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丽芬
(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闽南医院,福建 泉州 362804)
脑梗死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正常血液循环受阻而诱发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1]。查阅有关统计数据可知,脑梗死的发病率极高,可占总体脑卒中患者的4/5,且大多患者均在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高血压作为诱发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相关研究发现,当患者收缩压高于160mmHg或舒张压高于95mmHg,则其发生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出正常人的4倍,因此,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更应加强临床护理,以尽最大程度稳定患者血压水平,改善预后。基于此,本文择取了108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参与研究,并对肢体康复训练护理进行重点探讨,以观察其实际护理效果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从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着重选择108例(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双色球自由抽取的方法将他们进行随机分组配对,总共设置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研究组别,每组54例。接纳标准:(1)符合脑梗死及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在脑梗死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后遗症的患者;(2)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剔除标准:(1)合并存在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免疫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的患者;(2)合并存在精神障碍、语言表达障碍等其他严重后遗症的患者;(3)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护、环境维护、用药指导、口头上简单健康宣教等内容。
1.2.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应用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具体操作措施如下:
(1)体位转换:由于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缺乏主动活动能力,因此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这很容易引发肌肉松弛、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尽量恢复患者肌张力,以为后期康复训练打下基础。护理人员需每隔2h为患者转换一次体位,并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舒适、正确的卧位或坐位。
(2)肢体按摩:一方面,长时间卧床休养容易阻塞血液循环,另一方面,患者展开训练后容易出现肌肉痉挛等情况,实施肢体按摩可有效放松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按摩需每日进行2次,每次时间约30min。
(3)患肢主动活动: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和疼痛耐受能力制定合理科学的患肢康复训练计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卧位→坐位→站位→步行的顺序展开训练,卧位训练时以手、腕、臂的关节小幅度活动为主;坐位训练则从床上坐起过渡到下床坐轮椅,每次时间可为5-10min,随后适当延长训练时间;站位与步行训练则从他人协助站立过渡到自主站立至最终可顺利步行,可借由平衡杠、手杖等工具进行训练,开始训练时护理人员需时刻陪同一侧,并帮助患者保持平衡,待其适应良好后再逐步展开缓步慢行、越障碍步行等训练,期间患者如有动作不准确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指出并及时给予纠正。
(4)精细动作训练:此阶段训练项目均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服务,训练内容包括穿衣、洗脸、洗漱、吃饭、如厕、扣扣子、拿筷子等,护理人员在进行适当纠正的过程中应以鼓励安慰为主,以使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尊重,从而提高治疗积极性。
(1)一般资料对比;(2)肢体康复训练有效率对比:可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与痊愈4个层级,其中无效指患者经护理后仍无法在有效辅助下展开简单的肢体运动;有效指患者经过护理后可以在他人辅助下展开简单的肢体运动;显效指患者经过护理后无需他人辅助即可自主完成简单的肢体活动;痊愈指患者经过护理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可自主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行为[3];(3)护理前后血压水平对比: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两项;(4)护理前后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肢体功能通过Fuge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4]进行评定,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越良好;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5]进行评定,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良好;(5)护理满意度对比:通过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得出,可分为不满意、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三种情况。
此次研究所用数据可分为计量和计数两种,其中前者包括血压水平、肢体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s作为其表现形式并经过t检验;后者包括肢体康复训练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n(%)属于其表现形式并通过卡方检验。所有数据经由SPSS20.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处理,若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1可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
组别 例数(n) 性别 年龄(岁) 病程(年)男女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54 54 25 27 29 27 0.148 0.700 75.88±8.36 75.92±8.44 0.025 0.980 1.89±0.72 1.91±0.75 0.141 0.888
表2可见,两组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有效率[n(%)]
表3可见,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压水平(±s,mmHg)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压水平(±s,mmHg)
组别 例数(n) 收缩压 舒张压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54 54护理前138.63±18.46 138.41±18.32 0.062 0.951护理后108.62±14.13 91.62±5.54 8.231 0.001护理前162.87±16.45 162.67±16.29 0.063 0.950护理后128.13±14.28 110.10±11.32 7.271 0.001
表4可见,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s,分)
表4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s,分)
组别 例数(n)FMA Barthel指数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54 54护理前54.29±25.36 54.33±25.24 0.008 0.993护理后67.98±22.68 84.36±25.41 3.534 0.001护理前47.12±9.15 47.25±9.26 0.073 0.942护理后50.11±10.86 73.14±9.87 11.532 0.001
表5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表5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n(%)]
脑梗死患者病情大多既急又重,稍有不慎,都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即便救治成功,也有极大概率会出现偏瘫、智力下降、语言表达障碍等不良预后情况,给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6-7]。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状况,后者会导致前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前者也会导致后者血压水平波动幅度更大,因而临床治疗难度明显增加,患者致残与死亡的概率也会更高。经临床研究发现,如果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偏瘫早期患病阶段给予及时、全面、高效的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将会大大提高其肢体功能恢复程度,从而保障患者获得更高程度的自理能力[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总有效率及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6.30%和98.15%,且护理后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效果显著,这与该护理模式对患者患肢实施“循序渐进”的科学功能训练密切相关,此外,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时刻陪同协助也给患者带去极大的治疗安全感与尊重,因而最终护理满意度更高[9-10]。
总而言之,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可减低其血压水平,提高其肢体功能恢复程度,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且护理满意度更高,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