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思政,如果没有思政的教育功能,那么课程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应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促进广东省优秀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改革,发挥课程思政在训练课程中的作用,帮助运动队员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广东省优秀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就是挖掘训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日常训练活动中,实现训练知识和德育育人相结合,增强运动队员的身心素质。新时期,课程思政是培养运动队员具备良好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根本保障,也是未来体育训练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此,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
运动队训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在原有运动队训练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者挖掘原有运动队训练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实现训练课程的运动技能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与过去的运动队训练课程相比,实施课程思政后的运动队训练课程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注重运动员运动技能培养的同时,突出了运动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使其综合运动素养在课程学习中得以提高。
相较于以往以运动技能训练为主的运动队训练课程模式而言,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运动队训练课程具有新的特点,这也赋予了运动队训练课程更明显的思政价值和运动训练特色。具体来说,运动队训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内容的融合。通过内涵分析可以看出,运动队训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者元素融入到运动队训练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使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感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价值,逐步形成相应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课程思政实施中,训练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融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第二,要求的提高。在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运动队训练课程中,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培养与提高,对运动员的团队协作意识等思想政治素养内容的培养关注度不高。而在课程思政模式下,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除了关注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培养以外,还更多地关注运动员运动素养的培育,使运动员在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技能扎实、道德品质优良的合格运动员。显然,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运动员训练课程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其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运动队训练课程教学中。虽然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有一定的理解,并尝试将新理念融入到运动队训练课程教学中,但由于对如何在运动队训练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缺乏清晰、系统的了解,导致运动队训练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应用过多地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的内容上,并没有深化到运动员的内心,导致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并不好。例如,部分教师只是在训练过程中强调运动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关于运动员如何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职业素养,缺乏明确的理解和教学,导致运动员对何为职业素养等思政内容缺乏准确和深入的理解。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深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运动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践行,导致课程思政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实施不规范、评价缺失等系列问题,制约了运动队训练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和目标的实现。
内容是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实施的载体,也是运动员准确理解思想政治内容的切入点。虽然在训练中,教师会对一些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强调和讲解,但这些内容过于松散、孤立,缺乏系统性,导致运动员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难以真正转化为运动队的综合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对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内容的安排过多地依赖于自身的主观思想和观念,忽视运动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课程思政内容的整合过于单调、粗糙,与运动员的职业素养培育要求存在较大的出入。
在传统运动队训练思维和模式的影响下,相关训练课程的开展往往会倾向于关注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训练,对课程中的思政内容的关注度和利用度不高,导致课程思政的开展存在碎片化、主观化的情况。例如,多数教师是在意识到运动员运动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某节课对应的职业素养内容进行语言方面的强调,至于运动员是否真正听进去这些内容,是否真正按照这些素养所倡导和要求的行动,则缺乏基本的关注和考评,导致课程思政开展存在头重脚轻、流于形式的情况。
教师是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实施的策划者、组织者、评价者,其对待课程思政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实施的最终效果。目前,教师在训练课程思政落实方面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的要求,产生于内心的自觉和自律性动力不足,这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缺乏深入、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动力。同时,由于在长期的运动队训练课程教学中形成的固有理念和习惯,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传统的教学舒适区,对课程思政会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排斥心理,进而影响到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能力的提高。例如,部分教师会从思想上甚至行为上表露出课程思政不适合在运动队训练课程中实施的情况,显然,这种情况决定了其在实际的运动队训练课程开展中是难以真正挖掘和利用课程的思政内容,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新时期,做好广东省优秀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工作,必须灵活运用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运动员职业素养。一方面,应依托运动队训练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师资队伍,深入挖掘训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运用到日常训练过程中,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这里的显性教育是指训练教师的思政教育活动本身,隐性教育是指让运动队员在训练过程中培养成相应的职业素养,并在之后的人生中仍然具备这种终身体育思想,进而促进运动队员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在运动队员的训练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训练评价体系,将体育知识、技能及素养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让队员客观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还应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对表现良好的运动队员进行相应奖励。坚持把思政育人贯穿于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强化队员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新时期,做好广东省优秀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工作,必须精化设计训练课程内容,提高运动员训练成效。一方面,课程思政受其训练目标及训练内容的制约。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及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性质。对此,在运动队训练过程中,应完善训练课程内容体系,与时俱进,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精神融入到训练内容中。坚持育人导向,协同联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质量。
另一方面,在运动队员训练过程中,必须明确训练课程目标,尊重课程规律,把握训练实践要点,精化课程设计。结合不同运动队员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突出价值引领,坚持问题导向,让运动队员熟悉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提高运动队员的训练质量。
新时期,做好广东省优秀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工作,必须加强训练组织管理体系,提高运动员体育意识。一方面,运动队训练课程区别于体育课程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专业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运动队训练课程中,队员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基础。对此,应加强训练课程管理,培养队员相关体育意识,如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等,使运动队员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在优秀运动队员训练过程中,应强化训练课程改革,落实好课程思政的育德观念,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训练情况且行之有效的训练组织管理体系,规范运动队员的日常行为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队员合理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任务。
新时期,做好广东省优秀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工作,必须强化训练管理队伍培训,提高其课程思政意识。一方面,优秀运动队员训练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关键在于管理队伍的质量。对此,应加大对训练管理队伍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力度,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升其课程思政认知能力。充分发挥训练管理队伍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队员的价值观念,让队员的体验到和谐、爱国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体育意识。
另一方面,在优秀运动队员训练课程的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对此,管理人员应设计好每堂训练课程的教学环节,从准备、训练再到结束阶段都要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将集体训练活动巧妙地穿插到训练过程中,实现体育训练与思政教育的无缝链接,倡导运动队员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通过价值引领、典型示范等形式对运动队员进行体育意识教育和职业素质引领,进而提升运动队员的育人效果,推动课程思政的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广东省优秀运动队训练课程思政,即将训练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统一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提高运动队员的体育意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课程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强化训练管理队伍培训,提高运动队员的思政意识及职业素养,充分发挥出思政育人的功能,进而提升运动队训练质量和水平,促进运动队员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