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 徐莹 刘刚 张维 高文娟 高超 邵冬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共面世界发展的冲击、挑战。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世界大流行,国内国际环境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区域动荡不安[1]。身处世界变局,我们如何共商共建共享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应该从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启迪中国智慧,寻求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革命建设者,肩负着民族复兴、百年接续的强国大任。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寄语青少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思践悟,赓续精神血脉,堪当红色播种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生命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许多工科高校仍着重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参与专业理论、专业实践的机会颇丰,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模糊,致使多数工科大学生存在自身价值认同程度不一,部分学生思想浮躁,遇事急功近利,团队协作精神不足,抗挫败能力不够等问题,成为工科大学生提升自身创造力,谋求自身综合发展的绊脚石。为全面提升该类青年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断推进教育的深度、高度、广度,以本次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探索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党史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
自高中起,思想人文教育在理工专业学科建设中环节薄弱、根基不牢,培养重心向专业技能倾斜[2]。现阶段,各大工科高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工作,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但仍然存在牵强附会、流于表面等现象,育人效果还有上升空间。在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浪潮中,网络新媒体成了大众依赖的主流媒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开启了智能制造业的大门,进一步更新了工科高校的网络育人理念,新媒体技术、平台层出不穷,促使工科大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网络信息获取途径,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日渐活跃,但也制造了这类群体网络过度依存生态。面对多元性、多样化的海量信息摄入,他们的思想人文教育存在边界,自身是非甄别能力还有局限,难免造成部分工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历史是鲜活的教科书,党史学习正当其时,通过学习可以深入推进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查漏补缺,让工科大学生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党性锤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舵定向,亲自部署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创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党史学习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深入引导青年大学生筑牢信仰根基,锤炼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3]。工科大学生自高中文理分科培养后,大部分学生缺乏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理念,忽视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自我查摆、科学认知。为此,工科高校充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强化网络阵地意识,创新工作路径,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就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讲的“有温度”,“有艺术”,更加贴近工科大学生的“口味”,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课题。工科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充分捕捉工科大学生乐于举例力证的学习习惯,花样引导工科大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背后的故事,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生动素材,激励新时代青年一代赓续伟大的精神谱系,进一步启智慧、砺品格、长意气,以更好的姿态肩负时代重任。
当前,网络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赖以生存的通讯载体,用户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音频、视频、公众号推文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实时查阅、获取、传播各类资源[4]。工科大学生日常以术业为专攻,学习任务繁重,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不多,涉足人际交往经验不丰,心理弹性弱,幸福感不高。网络新媒体的问世为工科大学生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激发了他们探索社会文化的勇气和热情,创造了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新机遇。工科高校纷纷站在网络兴教的角度,不断考量、规划和研究推进包括专业、思政学科建设因时而进,将三尺讲台扩展到网络新媒体世界中,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的现实内容,育人成效显著。本次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工科高校各级党组织主动担当作为,聚焦工科大学生思想现状和行为特点,充分发挥组织活力,开展线上线下主题特色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红色课堂,举办知识竞赛,推行红色实践,多措并举掀起了知史学史热潮,甚至部分高校自主研发红色学习平台,传颂红色经典,激扬奋进力量,确保教育走“新”又入“心”。
搞好党史学习教育,工科高校各部门、专业教学团队均需发挥自身优势,凝聚思想政治育人合力,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科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成员要示范带头进教室、讲党课、述党史,搭建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下,党史学习教育已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单肩挑”,而是所有专业学科共谋共策。党史学习核心在政治教育,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的先锋力量,大力推进党史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研究创新。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了新思路,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包括对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学方式的改革[5]。工科高校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理论功底不扎实,党的故事、党的精神、党的文化融入每门学科教学存在瓶颈。学校要结合自身网络教育教学功能,针对本校教师知识结构,开设系列专题培训;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支持线上线下党史学习教育,其他二级学院协同共进,实施学科交叉研究,发掘新的思政元素;通过设置相关教育教学竞赛,助力队伍间形成良性互动,激发教师教育创新热情。
工科高校要深挖党史中的红色教育资源,构筑适用于工科大学生的育人主渠道,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传播先进文化,做到技术和艺术相得益彰,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工科高校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分析把握当代工科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把好课堂育人主阵地,让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思政互鉴互融,尤其要在将伟大的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工程教学上下功夫,把深道理落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上下功夫,增强学生“技术报国”的担当精神和“强国有我”的使命意识。网络新媒体时代,工科高校教育者要积极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善于瞄准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主线,贴近工科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创设灵活多样的“云调查”“云讲堂”“云超话”等滴灌式教育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知识竞赛、红色剧本情景体验、红色电子博物馆“云”浏览等沉浸式教育模式等,培育“踏实奋进、传承文化、团结协作、知史爱国、奉献社会”的工匠型人才队伍。
网络新媒体以其先进、快捷、广泛的传播特点,成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的新增量。恰逢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兴起,网络新媒体为过程开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今,全球形势纷繁复杂,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西方恶势力借机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渗透力,试图制造政治闹剧,教育遭遇多重难题。面对政治观念模糊,社会认知片面的工科大学生,进一步提升党史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强化网络监管治理力度,守牢育人安全门。学校党委要坚持党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全面指导,切实扛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基于社会法律道德监督机制,并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约束和惩戒“信息病毒”携带者、传播者;与校外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力,落实本校网络监管平台建设,合理设置舆情“吹哨人”,并建立健全应急处理体系,确保网络教育安全高效。教育者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学习,时刻检视自身知识结构,既要有聚焦教育创新的实力,又要有过滤有害信息的能力,发挥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社会媒介要加强网络法制和素养意识,严格遵守法定信息生产、传播机制,为青年大学生专设特殊模式、绿色通道,弘扬党史学习教育主旋律,传递红色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