织体制存在区村两级政府体制和区乡建制两种。1950 年起,各级人民政府陆续建立,第一次全国性的公民选举于1953 年举行,有2.78 亿公民参加选举投票。根据1954 年l 月政务院健全乡镇政权组织的指示,乡镇村各级领导由原来的上级任命制改为村民选举制,这在制度上扩大了农民政治参与的范围。建国初期是农民政治参与制度的初步建立和探索时期,但由于这个时期面临着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的压力,使得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是停留在规章制度的建设方面,缺乏实践操作过程。政治参与的建设在中国相对滞后,新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发展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这使得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具有艰难性和曲折性的特点。1958 年人民公社全面建立,政治参与开始走向了畸形发展的道路。党政合一的政治体制,要求将国家行政、社会权力进行高度统一,这就导致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大幅下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入全新的社会转型期,以经济高速发展为基础,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实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这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基于当时国情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的社会体制变革,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起点。这个社会转型期对农民也生了巨大的影响: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被动劳动者开始转变为具有经营自主权的商品生产者,对集体的依附减弱,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民还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伴随着城乡贸易的放开以及国家限定了农副产品收购的最低保护价格等政策的颁布,农民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收入迅速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民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越来与发展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农民开始重视教育,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农民也开始运用网络去学习,去提升自己,并且还会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去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然而,社会的转型也为农民带来了消极影响:其一,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增速,但与城市相比,依然相对落后,农民主体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影响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其二,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保障措施到位相对较慢,导致某些政治参与方式成本较高,效果不显著。譬如,行政诉讼程序过于繁琐、时间跨度长、审判结果常遭质疑;信访机构仅为接收和中转机构,来访农民提出的问题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等;其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在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以及享受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其对政治参与缺乏信心。
改革开放直至十八大以来,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农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增多,譬如政治投票、人大代表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政治接触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显著,但是,农村地区政治参与的发展较城市而言,发展仍然较为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开始参与政治。但依然还是有“从不参加”的现象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参政意识淡薄,对政治参与持淡漠态度,对基层民主制度形成的程序以及自身的权利了解较少。笔者认为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民的政治参与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情与冷漠并存
改革开放直至十八大以来,虽然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民的政治观念有了一定转变,政治态度也从冷漠逐渐转变为主动,从政治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实践者,开始通过合法渠道进行政治参与,表达个人诉求,这既促进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但在特别边远落后的行政村,村民的小农经济意识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对政治参与依然保持冷漠态度,更有甚者还公然参与了“买卖选票”的非法政治行为。
2.有序、无序、合法、非法并存
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为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为提高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而进行的各种有秩序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农民遵纪守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调查表明:四个村的大部分农民已经开始有序、合法地参与政治生活。但是,法律的普及还没有到达特别偏远的行政村,加之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比较落后,无序、非法的政治参与行为仍然存在,例如;非法集资、强行收费、越级请愿、静坐示威等事件仍有发生。这种非正常的政治参与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政治稳定。
3.政治取向与利益取向并存
农民参政的动机与其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调查表明:岳西县的四个村的大多数农民参政的目的是了解国家政策动态,关心社会政治事务,有序参政议政,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也出现了一些农民极其热衷于参与对他们有利的政治活动,对他们无关的政治活动漠不关心,甚至抵制和反对。他们目光短浅,只为切身利益参政;还有少数农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利益成为某些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动机。
4.农民的政治参与要求和能力存在差距
随着参政制度的完善、渠道的拓宽和环境的改善,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民主动进行政治参与的意识逐渐增强,积极性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大多数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部分农民由于不了解参政程序和渠道,这就严重阻碍了他们行使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实际上,这种政治参与要求和能力限制之间的矛盾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