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媛 南宁师范大学
艺术类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多样性的人才,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所以高校的民间民族舞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并且在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和实践过程中,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代表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为代表的艺术教育改革也逐渐凸显出了问题和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性人才及艺术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寻求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开展的重要突破点,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推动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和实践,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样性人才。
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主要是对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文化、内涵、肢体动作等内容开展教学。我国教育性的相关调查文件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国内高校的民间民族舞蹈种类大约有70~80 余种,并且各高校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包含了大约30%的舞蹈文化知识,65%的舞蹈实践教学,5%的课堂舞蹈创新式教学。所以,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框架逐步形成,但是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的舞蹈动作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也对一些舞蹈理论知识模糊不清,舞蹈动作模拟较为刻板。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完全只是对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动作进行“模仿”,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缺乏课堂生机,并且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开展过程中问题频发,这使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产生的负面效应大于积极影响[1]。
目前我国国内各高校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的比例不够科学。大部分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开展都是通过“术科”进行教学,就是通过大量的肢体语言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技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文化课程所占的比例,学生在大量的肢体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很快地熟悉舞蹈动作,但是在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过程中会出现片面化理解的问题,不利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2]。
我国民族众多,当然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所以民族民间舞蹈凭借着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不只是简单地在民间传颂,高效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促进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发展传承的关键。要想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水平,我们需要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总的来说,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化和多样化。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创作且不断传承下来的一种舞蹈形式,所以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中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优美的民间舞蹈,高效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研究民族舞蹈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大众民族的舞蹈特点,还要关注小众民族的舞蹈发展特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对高校所在地民族舞蹈特征进行研究,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民族舞蹈的弘扬和发展[3]。
我们通过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现状及特点进行剖析,大体知道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下面,笔者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工作提出相关的改革实践探究建议。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开展过程中,学校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优势,明确校内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向,特别是一些缺乏地方独立特色舞蹈资源的舞蹈院校,更要找准自身教学发展的突破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4]。在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开展过程,教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决定着舞蹈教学开展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在教学的改革工作开展过程中,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执教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深入改革和实践发展。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的执教水平往往决定着教学质量,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舞蹈教师的舞蹈专业技能和水平,借助教师过硬的专业舞蹈教学能力,来推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第二,要逐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学风气,结合校内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形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使其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从而推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5]。
我国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盲目搬照一些顶尖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所以,各地方的高等院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本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及民族民间舞蹈,并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舞蹈引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于顶尖高校的办学经验要借鉴而不盲目搬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并符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例如,“傣族舞蹈”中有一组动作叫作“三道弯”,是通过手部、腰部以及身体的动作结合来完成的舞蹈动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分解式教学,先学习手部动作,然后进行腰部动作学习,最后再把身体动作加入动作练习过程中,将三者的各自动作结合起来。教师先开展基础的舞蹈动作教学,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自主舞蹈动作练习情况、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区别性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又如,在“蒙古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A 生和B 生配合练习,自己在一旁进行细致观察。假如A 生的“抖肩”动作不到位,B 生的“脚步”混乱,教师便可针对不同的动作要领对A、B 两位学生进行指导,两位学生可以相互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各自的舞蹈水平。从以上例子分析来看,高校舞蹈教师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辅导,鼓励学生自我监督和自我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无论课堂文化教学,还是肢体语言的训练教学,教师应坚持实践教学为先。因此,舞蹈教师不仅要负责课堂文化教学,还要通过各种校内外的舞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实践水平,及其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通过反复的艺术实践,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找出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学生通过指导性教学,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通过舞蹈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熟悉舞台,了解舞蹈的真正艺术价值和魅力。
总而言之,高校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能推动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检验出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水平,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