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宜清
(安徽省霍邱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安徽 霍邱 237400)
前言: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随之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饮食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增加。水产品也开始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消费选择。对于水产品质量和数量方面的问题也开始被社会各界民众所关注,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
生态养殖指的是通过人工模拟的方式将水产品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复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水产品的养殖中进行应用,结合使用无公害养殖的方法降低水产品的病害概率,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使水产品可以成为绿色健康的食品。在水产品养殖中使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整体提升水产品市场的水平。
现阶段生态养殖技术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中较为主流的发展趋势,养殖人员通过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替代传统人工水产养殖以及管理的方法,全方位分析水产品的生存特性以及养殖区域周围环境的情况,最大程度模拟出水产品的最佳生存环境,以此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提高水产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在水产养殖中合理的使用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水产养殖技术中的问题,使水产养殖的规模得以扩大的基础上,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以及水产品结构的多样化,降低水产品由于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程度的提高水产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养殖效率。从根本上来说,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绿色环保、低污染以及低消耗的养殖方式[1]。
在水产品养殖中应用生态养殖技术时,首先需要对养殖人员的综合素养进行提高。现阶段大部分的水产养殖人员并没有深入了解水产品的各种特性,养殖人员对水产品的了解只流于表面。基于此,为了更好的保障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品养殖中的有效实行,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养殖人员进行生态养殖技术的相关培训力度,使养殖人员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生态养殖技术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全方位了解和认识水产品养殖。其次相关人员还需要帮助养殖人员解决生态养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品养殖中的应用需要引进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此提高养殖人员的水产品养殖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水产品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人员的不标准操作可能会导致生态养殖技术在应用阶段出现一定的问题,而由于养殖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且自身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不足,导致养殖人员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十分粗糙,不能达到生态养殖技术的各项要求,所以需要安排相关的生态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去解决出现的问题,降低生态养殖技术中不良因素对养殖效果以及养殖人员经济利益造成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生态养殖技术的科学技术水平。最后对于开展生态养殖技术的养殖人员,相关人员还需要帮助养殖人员完善日常的养殖管理工作,生态养殖技术的日常管理要求较传统人工养殖技术的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且要求更高,所以,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创新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品养殖中的应用模式,保证生态养殖技术的先进程度,并将具体的创新形式在实际水产品的养殖中进行拓展落实[2]。
水产品养殖人员不管是使用生态养殖技术还是传统人工养殖技术,选择合适的水产品养殖品种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是需要养殖人员首先进行考虑的,选择合适的水产品养殖品种可以有效提高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而在采取生态养殖技术进行水产品养殖中更是如此,养殖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充分对养殖区域周围的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气候条件等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各种水产品的特点、经济效益、抗病害能力以及环境的适应度等情况,选择出最佳的水产品养殖品种,尽量达到因地制宜的养殖效果。选择合适的水产品养殖种类和品种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品养殖的成活率,降低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水产品养殖的经济效益。此外,养殖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还需要根据选择出的最佳水产品养殖品种的特性以及生长环境等信息,将养殖区域构建成层次分明,更适合水产品养殖的环境,使养殖区域内部可以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为了保障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品养殖中应用的养殖质量和经济效益,养殖人员应将水产品的养殖区域构建成最适宜水产品生长的环境。生态养殖技术对养殖区域的水体环境要求比传统人工养殖的水体环境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控制养殖区域的环境,防止出现水体水质不达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举例而言,采取生态养殖技术的养殖区域水体水质以及生态环境都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养殖区域附近不能有存在污染的水源以及会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的工厂,在选择养殖地点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水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尽量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在降低水产品销售和运输成本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保障水产品的新鲜程度。在选择好养殖区域时,养殖人员需要最大程度的模拟自然水体环境,并以此作为养殖区域水体环境的优化标准进行优化,并对养殖区域的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定期对养殖区域进行清理以及检测分析养殖区域的水体水质,详细记录下养殖区域的环境信息以及水体水质信息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养殖区域水体水质出现的严重污染问题,保障水产品养殖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在水产品养殖应用生态养殖技术的阶段,相关技术人员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养殖区域的生态系统、自然气候、水体环境温度、水质环境以及水产品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方便对养殖区域出现的隐患以及问题进行技术的处理。例如对养殖区域的水体调控以及饲料管理等工作进行严格地把控,提高此类工作的工作质量,并通过对养殖区域水体环境的实时监测,及时针对养殖区域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养殖区域的水质以及自然环境符合规定标准。在夏季温度较高以及冬季温度较低时,还需要通过先进的科学设备对养殖区域的水温进行合理的调控,确保水温满足水产品的生存需求。对于饲料投放阶段,养殖人员应根据养殖水产品种类的不同生长状态,科学合理的配置投放饲料的类型和数量,确保养殖阶段水产品生长所需营养结构的合理程度。并且,选择的饲料应符合生态养殖的理念,即不使用含有激素以及抗生素类药物的饲料,防止形成对养殖区域水体环境以及水产品质量的不良影响。
在水产品的养殖阶段,水产品的质量以及效益会受到水产品疾病因素造成的影响,所以需要养殖人员重视对疾病方面的管控,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对水产品疾病危害的防治水平。对于生态养殖技术而言,水产品疾病的防治措施应尽量不使用药物,防止药物对水产品质量以及养殖区域周围环境产生的污染。在生态养殖技术中一般采取多种类水产品混合养殖的方式,以便养殖区域的生态系统以及食物链可以更加的完善,促使其中生物可以共同生长,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水产品疾病的发生概率。并且,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根据养殖区域的实际环境以及养殖情况,进行科学的水产品种类混合养殖比例,避免了水产品种类比例失衡造成的各种损失。
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品养殖的未来发展中必然是以绿色生态以及优质健康的理念作为发展导向,并深度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生态养殖技术使用管理中,不能过于强调扩大水产品养殖的规模,还应将水产品的质量管理等相关工作进行重视,以此达到水产品养殖的最大化经济效益。养殖人员应为水产品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结合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来提高水产品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在选择水产品种类幼苗时应选择健康优质且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做好养殖区域水体的净化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水产品养殖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增加水产品养殖的经济收益[3]。
水产品养殖中应用生态养殖技术可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养殖区域生态系统,使水产品可以在接近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健康的成长,并且通过对养殖区域环境的控制,使水产品生长的环境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产品养殖的抗风险能力,降低水产品发生疾病风险的概率,提高水产品养殖的整体效益。相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水产品种类和养殖区域实际情况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前进行试点型养殖,积累养殖经验并记录好相关信息,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科学的规划构建出最适宜水产品在养殖区域生长的自然水体菌群环境。在实际养殖阶段,还应实时检测养殖区域的菌群数量,确保菌群在养殖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维持系统的平衡。在通过多次试验确保选择菌群具有良好的性状后,才能在养殖区域进行大规模的菌群投放。
水产品养殖中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指的是使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将养殖区域构建成接近自然生态环境的小型生态养殖循环系统,以这种方式来达到水产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技术主要是以实际水产品养殖的需求,科学的设计养殖区域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并确保设计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可以和原有水体中的各种生物共同组成和谐的多功能群组,使群组内的生物可以共同生长和发展。通常而言,养殖区域水体中原有的生物可以为水产品提供足够的生长养分,且原有的异养生物可以对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析。以构建这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方式,有效的维持了自然环境和水产品养殖发展的平衡性,降低了水产品养殖发展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时还提高了水产品养殖的质量。
生物共生生态水产品养殖技术是现阶段使用范围较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技术,例如鱼稻共生的生态养殖技术。这种生态养殖技术在应用阶段主要是通过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方式,使养殖区域的水产品和种植的作物可以和谐共生,作物为水产品的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并将养殖区域内多余的饲料以及水产品的排泄物进行分解,有效地净化了养殖区域的水体,提升了水体水质。而水产品则可以吃掉作物的害虫以及部分杂草,其排泄物还可以作为作物的肥料。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养殖区域水体的含氧量,提高养殖区域环境的调节能力以及水产品的抗疾病能力[4]。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态养殖技术的出现为我国养殖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作为高效绿色的养殖技术,将其进行推广和发展对我国养殖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水产品养殖中应用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的优化养殖模式,实现水产品养殖质量的提高,降低水产品养殖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