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鹏
1.成为专家型记者,是新媒体形势下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在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成为记者的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模式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完全体现记者的作用和价值。记者不仅要对常规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还要就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事件进行深入报道,这都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并解析,努力成长为专家型记者是大势所趋。
2.专家型记者的出现使新闻报道更加准确。记者在具备基本职业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与报道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做出深刻、翔实的报道。要做到报道客观又不失人文关怀,记者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尤其重要。
3.专家型记者的增多有利于媒体公信力的提升。记者的专业知识储备很重要,面对复杂的情况,能够以较强的鉴别能力在报道中传递准确的信息,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中,融媒体成为新闻行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新媒体的高效和传统媒体的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融合。进一步实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势向专家型记者转型,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其实,传统媒体一直以来都在不遗余力地打造某一领域的专家型记者。尽管从外界和一部分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新闻媒体记者应该努力成为“杂家”。但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是纸媒还是电视媒体,通常一个人都是负责一两个采访领域。当然,对于能力出众的记者而言,自然可以多领域、多行业涉猎。但毕竟多数一线采访记者从精力、体力到知识掌握程度都是有限的。久而久之,不少一线采访记者会把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努力方向,自然而然地向熟悉的领域倾斜。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一记者在某一领域采访多年,从政策法规到创新研究都说得头头是道,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专家”。例如时政新闻记者因为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时局形势,才能从专业角度写出有深度的时政报道。
正所谓,胸中有丘壑,笔下有乾坤。这样的专家型记者所采写的同源新闻报道,无论新闻架构还是所选取的新闻点,往往会比初涉该领域的编采人员,高出不止一个等级。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融媒体时代媒体产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传统媒体要创新和改革,需要打破固有的一些思维定式,更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记者需要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遵从新媒体传播的规律,熟悉新媒体传播的手段,与时俱进,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按照新闻载体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写作形式,从需求出发,这就要求专家型记者向全能型新闻记者转型,以适应新时期新闻传媒产业不同平台的风格,进而确定自己的报道风格,掌握更加多样的新闻写作技能,助力媒体融合不断发展。
融媒体改革,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破藩篱,打造更多的全能型部门。随着时代的进步,媒体的发展模式也出现变革。墨守成规显然不符合时代趋势,也是没有出路的。专家型记者需要全能型部门的支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媒体转型。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融媒体采访将更多地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网络设备,前方摄录直播、融媒实时更新、后期及时合成,多方面、多领域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讲,淡化了一线记者的“专家性”价值。这样一来,记者的个性化符号就势必被弱化。因此,执着于在某一领域“高精尖”,倒不如打破部门成员之间所谓的“藩篱”,组建“中央厨房”,加强部门成员的协同性。这样的一支全能型队伍,每个人派出去,都不会是“业务小白”,对所采写的行业都会有一定了解,加上融媒体先进技术设备的支持,其整体作战的传播效果会好于单一专家型记者。
站在改革创新的新起点上,专家型记者和全能型部门之间的支持配合,对传统媒体的转型来说,显然大有裨益。但无论是短视频拍摄,还是现场云直播一类的尝试,都要坚持“内容为王”这条基本原则。内容采写是否专业、全面,是否能够把握采访的核心要点,跟记者本人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打造专家型记者,体现了媒体人做精做细新闻业务的初心,更是对“干一行、爱一行”的有力诠释。建设全能型部门,作为融媒体改革的一种尝试,对促进媒体团队的协同进步有积极作用。
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特别是从传统媒体的工作模式向融媒体过渡的阶段,需要兼顾专家型记者和全能型部门的发展建设。真正能在媒体圈走得长远的,一定是业务精湛、头脑灵活的融媒体人才。
专家型记者、全能型部门,看似两个矛盾体,其实是有着共同之处。对于新时代的媒体而言,不应该割裂二者的联系,应促进二者有机融合,进而形成媒体改革转型的合力。
我们的融媒体时代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打造专家型记者、全能型部门,仅仅是基本要求。真正要想在融媒体时代占据舆论“制高点”,应该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去思考和探索怎样做出爆款作品,怎样做大做强自身的平台,怎样在新媒体平台营销变现、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怎样尽快摆脱有产品没平台、有用户没效益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