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妍
记者是新闻制作的关键人物,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新闻质量和传播效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对新闻传播工作的时效性、互动性、真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电视新闻记者应立足创新,细化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促进传统电视新闻产业的变革和发展。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只有通过线下采访才能获取素材和资料。在新媒体时代,线下采访素材和线上信息是新闻采编的主要信息来源,记者如果不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检索、整合新闻信息资源的能力,将无法对电视新闻采编进行创新。同时,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表达方式更丰富,需要记者灵活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信息表达方式,从而满足用户碎片化、快捷化的信息获取需求。目前,央视及部分省、市电视台都在积极将电视新闻通过网络短视频平台、微博平台等途径进行传播,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取得较好效果。可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掌握的新技能。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互动渠道,是否给予广大用户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机会。同时,互动性强也是社交媒体独一无二的优势。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环境的变化,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与受众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借助多种社交媒体平台对大众意见和想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及时解答大众在信息获取和理解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根据大众意见对新闻传播工作细节进行调整。
传统电视新闻受电视设备、有线网络、节目时长和时间段等因素的限制,传播范围较窄,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更侧重应用网络媒体平台获取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传播渠道的整合能力,熟知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新闻信息获取平台,实现同一新闻在同一时间段或者不同时间段在各媒体平台展示,提升新闻传播广度和深度。如,有些电视台已经在手机短视频客户端、公交移动客户端、电梯广告客户端等方面打开传播渠道,将在传统媒体建立起的采编优势与现代传播渠道进行良好融合,从而达到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影响的目的。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更迭,传播业态不断发生着改变。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自主探究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媒介技术、新时代采编技巧,创新思维,加强团队协作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明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效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优化新闻传播工作夯实专业基础。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不论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社交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都应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贯彻落实“内容为王”的新闻采编理念,借助线上信息收集和实地采访这两个渠道,提升新闻素材的宽度和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增强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打造精品内容,满足新媒体时代大众对新闻品质的追求。比如,电视新闻记者欲要报道重大社会事件,可以在线上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后针对核心内容进行线下采访,遵循新闻真实性,报道传播深层次新闻信息,增强信息广度和深度,避免信息重复。
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电视新闻内容,记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先进的视频、动画等制作手段对新闻展示方式进行创新。新闻表达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弥补传统电视新闻枯燥、无趣的缺点,使新闻以生动形象的面貌展示给受众。比如,新闻记者可以利用H5交互式动画制作技术对专题新闻、热点事件进行报道,通过音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帮助受众梳理新闻内容,不断提升受众用户体验。
为了扩大电视新闻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电视台应注重对网络移动端平台的建设和打造。网络移动端渠道的开发能为受众通过网络获取新闻内容提供便利,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检索、查看、收藏、转发新闻,从而有效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比如,针对一些财经类、社会民生类的新闻信息,记者可以在网络移动端中开设专题,引导受众积极利用移动端进行信息获取,满足受众需求。
媒介环境的不断改变,对新闻记者自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业态变化,电视新闻记者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了解各行各业知识、新的信息技术和采编技巧。记者可以借助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丰富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同时,电视台可以完善培训制度,定期对新闻记者进行培训,将其打造成新媒体时代所需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业务受到了一定冲击。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电视新闻应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新闻传播策略。记者作为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应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受众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整合传播渠道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从而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网络移动端、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