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柳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2)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注重融合“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将道德规范、思想认识等有机融入课程与教学全过程,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有着天然契合、优势互补的关系。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夯实育人基础,构建育人体系,达成育人目标。
(一)教师强起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但课程思政推进中的一些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如课程思政与课程学科的逻辑是怎样的,两者怎样有效有组织地去协同,如盐化水,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怎样从随机意识到有意识地去映射到教学过程中去,实现从低效输送到有效达成;怎样选取适合的思政元素、如何实现案例挖掘与资源建设的有效性;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如何相辅相成,同向同行;如何进行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评价等。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就会发现,课程思政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综合性的要求,除了自身学科知识体系外,还要进行其他话语体系融合,比如思政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甚至传播学知识的融会,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如何根据教育范式发生变革,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准则,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的创新思维等,这些问题的迎刃而解指向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需要赋能提升,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提升。我们课程团队成员注重课程思政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积极参加校、省级相关培训和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在校2020 年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2020 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2021 年1 月成功上线超星泛雅学银慕课。
(二)学生动起来,成为主动学习者
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突破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痛点,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比如改变学生的学习类型,尽可能将学生从厌学型,被动型引出来,进入到进取型,自主型阶段;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避免出现虚假学习和浅层学习;多采用讨论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发言空间,减少接受式学习方式占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加以解决的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化技术平台为支撑,教学过程中设法搭建更多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空间,形成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师生互评、同伴互助、知识共建的教学系统非常必要。这就需要借助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形成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局面,混合式教学便起到这样的作用。正是因为学生在混合式教学平台中有参与,体验,实践,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才能更好地内化和吸收,也才能更好地去评价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
教师角色的转换,促进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角色的转换,关键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转化为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在这种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中,课程思政才有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和更好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教师勇于创新,不断实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改革,用心用情干出特色。
(一)在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本课程团队做到五依循:一是依循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二是依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办、国办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三是依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依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五是依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蕴含的丰富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综合分析后将课程思政元素聚焦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围绕这三个方面的思政元素确定课程的思政目标。
(二)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上,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思政元素为育人导向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下仔细挖掘富含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形成9 个专题加以展开深入阐述,重构3 模块、27 专题的课程体系。“模块+专题”的课程体系全面融汇了独具特色的育人资源,为课程建构意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三)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多方面丰富完善
1.建设教学专题系列原创视频:形成了引导青年学子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紧密结合,将时代精神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其中,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又有明确针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系列微课原创视频27 个。后来又根据教学需要拓展了系列专题教学视频和辅助教学资源,课程视频时长1285 分钟,构建了有特色的混合式教学必须的网上教学资源。
2.学生学习任务单建设:出发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及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学习有参与、有思考、有合作、有智慧,有收获。共设计8 个任务单,44 个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中进行深度学习。
3.测试题:在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各环节中形成测验和作业的习题总数1027 道,用于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生测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学生学习态度。
(四)在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实施方面,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行为真正发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学生中心、问题导向、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思政融入的教学生态。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合作完成任务;课中学生各组展现完成任务、思考问题的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内化知识,强化价值引领;课后知识拓展,讨论答疑。如在《医者仁心 医乃仁术》专题教学中设计的课前学习任务清单:第1 组同学观看学习通7.1.2 视频《吴孟超:报国何止一甲子》,用视频中的两句话概括吴孟超的仁心和仁术分别体现在哪里?第2 组同学收集、讲述三个抗击疫情的大医们的故事,阐述他们的事迹中是如何体现医者仁心 医乃仁术的?第3 组、第4 级、第5 组同学观看学习通7.1.1“医者仁心 苍生为本”教学视频,用同学们的方式来诠释“尊生贵人之心、大慈恻隐之心”,“不图名利之心、推己及人之心”,“一视同仁之心,救人水火之心”的理解,可以是故事、案例、情景表演、演讲、演唱、诵读、抖音、书法作品等。第6 组的同学收集资料,讲述新冠疫苗有哪几种,有什么不同?各有何优缺点?第7 组、第8 组的同学分组合作展示一个专业技术或专业技能,谈谈在这项技术的掌握过程中有怎样的感悟?每组同学的任务背后都直接指向了教师要向同学们传递的知识点及价值观。每组学生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中用朗诵、故事、演讲、表演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医学行业的神圣职责,这些问题的呈现和解决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将知识点引向深化拓展,强化学生的职业情感,观察小组团队合作精神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质量,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混合式教学的完美融合,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主动表达,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也要关注育人功能是否实现的问题,我们以评价来驱动“课程思政”建设,探索课程与教学改进的途径。
(一)注重面向学习行为的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提供了大数据的支持,教师以此为工具,可以方便地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表现,并给予关注和判断。比如通过测试分数怎样可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属性;通过作业是否完成,讨论是否正向回应,课堂表现是否专注,态度如何,参与度如何可以了解学生参与度、投入度属性。在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评价判断,发挥评价在行为塑造、投入激励、反馈等多方面功能,及时给予预警引导,干预学生的学习投入与状态,学生在收到教师这方面的信息提示后,大多会实现学习态度的有效转变。
(二)注重面向学习结果的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我们将课程学习评价考核进行分解,通过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以及作品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来全面评价个人或小组的学习状况,将评价的重点落实落细在每个专题中每个小组任务的完成质量的考核上。每个专题的教学完成后都根据小组同学们的自主表达展示情况举行优秀小组展示评比,课程中评选出了专题学习优秀小组、齐白石诗词诵读优秀小组、“品读经典 我心有感”优秀视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持续有效发挥,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面向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的习得性评价,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湖湘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动鲜活的载体。我们在家国情怀模块构建“灵蕴潇湘 胸怀天下”专题,引导学生从体验、感受湖湘文化的爱国情开始,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写作传承湖湘文化爱国精神的心得体会文章,让学生关注、借鉴、欣赏、树立这个专题传递的爱国价值观,2021 年3 月至5 月在我校校报文艺副刊整版刊出了学生们的作品;我们带领学生前往齐白石纪念馆参观学习,体验齐白石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师友情深,背诵齐白石诗词,学生有感而发,写作了相关主题的心得体会文章,在2021 年第6 期校报文艺副刊上整版刊出。
结束语: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互融视域下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让师生构建教与学的共同体,对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育人功能作用明显,值得广大教师不懈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