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业
(辛集市艺术职业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2360)
审美素养是核心素养能力之一,是适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能力。在新课标改革后,我国开始着重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这即顺应我国的发展趋势,也符合了教育发展改革走向,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高中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让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采用符合当今学生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绘画技能的培养,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鉴赏教学旨在于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作品中不仅蕴藏深厚的艺术思想与人文精神,有益于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更是包含了美术与生活、社会之间的情境联系,象征着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审美是学生成长发展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动,审美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见闻,并且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开设美术鉴赏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有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审美判断力。另外,教师可借助美术鉴赏教学缓解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与自信心成就感,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等负面情绪,还能通过美育发展学生的人文品质,有益于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生面对较大的学业压力,且在交际范围和课余活动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压力且难以排解。美术作为一门体验性艺术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放松情绪、缓解压力,使学生化解压抑心理,逐渐转化为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具有实践体验性强的优势,还涉猎范围广泛、文化性强,同时没有过于严苛的考核要求,能够使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学习。基于美术鉴赏教学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特性,教师要发挥鉴赏课色彩性强、情感内容丰富的特色,开展多样性审美鉴赏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愉快接受教育。
美术鉴赏教学的显性作用是美育,隐性作用是对学生品德与智能的培养,兼具德育、智育与美育的作用。德育是促进学生发展道德修养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智育则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必需的能力与品质,教师必须重视在教育活动中健全学生人格,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再通过智育与美育的融会贯通,使得学生形成健全人格。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活动可以使学生陶冶审美情操,去感受艺术形象的美好,有利于缓解学生的浮躁心态,进而提高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教育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这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但是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部分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同时课堂教学的氛围沉闷枯燥,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并不是十分理想,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比如部分老师在进行画面布局和色彩构成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并让学生严格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绘画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切实降低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际效能。
目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涉及到地知识内容较为广泛,这就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部分老师在开展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实践中,其美术绘画、美术鉴赏以及美术设计的课堂设置并不科学,同时其单元设置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这给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高效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也对学生鉴赏能力和绘画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与此同时,部分老师在开展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讲授,但是却对美术鉴赏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内在魅力,因而其独立创作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除此之外,老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老师是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启发者,直接决定着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部分学校在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部分老师缺乏良好的教学经验,其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并不明显。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美术学习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且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较强。因此,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能更加贴合实际生活,更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与细节的知识,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现的尽善尽美。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不同环境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通过营造和美化日常的美术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走进生活与深入接触生活中,独立的创造美术中的生活之美,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美术鉴赏的相关知识。在《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课,利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形式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我们生活中不同的地区的山水、建筑的特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能感受到美,这对学生来讲,无论是理解美术知识还是提升人文素养都有着积极地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进课堂已成了当下的流行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授课,多媒体呈现出来的图片以及传递给学生的声音,都能形成强烈的冲击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信息技术是当下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之一,在课堂上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同时课本教材上的知识毕竟是有效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从传统到现代》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给学生观看美术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开阔学生的眼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并不频繁,导致信息化设备发挥不了它真正的实力。教师基于学生审美素养,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落实到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看到自己平时在课本上看不到的艺术品,然后再对他进行鉴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通过播放ppt 让学生观察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巧。这幅画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的画法,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然后用幻灯片给出这幅画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流民图》讲述日寇侵华时中国人民遭受的悲惨生活,然后伴随着音乐再次展示出爱国画家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入到当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境之中,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是有多么的痛苦悲惨。使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为了充分发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实际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能力,老师必须根据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长期发展的教学内容,切实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体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设置符合当前文化环境以及青少年审美的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某老师在开展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实践中,就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引导学生们感受中国画的线条力度和美感格调,并结合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描写,使学生们对中国画的内在魅力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切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美术鉴赏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的比重正在不断增加,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能力大有裨益。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整体水平,老师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的身心特点,优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并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从而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