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翊飞,暴洪涛,李永利
(1.武警陕西省总队政治工作部,陕西 西安710054;2.武警工程大学装备管理与保障学院,陕西 西安710086)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推动着新一轮军事变革,军事斗争正逐步从信息化、网络化转入无人化、智能化的高级阶段。改革强军装备先行,为有效履行武警部队“两个维护”使命任务,应积极筹划推进装备智能化建设,让“智能因子”成为提升装备作战效能的新增长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深刻认识人工智能给军事领域带来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加快装备智能化革新。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勒夫在《未来的战争》中指出,人们的生产方式就是军队的作战方式。农业时代,人们从事手工业生产,战争所使用的武器是冷兵器;工业时代,生产方式主要是机械作业,战争所使用的武器是机械化武器。可以预测,在智能化时代,当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体系成为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智能化装备将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形态将加速向无人化、智能化聚焦。2018-08,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在一场纪念活动中突然遭无人机袭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动用无人机刺杀一国元首”的新闻迅速抢占了国外各大媒体头条,使用智能装备作战的时代已经到来。
习主席向武警部队授旗并致训词时强调,“加大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效益,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发展智能装备是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成、保持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当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与西方国家基本保持同步,要克服武警部队不需要高精尖武器装备、智能化并不重要的思想误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指导,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武警装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缩小武警部队与发达国家内卫部队武器装备的差距。
当前,无人机、电子哨兵、人脸识别等一批智能装备在基层部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智能装备在遂行任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武警装备智能化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现有智能装备种类还不够多、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各类任务需求。尤其是武警部队改革重塑后,任务不断拓展。例如,反恐作战由国内向境外反恐、海上反恐拓展。面对更加复杂的作战环境、更加强悍的作战对手,任务官兵对现代化、智能化武器装备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亟需设计研发一批具有自主学习、不断进化能力的反恐无人飞行器、反恐突击无人车、无人舰艇等装备,使人退居“后台”,在减轻单兵负荷、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将极大提升反恐作战效能。
装备智能化发展具有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系统复杂、参与单位和人员众多等特点,在这过程中,装备部门应加强与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军工企业的交流合作,围绕智能化技术、智能装备研发、战斗力生成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推进武警装备“智”造。
当前军用人工智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数据和计算能力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军事变革和转型建设的战略资源,是发展智能化装备的基础。
3.1.1 广泛收集作战数据
数据是取得胜利的基础,同样也是支撑智能装备完成军事活动的基石。2015年,俄军攻击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某要地所使用的战斗机器人,在智能指挥系统的控制下,每个智能化作战实体可以快速规划任务路线及行动时机,实现自主“侦、控、打”。战斗中采用的智能化装备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强大威力,离不开战斗前多次模拟演练预先采集的作战数据信息,为实战中“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等环节提供了保障。实践中,可发挥武警部队点多、线长、面广优势,发动各级情报侦察部门和一线任务官兵,广泛收集敌社情动态、气象水文等海量信息,上传云端进行综合处理,为智能装备发展提供海量数据支撑。
3.1.2 充分搭建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和军事大数据的关系,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对军用大数据的分析需要数以百计的计算机来完成,这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云存储等技术,从而产生有价值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可通过搭建配置在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作战资源云,为不同层级的作战和指挥提供所需的计算能力和算法模型支持,实现多元情报智能判读与信息融合,评估任务环境、优化行动方案、定下作战决心等。例如,在城市反恐战中,运用智能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检测可疑信息,在暴恐分子筹划、串联阶段实现精准“落地查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装备研发过程是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创造新的质量水平的产品的重要途径,智能化理念应根植装备论证、设计、试制、定型、生产等全过程。
3.2.1 搞好顶层设计
美国Strato Energytics公司在2017-11发布的微型无人机武器Stinger,体积不到手掌大小,自带小型炸弹,通过搭载的摄像头,可识别目标人脸,实施自主精确打击。当前,武警部队列装的“智能”装备,主要面向市场采购,军民通用的特点较为突出,如SC1000无人机,多用于现场勘察,还不具备驱散、火力打击等功能。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社情、恐情、敌情,武警部队面临的执勤安保、反恐突击、防卫作战压力更大,更加需要发展有武警特色的智能化装备做支撑。在面向市场采购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军用装备研发标准,围绕执勤安保、反恐突击、空中支援等重点领域的实际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发布武警智能装备制造规划、指导意见等,明确发展目标、研制总要求和配套设施保障,推动军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顶层规划的引领下形成合力,共同研发基层官兵急需的智能化装备。
3.2.2 大力发展军民融合
美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跑者,已经建立了包括无人机、无人舰艇和无人战车等无人自主作战装备在内的无人作战体系。美国防部早在2018-06就牵头成立了联合人工智能中心(JAⅠC),主要职责是通过军民融合,广泛整合与利用工商业和学术界的科技优势,加速成果转化、快速推动人工智能军事应用。
可以使用万用表电阻齿轮Rx10kW块,并检查泄漏程度和击穿由同一极性和多批次方法。用被测电容的两根引线触摸万用表的第二支笔,看针是否稍微摆动。对于容量最大的电容器,针振荡明显,而对于容量小的电容器,针振荡不明显。然后,再次触摸电容器的引线,用笔触摸三次、四次(笔未对齐),每次针都略微摆动。如果针从第二次摆动,表明电容器有漏电现象。如果引脚不移动几个连续触摸,电容器是好的。如果针头放置在第一次碰撞的末端,则意味着电容器已经被穿透。此外,对于容量为1MF~20MF的电容器,可以测量一些数字万用表。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总体呈现出“民用先于军用,私营优于国有”的态势。必须扎根于国家科技创新的土壤,乘势而上,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地方高校、军工集团合作,组建以行业专家、算法专家、数据专家、一线部队代表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制定一套武警智能装备开发与交付的管理框架及标准,利用智能化手段不断调整、充实、完善现有装备功能,实现装备“智”造升级。
3.2.3 加强装备质量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装备研制生产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基于智能设计、智能试验、智能检测的装备研制智能化闭环系统也将逐渐形成,装备研制生产活动与智能化技术的紧密结合使装备质量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可能。可通过开发集成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处理以及共享能力的装备质量监管系统,实现装备预先研究、型号研制、装备发运、装备维修等全寿命质量监管。例如,在研制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对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实时检测,对成品质量进行无人化测试,对装备特性作出分析,实现对产品质量的预警和预告,保证装备研制质量满足研制总要求和合同任务书规定,可有效控制研制风险。
智能新装备列装部队后,能否尽快形成战斗力,既是对官兵综合素质的考验,也是对装备研发成功与否的实战检验。
3.3.1 大抓人才培养
装备发展,人才先行。智能化装备形成战斗力,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可选取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知识、愿意长期服役的官兵到智能装备科研院所或制造厂家“跟研跟产跟训”,在新型智能装备研制阶段,派官兵与厂家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改进完善生产工艺,为专家们出谋划策,共同完成新装备的组装及性能测试,实现科研、生产、训练同步进行,确保装备入列前已选好“种子”、入列后能育好“苗子”,准确掌握智能化装备操控方法,缩短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时间,提高驾驭智能化装备作战的核心能力。
3.3.2 开展人机训练
3.3.3智能化保障
伴随着未来智能装备的发展,保障模式也将向智能化、无人化保障转变。无人化保障全过程由计算机、无人化保障装备等自动执行,具有快捷化、精确化、费用低等特点。例如:可通过状态检测、物体识别等智能化手段,完成人员、物资和信息之间的相互感应和智能化无缝衔接,实现装备故障自动报警、智能诊断、远程维修等;可通过云计算实时、有效地解决交通运输过程中运输载体的调度和行进路线选择等诸多问题,提高装备物资调配和补给速度,从而实现“一站式”精确化运输。
装备智能化发展方兴未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积极顺应装备智能化浪潮,应准确把握智能化的内涵,切忌过度泛化,警惕“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发生。同时,要构筑完善好装备智能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为其高速、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