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奇,蔡 干,温华军,郭传斌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湖北 石首 434407)
在“长江大保护区”的政策背景支撑下,长江两岸的生态保护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涉江区域发展的重点课题。本文以石首谋划生态廊道建设为例,论证生态廊道建设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也对此案例的优、劣势进行分析。
“荆江水,连天下,九曲回肠到石首”,一首歌谣形象地描绘了石首的独特风貌。石首因长江干流贯穿全境,具有“跨江而治”特征,近百公里双岸线的变化成为长江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地理位置独特让石首成为长江大保护的“特殊案例”。
在人口密集区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沿长江两岸民众践行“长江大保护”的坚实行动。石首市独处“九曲回肠”的下荆江河段,生态资源丰富,作为一个极具独特地域特征的县级市,站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做好“九曲回肠”长江两岸文章,以建设沿江生态廊道为突破口,从沿江工业化向沿江生态化方面发展,构建结构完整、景观别致、构架稳定、功能齐全的廊道生态体系,再现沿江两岸湿地纵横、苇荡密布,猿声不断、鹿鸣声声,野生麋鹿千百成群的壮观场景;重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泛舟江陵江段,两岸麋鹿奔豚”的“云梦古泽”生态风貌;为其系上“绿丝带”,恢复长江绿水滢滢、江豚戏水、鱼跃虾舞的生态原貌,对沿江两岸生态修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
长江冲出三峡后,进入平旷的原野,流势奔放浩大,江水奔腾咆哮,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九曲回肠”奇观和众多的长江故道。由于这里的江段主要流经古荆楚地域,所以人们习惯上把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的江段称为“荆江”。其中枝城至藕池口称为“上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称为“下荆江”。石首江段位于下荆江段,其曲度又为荆江之冠。由于江流迂回曲折,河势险要,于是长江在石首留下了独特、原真、完整、秀美的湿地生态景观。石首市地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长江穿境达90 km,蜿蜒曲折,素有“跨江而治”的特点;石首境内因长江曲折变化较大,形成的口岸、故道、河湾众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对石首地貌变迁的生动写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倚靠丰富的长江故道资源,相继建成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且麋鹿野化程度全世界最高,野生麋鹿已在石首境内90 km两岸,形成了多个野生种群。这里有中国最大的野生江豚种群,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豚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
石首江段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长江故道群湿地,形成了淤积洲滩和牛轭湖相交融的典型泛洪平原湿地景观,已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其中石首长江老河故道,建有湖北石首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国家级原种场。在石首市江北境内,自西向东依次为老河故道、天鹅洲故道、郑家台故道、天星洲故道、杨波坦故道和黑瓦屋故道、神皇洲故道,长80多km,流域面积500多km2。这里夏秋水涨,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为平田。河流众横,湖泊众多,乃水乡泽国。长江水系冲积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据调查,石首境内鱼类共计77种,分属18科,故道成为“四大家鱼”的天然种质资源库。有植物64科238种,包括3个木本湿地植被群落和6个草本湿地群落。浮游植物155种,水生浮游生物111种。有高等陆生脊椎动物231种,观察到的鸟类14目30科201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17种。兽类6目8科13种。爬行类2目6科12种。生物多样性非常突出,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绿色宝库”“天然动物园”“自然博物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石首傍依长江,岸线长达90 km,建设生态廊道,恢复石首生态系统布局,很明显能够沟通连接分散的生态单元的生态系统空间,为做好沿江两岸的生态旅游文章奠定基础。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为长江治理开出了治本良方,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牢牢抓住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这一重点任务,加快建成沿江绿色生态廊道,与“长江大保护”要求高度契合,形成了目标的一致性。
国务院明确要求,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益尝试和举措,是加强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强化生态保护统一监管,落实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石首谋划发展沿江两岸生态廊道建设,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立生物廊道的目的是使生物斑块栖息地能相互联系,提供物种安全迁移机会。对石首境内保护区及其相邻地区进行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管辖范围内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管理的生物多样性走廊,解决受到经济发展威胁的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安全问题,实现环境绩效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计划,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完整性。
生境破碎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受损。构建生态廊道可以连通彼此隔离的生态元素,达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传递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此方面的研究颇多,研究介绍了生态廊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及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分析生态廊道的生态学功能。提供生态廊道构建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生物、长度和质量对生态廊道有效性的影响,为做好长江两岸生态文章奠定理论基础。
目前,石首境内国控长江干流、省控长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长江岸线复绿工程,恢复岸线达9000 m,复绿面积约3200亩。为了更进一步改善岸线管控问题,一是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沿江非法采砂、非法排污、非法拦网、非法堆放垃圾、非法建设等破坏长江生态的违法行为;二是健全“河湖长制”长效机制,推行长江岸线“防洪、生态保护”双责任制度,明确监管地域,锁定责任人,确保每一处水面、每一米岸线都有人监管;三是2017年开始组织申报《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长江干流江段功能区划分报告》,2020年底获批,为积极争取整治项目,全面发挥石首生态优势,加快推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规划落地,发展沿江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的生态廊道,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石首境内沿江两岸90 km内,目前呈现的自行开发,无序开发的鱼池、林地、农田和苇地,生态脆弱,但优势依然存在。沿江两岸大部分土地面积属集体所有,农田耕地面积较少,适应集中管控使用。根据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要求,这些碎片化湿地点线链接将成为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由于沿江岸线管控措施得力,实现点线链接存在的可行性非常明显。
近几年,地处石首境内北岸的石首麋鹿保护区与大专院校合作,积极开展野外麋鹿迁徙生物通道研究。通过选取部分个体佩戴无线项圈,利用无线跟踪接收器对石首沿江两岸的杨波坦、三合垸、洞庭湖野外麋鹿活动轨迹进行实时跟踪和定期监测,再结合迁徙路线图对迁徙路线上水利、交通等设施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这些水利、交通设施对麋鹿迁徙的影响,调查野外麋鹿活动区域和迁徙路线,绘制迁徙路线图。综合调查情况显示,麋鹿的迁徙路线基本是沿江岸线,野外麋鹿沿江穿行区域较好地完成了种质交流;随着保护区核心区麋鹿数量不断增长,保护区承载量有限,逐步开展麋鹿的野放工作,将石首境内长江两岸麋鹿活动较频繁的区域纳入生态廊道建设的范围,恢复湿地生境,可以为麋鹿创造更多的栖息空间。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长江与两岸生态问题逐渐凸显,生态廊道建设产生的保护作用、净化环境功能、经济带动效果受到了重视,但认识上的问题和偏差依然存在。生态廊道构建不应仅局限于景观设计、文化休憩等方面,没有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没有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要求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提升以及生态安全格局维护为主的大格局层面上谋划生态廊道构建。
沿江生态廊道建设从宣传、设计及规划的层面上没有从区域生态学出发思考长江两岸区域层面的生态形式和廊道建设实质问题,将区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削弱,降低了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目标要求。
目前生态廊道建设规划设计系统性不强,初始状态的设计理念零乱,生态单元孤立。生态廊道缺乏完整的断面构型,独立现实理念推出的空间类型和生境类型呈现,沟通和连接生态网络格局空作用不明显。
受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度影响,沿江区域里留下的生态斑块、廊道形状等分布极不规则,生态廊道与相邻的农业耕地、湿地生态、林业基础关联性不强,有机的生态网络体系没有形成,生态廊道建设搭建的生态空间格局难以形成整体。
沿江洲滩的开发利用和无序的人为活动导致原生态的多样性遭到破坏,湿地的调蓄涵养等功能减弱,沿江洲滩生态空间持续萎缩。目前实施的生态用地保护、沿江植被带“复绿”工程建设等已有成果不能为沿江生态廊道构建提供支持和保障,没有将廊道建设与生态保护融合起来。
当前,石首依托沿江资源优势建设沿江生态廊道,谋划发展生态旅游,是解决沿江工业化污染、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践行长江大保护的积极举措。
实现“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石首发展目标,必须站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思考生态保护存在的其问题,谋划解决问题的举措;必须统筹考虑,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必须用实际行动,出台相关激励和扶持政策,从规划和基础建设方面做好准备,加快建立生态廊道体系建设,鼓励更多行业,特别是旅游行业有序参与。
沿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是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生态发展工程,贯穿于区域生境系统建设全过程。应强化恢复生态、强化链接等生态保护理念,建设生态网络共同体,完善水中航道、岸上绿道、景观通道等生态廊道类型建设,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建设要求。
生态廊道是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标志性、综合性民生工程,要注重把廊道建设成为提升区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与水利、交通、旅游、林业、文化、体育、特色农业等项目配套的项目,体现廊道经济价值,促成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
结合石首沿江岸线的实际情况,目前需要通过划定“沿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架,确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减轻生态压力,采取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方法,采取综合措施,构建起“自然、多彩、连通”的健康稳定生态系统。强化生态建设等措施,维护生态安全。
坚持“生态优先”“先规划后建设、先生态后产业”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廊道空间的优化结构。同时要加强规划与建设管理,通过规划,确保廊道布局的整体性、功能的协调性;通过不同区段的不同定位和项目指引,突出不同区段的特色。
努力恢复长江两岸的芦苇洲滩湿地,降低开发利用力度,实施退田还湖还湿、湿地保护等工程,坚决遏制毁苇改林、毁苇改田、岸线开挖鱼池等毁坏长江岸线的行为;建立以长江为轴心,沿长江两岸芦苇洲滩湿地形成的自然生态廊道,并将其划为生态保护区红线。这一举措既是保护麋鹿栖息地,又是保护长江自然生态系统、践行长江大保护的方针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