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叙事视阈下高职课程思政有效性研究

2021-11-28 12:19:57桑华月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桑华月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不是特定一门教学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所有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包含三个内在逻辑:要素有效性,过程有效性和结果有效性[1]。要素有效性,即确保教育内容的权威、正当和合理;过程有效性,是指如何整合教育客体和主体的价值关系,即实现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价值认同的统一策略;而结果有效性,则侧重从接受个体出发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认同度。课程思政有效性是指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内在契合度,思政教育过程和专业技能教育过程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受教育者对思政元素的感知认同度。

一、当前高职课程思政面临的隐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在理念融合、顶层设计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

(一)部分专业课任课教师存在理念性偏差

当前,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淡薄,政治意识和德育能力较弱,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2]。一提到课程思政,许多高职专业课教师就会疑问:“意识形态教育怎么可能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这里有两方面的误读:首先,曲解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将课程思政理解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认为课程思政要改变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其次,割裂了思政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和功能。部分教师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技能培养,培养技术和职业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融合到一起。

(二)部分课程思政体系存在功能性割裂

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机械的理解为主流意识形态宣讲,专业课上遇到思政教育知识点,教师变身时政宣讲员,专业课变党课。另外,学校从专业角度鼓励每一个专业开设一到两门课程思政试点课程,以教师自主申报为主,学校和专业群层面未能梳理现有课程体系,对这些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未能进行顶层设计。

(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顶层设计的内容性悬置

当前高职院校新建的课程思政体系,大多选取某些非常接近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人文通识课程,要求立项课程须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此,凸显了课程思政的典范带动效能,却忽视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

二、微观叙事对推进新时期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鉴于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亟待探索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路径。课程组借用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进行解构和反思的思维方式,发现“微观叙事”的重要方法论价值。微观叙事本是叙事学专业术语,是后现代哲学思潮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胡塞尔认为,人类若要彻底解决一个宏大的认识问题,必须放弃从较高形态入手的传统思维方式,首先“去把握它所能达及的认识问题的相对而言最简单的形式,把握它们的最低级的构造层次。”[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历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宏大叙事”话语建构之后,走向“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并存的局面。高职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应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遵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一)教育理念上实现“边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与专业课教育“小思政”的共融互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主阵地,但思政教育光靠主渠道主阵地还不够,需要与其他环节衔接配套,共同发挥作用。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需要在所有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与主流价值观同步,进而从思想源头上避免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功能性割裂。

(二)课程体系上实现“范式优化”,逐一厘定现有课程思政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凝练高职课程思政的特色,从“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角度进行学校和专业集群方面的顶层设计。要下大力气,提炼总结教师在教学中的育人元素,引导所有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三)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效教学”,努力将特定专业课负载和映射的思政教育内容分解细化,使教学目标精细化、具体化

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提炼思政内容,强化课程内容中原有的和已经被弱化的思政教育维度,以求专业课程育人效能的最大化。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和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避免课程思政要素在课堂教学主阵地的空洞化和悬置化。

三、高职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维度及其优化路径

课程思政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工作,坚持顶层设计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4]。

(一)专业群维度

课程思政覆盖所有专业群,突出专业负责人的引领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外,构建专业群思政平台。专业负责人系统谋划课程思政布局,走进课堂做好指导和保障,推选示范课,组织相关培训,进一步加强课堂和课程管理。将课程思政导向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统筹任课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途径,巧妙地寓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于课程教学之中,使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推进课程思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组维度

开发各学科课程的思政资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5]。要扩大参与范围,推动更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课程组全动员,凝练课程特色,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课程实行分类指导:对于那些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人文类课程,明确价值判断,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在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对于那些理工类课程,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挖掘专业知识讲解中的育人价值。

(三)教师维度

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对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6]课程改革初期,可尝试专业教师搭档思政教师一对一组合,依托特定一门专业课程,配备两位任课教师,师资从一到多,变“思政专任老师”为“全体任课教师授课”。其次,教育者先受教育,想方设法消除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推动课堂思政常态化。在知识传授上,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在品格培育上,专业课教师要以身为范,以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正向引领教育学生。

(四)学生维度

当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谈论部分大学生宅、丧、佛系等特征时,应该关注当代青年的代际差异和个体生存状态。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反叛、犹疑、困惑、感动中经受打磨,切身感受到生命的温度、无常、短暂、价值及其意义,在生活中经受的一切促使他们警醒,让他们终身受益。经历了改革开放40 多年的物质积累,当代大学生,特别是00 后,绝大多数不再像父辈那样为了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而奔波,无需为摆脱贫困、逃离匮乏这样的直接生存动机而努力。物质不再是他们关注的唯一目标,他们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教材维度

激活教材,梳理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边界,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立足于专业课程本身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优化教材内容,提炼出或者植入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先将教材变厚,从细微处挖掘,再把教材变薄,从课程思政角度着眼,超越教材。授课过程中时刻回归教材,反思教材,并将反思结果付诸实践,积极编写教学辅助资料,把教材用活,甚至条件成熟的时候编写新教材。

(六)评价考核维度

修正和调整评价体系,突出考核指挥棒作用。首先,对学生而言,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行业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重,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细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其次,对教师而言,全面落实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突出考核指挥棒作用,要将课程思政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导向,确保课程思政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在教学评价方面,可探索采用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方式进行检验,构建“三维一体”的评价体系。

以上建构路径在要素有效层面,将课程思政映射教学内容变宏观为微观,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树立“微观叙事”教学理念。内容上,实现了小话题建构宏大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命体验的教学话语被学生认可并接受。过程上,思政理论课建成能力训练的平台,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过程合二为一。结果上,职业技能应用和实践的效能成为检验职业技能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学生的学习和执行能力合二为一,业职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合二为一。由此,高职教育的技能目标、职业目标、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完成全面融合,并且将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持续发挥最大效能。7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