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琼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在互联网技术的深层作用下,学生的身份属性和娱乐方式发生重要改变,真更乐于以自媒体人的身份参与到各式网络活动中,在虚拟的社交中获取自我满足和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学生以网络虚拟社交替代人之间的直面交流,并极大弱化体育健身和户外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此形势和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看到互联网对学生思想成长和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要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回归体育课堂,在有趣和科学的体育训练下增强体魄,并形成健康的思想和心理。高校应发挥互联网技术积极的一面,合理介入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中,通过不断扩充和优化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能。
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的满足程度,决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和质量。在对课时和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的诉求,制定个性化体育教学方案。立足以生为本,遵循体育教学基本规律,以学生兴趣为着力点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只有充分把握工作要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具有自媒体人属性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甄辩能力、事物洞察能力,了解学生在网络生态中的画像,以实际问题和诉求为关键,制作体育教学课件,并在线上和线下多个平台进行讲解和探讨。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利用生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采用多样化手段训练学生体能和技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利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增强体育课程的吸引力,确保学生持续和深度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而在整个训练和锻炼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要动态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确保体育课程持续具备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认知、需求、习惯、兴趣等,决定了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而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注重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在教学设计和实践在整个流程中体现他们的作用和价值。教师不应以个人意志为中心设计课程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架构和喜好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并设计有趣和丰富训练项目,进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承载体育课程的载体拓展,是体育课程创新的关键。高校要利用多样载体传播具有不同育人目标知识内容,既要增强体育课程本身的生命力,还要将体育精神渗透到学生思想中。高校要利用语言载体、活动载体、媒介载体等,承载优质和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学生身心成长问题和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教育载体进行输入输出教学信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将微博、互联网直播、微信公共平台等作为新型的体育教育载体,利用学生习惯和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寓教于乐式的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未来会强势介入体育教学中,构筑一个虚拟与现实可灵活切换教学平台。体育教育工作者需具备良好信息素养、大数据思维,懂得利用技术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体育教学工具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单一的传授知识,要综合各式手段强化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现代信息技术会渗透到体育教学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形成丰富和多变教学模式和方法。而体育课程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以此才能拥有未来,继续展现育人功能和作用。否则,学生会利用其他感兴趣的运动方式替代体育教学和训练增强体魄,将会大大弱化或消极体育教学的效能。
体育课程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要依托现实背景和大数据分析。高校要掌握时代发展脉搏,认识到体育教学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中获得启发和启示,并形成新的教学主张和理念。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已成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会在虚拟社交生态中了解世界。高校若停留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中,将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和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对知识获取产生渴望,更会关注各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高度重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与体育产业融合式发展,为学生创建可映照现实的学习环境,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同步进行,利用前瞻式和创新型的体育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和健康发展。
互联网已深度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极大改变娱乐和休闲方式。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会无形中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高校需保证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同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需不断突破体育课程的知识边界,融入更多课本之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增强体育教学吸引力和传播力。依托互联网平台,获取最新知识、技术、文化,并科学融入体育课程中。未来,体育课程教学会多元化态势发展,不拘泥于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更注重开阔学生视野、转变娱乐生活方式,引领学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利用技术手段突破体育课程的知识边界,即将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政策、商业运作、网络文化等内容科学融入体育教学课程中。基于互联网平台设计多元和开放的体育课程讨论线上专区,依托原有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发散和深化。例如,在讨论专区可围绕体育产业的商业运作进行头脑风暴,在开放和多维的虚拟空间,学生可获得体育课程之外的知识内容。以学生兴趣点为着力点,设计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关注度的体育课程。传授必要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合理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对整个社会或体育产业建立新的认识。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要深度嵌入现实社会,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连接体育课堂与现实环境,令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依托线上讨论专区,教师可将最新的体育知识和训练技巧传授给学生,在深度的交互和沟通中高质量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才能增加体育教学的生命力,而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
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强学生体魄、培育思想品质、形成健康思想和心理。要利用内容丰富和有趣的实践训练活动,检验和测评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断对教学模式升级。高校要适度扩大体育课程中的实践训练内容比例,以性质和规模不同的活动为载体,承载丰富目标体系和知识理论。将体育知识、技术、技巧、战术等内容,集中于不同的实践训练内容中。相较于单纯的理论式讲解模式,实践训练更易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训练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意志和体魄。而体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并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内容比例,并根据学生爱好户外运动的特点,设计内容多样的实践训练活动。利用趣味元素增强体育课程的吸引力,令学生对体育实践训练保持积极、一贯、浓厚的热情。
从目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高校体育课程需进一步打破知识边界,不局限在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训练本身,要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活力进行全面探索。为此,高校要具备高瞻远瞩,着手当下为未来的高效课堂构建和呈现做好准备。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健身和运动领域发展趋势,在校内开设具有内容差异性的体育训练和健身工作室。体育健身和训练要常态化,实现理论与实践并行推进,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商业意识、系统思维、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以工作室的形式运作体育教学,在具体的项目中强化学生体育技能。更重要的,通过建设工作室,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思路。即体育运动不仅可强身健体、增强意志,还可成为学生开拓未来事业板块的抓手。高校要引导学生对“全民体育”、“阳光体育”等理念内涵建立深刻认识,打破学生既定思维,令他们对体育训练和理论学习产生新的视角和思维。
常规体育教学语境下,教师设计课程内容主要以统一教材为抓手,更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伴随着市场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高校要从思想品质、精神意志、身体体魄、心理健康等维度全面着手,引导学生“内外兼修”。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要秉承创新融合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效结合。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深度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成长规律、特点、问题,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并对具体的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学生通过深度参与体育课程思想建设工作,可对教育教学产生新的认识,最大程度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主动和深入学习课程思政内容。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思维方式和观念发生重要转变,教师必须充分采纳学生意见、尊重个体化差异,以学生思想问题为导向,构建科学和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材。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形成新思想和新手段。紧密围绕学生思想成长和心理变化,有战略高度和现实意义的进行改革。可利用新颖的体育课堂,聚焦学生视角,促使他们对体育理论和文化产生浓厚兴趣。高校要致力于培育具有健康身心素质、坚强意志、极强专业能力的人才,将体育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构建内容丰富、理论扎实、思想深刻、战术技巧实用的体育课程,并配以现代化的教育模式。通过科学和深层次的体育课程改革,为学生创建愉悦和健康的成长环境,最终引导他们成为体魄健壮、意志坚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