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1-11-28 23:40张利萍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心理健康心理

张利萍

(青岛农业大学 学生处,山东 青岛 266109)

1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人的意识领域包括了思想和心理,前者是后者的高级形式,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基础。一般来说,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树立远大理想、成才报国的条件和基础,而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意志行为的积极转化。两者互相借鉴和补充,可以促进学生内在心理状态和上层意识形态的同步提升,从而巩固育人效果,取得育人实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领域。这两者具有高度统一性,这是从教育的目标和对象方面而言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且共同关注于人的精神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特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为前提,对成员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影响,以形成与一定阶级、社会所需的相符的思想品德[1]。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加良好,以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为基础,运用心理学方法而进行的培养工作。可以看出,在教育目标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度一致的,都是围绕“培养人”开展工作。在工作方法与内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尽相同。工作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关怀人性和个体性,在帮助学生自我发展、人格完善、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具备详实的指导和操作方案。社会性和政治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重视的,它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人生观。在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传授为主,体验式方法为辅;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个人体验,因此会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方法,如心理剧、团体活动、艺术表达等。

2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2.1 促进大学生对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心理现象的理解和认知,引导其树立积极、平和的心态

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理解和认知是树立良好心态的前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关注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认识,如自我发展、人际交往、情绪与压力调适、心理危机干预等等。然而,个体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正是在与特定环境、事件、关系的互动中,个体心理才得以形成。因此,离开社会谈心理,很可能造成认知的狭隘和理解的偏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应立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将有关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论进行整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合理的解释,促进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如,在课堂中融合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历史,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勤俭节约的含义,增强心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讲授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斗争形势,有助于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提高内在动机,坚定发展意志。

2.2 促进学生无意识和意识的修通,提高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和谐一致,完成从消极心理到积极心理的转化和从心理到精神的升华

心理活动包含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层面。无意识在通常情况下不会进入意识层面,不能被个体所认知的内容,如原始的冲动和本能、被意识刻意压抑的内容,以及遗忘。意识则是能被人们所感知并存储记忆或表达的内容,如工作计划、目标、记忆的事件等。在实际工作中,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关注的内容,相对来讲,无意识却由于不能被主体充分认知而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这恰恰是造成大多数人内外无法一致甚至感受到极大痛苦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是促进个体无意识和意识的修通,从而达成自我理解,使冲突得到缓解,人格得到成长,内外和谐一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应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并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使之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价值的人和积极的人,从而使自尊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升华,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精神高尚的人。举例:一个经常旷课违纪的学生,其内在心理机制可能是由“低自尊—希望获取关注—得不到关注—实施自我攻击行为”组成的恶性循环,此时若帮助学生理解内在的心理机制,指导其加强时间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够完成在校学习要求,即基本达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则需要更进一步提高教育目标,如通过创设恰当的支持环境,安排其参与集体任务,适时给予奖励和强化,增强其成就感,最终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提供恰当机会—创设价值实现途径—给予适当强化”良性循环成长为品学兼优、勇于担责的大学生。

2.3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引导,促进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外部表达。一方面,为确保实现个人价值,社会应不断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使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得以实现,个人必须围绕社会目标作出努力。目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多聚焦个体心理发展,受西方心理学思想影响,在教学内容上极易陷入“重个人轻社会”或“价值不涉”的误区。实际上,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多元文化的传播,青少年群体深受西方个人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在心理和行为上追求个人权益满足而忽视社会责任的事件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社会心理离不开特定文化背景,过分强调“价值不涉”,则不利于正处于“拔节孕穗”成长关键期的学生形成明晰的价值体系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研究表明,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方面,家族主义和集体主义十分重要,集体主义取向能够正向预测积极情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减少抑郁;家族主义则提高个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2]。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下,引导学生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追寻个人价值的终极意义,理性思考个人幸福和社会贡献的关系,尤其是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个人挫折、不公平现象、极端恶性事件,及时化解由此导致的负面认知和情绪,防止不健康心态持续蔓延和扩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要承担的重要任务。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3.1 深化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一切工作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和落实

人的内在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和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当前,我国大学生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根源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心理冲突及社会矛盾[3],并在日常行为中有所体现。例如,近几年来在心理咨询案例学生群体性心态中,出现了若干以“无望”“无力”“怒怼”为特点的现象。无望是指对人生不抱希望,缺乏确定的人生目标;无力是指面对现实状况无能为力,只能用拖延或宅来逃避压力;“怒怼”是指以一种“性恶论”的基调表达对某一事件或人的不满、愤怒,或以嘻哈反讽的方式揣测人心。网络文化中的“空心病”“丧文化”“死宅肥”“拖延症”“佛系青年”“网抑云”“废柴”“985的小镇做题家”等都是这种现象的集中表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不仅要发现学生的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从心理内在机制认识和解读这些现象,以提高自我认知度,在各种纷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纯洁的心灵;还要匡正错误的发展倾向,以高尚的价值观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应对模式。

3.2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从“中国耻”到“中国梦”的重大变化。心理健康思政教育课程要从这一历史现实出发,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特征和价值追求,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比如,我们要将有关人和社会的发展理论作为重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贯彻到底,它们是心理健康课程思政要遵循的重要理论原则;要注意带有西方价值观和宗教色彩的心理健康内容的传入,及时将其从教材中剔除;要弱化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性驱力”学说和个体主义倾向,增补以社会价值实现为主要观点的理论学说;要增加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如负责、感恩、道德、意志等。

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课程还要立足于我国的文化特点,做好现代心理学体系和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尽管我国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心理学思想,且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泛运用。已有证据表明,正念禅修、慈悲冥想、太极拳等方法都能够有效治疗焦虑、抑郁等现代心理健康疾病[4];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甚至只有道德健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5]。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增加教学的文化底蕴,是涵养人格,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3.3 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主体,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融合,弥补知识短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讲好每一堂心理健康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知识背景大多是心理学,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很多主题难以延伸到社会、政治的高度,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科融合,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研讨会,在知识和结构上互相补充借鉴,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开展心理和思想情况调研,掌握学生发展特点,对普遍出现的思想和心理困惑进行分析、研判,以找准课程思政的目标点;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培训会,使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熟悉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并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集思广益提高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和思想深度;对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提出要求,要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信不疑,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师德师风影响激励学生。

3.4 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水平

从活动平台来讲,校内心理健康社团和组织是主要力量,他们不仅为本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且还积极走出校园,为社会群体开展心理调适讲座等活动;从时间节点上来讲,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新生适应月、精神卫生日专题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的重要契机;从载体而言,心理剧、心理沙龙、沙盘游戏等丰富多样;从内容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涵盖自信建立、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家庭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学生发展基本主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要利用好这些载体和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适度契入,有效提升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教育效果。

4 构建面向学生和教师的“知识-能力-思想”三维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效果评价一般以学生评教和教师考核为主要方式,其考核的要点在于“教师教得如何”和“学生学得如何”。课程思政建设则要求转变评价视角,从更全面的角度考察“教师教了什么,教得怎么样”和“学生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应该聚焦以下三个维度:①知识维度,即教师讲授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教育方向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必要和有效的。学生是否理解了心理健康知识。②能力维度,即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如何?学生通过上课是否提升了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③思想维度,即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否合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以心理学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如何。基于此种效果评价,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评价,即上述内容不仅体现在学生对老师的评教中,也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核定中,如此才能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并达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调育人的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心理健康心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