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模块化学分制改革
——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2021-11-28 23:24祁春华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学分制模块化

祁春华,蔡 洁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频发利好政策,改革力度空前,职业教育已进入新纪元。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1]。“双高计划”的提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重大决策建设工程,亦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可见,无论从国家教育改革层面,还是从学校未来发展层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深化学分制改革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制定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学分制框架结构,才能输送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探索学分制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的举措。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行学分制改革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与本科院校相比,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实施方案。本文将结合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下文简称“学校”)实际,创新学分制改革策略,展开模块化学分制的制度与运行机制设计。

二、高职院校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般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是指实行完全学分制。[2]完全学分制是以健全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学分互认制等为基础,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把必须取得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不仅体现了学生自主权,更对教师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增强教师危机意识,促使他们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起到一定激励作用。同时,这也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推行完全学分制,必将会受到课程资源有限、场地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导师配备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经验和做法,需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学分制改革之路。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即发展目标由“量”向“质”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改革驱动、创新驱动转变。在这重要机遇期,深化学分制改革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可破除高职教育发展内在障碍限制,激发其发展生机活力。

高职院校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这是解决扩招后人才培养质量两难困境的金钥匙。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3]。面临百万扩招后存在学业水平、文化基础、从业经历等差异性的特殊生源群体,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应进行多元化的适应性改革。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已难以适应新的生源群体,需加快构建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等教学和学习管理制度,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全面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这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标准,学校需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基于产业链—岗位群—专业—核心岗—拓展岗—职业提升的专业群建设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流和高层互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实现,需要学校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各项管理制度升级优化,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实现改革齐头并进、同频共振,在全校形成人才培养一体化良性生态链。那么,职业院校如何进行学分制设计?此问题需回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它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产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学分制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分析所处区域行业经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学校专业群发展特色,设计既满足行业需求又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学习基础、技能特长、职业发展规划、学习条件等自主选择。本文将结合学校实际和所处地理位置,探索模块化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

三、高职院校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的特征解析

(一)模块化学分制首要特征是“1+N”

所谓模块化学分制,是指建设基于1套职业通用素质能力与N套专业群核心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解决方案。1套职业通用素质能力课程组模块,是由思政课、心理课、公共基础课及职业素养课等构成,着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通识素质和能力,强化做人、做事的基础,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到与专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层次。N套专业群核心岗位能力课程组模块,是由专业群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课构成,融入1+X试点证书认证标准,着重培养学生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例如,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中,针对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分析,分别设计对接软件测试工程师、前端UI设计、软件开发等多个岗位的课程组模块。

(二)模块化学分制重要特征是“群组化”选择

从入学到毕业,学生在N套核心岗位技能课程组模块中有两次选择机会,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一次群组化选择”指新生刚入校按照专业群编班拉通学习学校所有公共基础平台课和素质教育课,到第一学期末,可根据动态岗位群需求、个人成绩及意愿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核心岗位技能课程组模块中的群平台课和专业课程包进行专业学习;“第二次群组化选择”指学生到第四学期末,根据企业链、双向选择可进入核心岗位技能课程组模块中的专业拓展课程包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核心岗位技能课程内容,会随着本产业链上的岗位职业标准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打破传统的相对固定、封闭、静态的课程体系,设计灵活开放的模块化学分制课程体系。1套职业核心素养课程组模块,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几门课程以外,可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开发更多的与目标岗位群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课程包,供学生在学分制框架体系内自由选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模块化学分制包容个体差异

模块化学分制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包容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思维策略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向与发展,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模块化学分制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以工作过程为载体,深入分析学生未来就业的目标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重构课程组内容,精心选聘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既尊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又满足行业企业用人的期望,这是从根本上取得学分制改革的双赢局面。因此,学校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分类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契合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由此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易于实施产教融合,彰显了职业教育的价值。

四、高职院校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模块化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全方位协同推进。

(一)学校层面

1.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引导治理理念转变

模块化学分制改革是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领域的系统性、全局性、集成性的制度创新与重组,关系到学校如何治理办校,跟各部门密切相关。因此,在推进模块化学分制改革之前,需提前规划好各领域、各要素的制度变革,如财务制度,学生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制度等。所以,学校要及时引导教师和学生更新思想观念,理解模块化学分制改革的核心要义,明确各部门制度改革的要求。学校可通过校长办公会、中层干部会、二级院部工作例会、团学干部例会、班会等一系列专题会议,逐层分解,传达改革的核心内容,明确职责分工,将师生思想统一到模块化学分制改革上。除此之外,可根据不同部门改革要求,分类组织培训,将培训工作做好做深。为督促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可将学分制改革列入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通过年终测评考核,提升教职员工对学分制改革的认知力度。

2.建立学业导师制,构建育人新模式

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其中,学业导师制的建立不仅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学校模块化学分制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是进行两次选课,每次选课都赋予了学生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权。但他们毕竟是受教育群体,对专业特点、课程情况以及市场行情都不太了解。这就需要学校配足配齐导师,引导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避免出现盲目和从众现象。

其实,导师制内涵早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便作出了明确解释,即是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4]但目前,职业教育仅形成较为成熟的辅导员制,主要是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及行为规范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帮助。关于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及顶岗实习方面的指导,全部由任课教师承担,而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基本只是课堂教学,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导师制,这不利于模块化学分制改革的实施。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学业导师制,完善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业辅导、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制定。这将成为人才培养一体化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此举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解决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每名学业导师需至少辅导10名学生。自新生入学后,学业导师需协同辅导员为每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开展有关选课方面的专题讲座或者个别谈心谈话,向他们介绍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学分要求、毕业条件及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等;强调大学生学习生活规范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科学合理指导学生三年学业规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客观认识自我,提高每次专业分流的选择能力。为了把好学业导师的“入口关”和“考核关”,学校需建立基于绩效积分的导师选聘与分配制度。对于长期聘用的优秀学业导师,在个人晋升、职称评定方面应予以倾斜,以激发导师育人潜能和自我提升动力。

3.健全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

首先,构建完善的学业预警管理制度。制定学业预警的政策,初心是为了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状况,使命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学业,从而顺利毕业。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预警机制、预警指标及预警处理方式,制定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政策。同时,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四级疏导,即辅导员—二级学院领导—教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教务/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做到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学业预警依托教学管理平台采集相关数据,及时获悉学生学业预警情况,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查询分析,做到提前干预。

其次,建立学业辅导员制度,构建“多维合力”(即辅导员、学业导师、学业辅导员及家长)的帮扶体系。学业辅导员可从高年级优秀学生中选聘,分为“晚自习学业辅导员”和“学业责任学业辅导员”,前者与大一学生一起上晚自习,后者对接2-4名短缺学分学生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对于受到学业预警的学生,辅导员需主动介入与干预,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全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督促学生填写《不及格课程自我学习分析报告》。学业导师需从专业课程角度入手,了解课程难易程度,重点辅导较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帮助学生摆脱学业困境。除此之外,辅导员还需联系学生家长,给考试不及格学生家长邮寄成绩单,引起家长重视。应用“多维合力”的帮扶体系,对其进行帮扶,形成一人一策的助学方案。

最后,还需进一步健全更加系统的学业帮扶机制,如:建立学业预警帮扶档案,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学业落后原因分析、拟采取帮扶措施、前后学期学业对比及帮扶效果、下一步措施等,做到一人一档。

(二)教师层面

1.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在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前,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安排和接受的状态,缺乏选择教师、课程的权利,因此教师、课程之间没有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从而导致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授课内容过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为进一步推进模块化学分制改革,学校必须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建设更多的优质选修课程。而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主导者,需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按照“怎么做——怎么做得好——为什么这么做”的逻辑重新建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改变以往的“统一学习内容”“单一评价体系”等教学设计,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以凸显职业教育在学生技能培养上的效用,树立品牌、彰显特色。

面对新职业、新岗位、新需求不断涌现的新形势,高职院校教师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认知规律为准则、以技能迁移为目标、以行动能力为导向、以学习者自组织学习为中心的行动逻辑课程[5],从真正意义上打造“金课”。教师首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去除过时的知识点,协同企业专家一同制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企业用工技能、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其中,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框架,从而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编排课程结构,提高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契合度。最后,教师要以行动能力为导向开展教学,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明确现在所学知识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意义和价值。此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体会到获得每个阶段性成果带来的成功快乐。

2.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即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传授,还要进行价值引领。这解释了教师的职责,也蕴含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价值理念蕴含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工作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育人职责人人肩负、育德使命门门落实”的意识,将上级有关课程思政内容要求及时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中,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各二级学院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课程特征,寻求与思政知识体系的接触点,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推动马克思主义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干出自己的特色,使育人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学校也要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将课程思政内涵全面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6],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学生层面

目前,学校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能力,过分依赖教师。而在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后,这部分学生若不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思想上不重视,仍不能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将会导致学习任务无法按时完成,甚至会出现被学校退学等情况。因此,学生必须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参加新生入学教育、高年级学生经验交流等方式,充分认识模块化学分制的性质、特点及学习要求,掌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成要素及修读要求,了解与其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树立自主意识、规则意识。除此之外,还需积极与导师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认真听取导师在学业辅导、科技创新、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以便客观地分析自我,合理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明确不同学习阶段的重要目标和实现方法。

五、结束语

推行模块化学分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除了涉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因素,还涉及课程、教室、信息化系统等资源因素,需要全校上下戮力同心、齐头并进,将学分制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学分制模块化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