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华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11400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融为一体,使大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以及主动创新的能力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创新方法,加强创新创业的引导和教育。影响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固有的传统观念很难短时间改变,学生经过层层选拔进入高校,但是先前的学习大部分是为了应试,能够训练创新创业能力的少之又少;高校资源紧缺,没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种种因素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创新创业意识,不能够创造条件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些因素均阻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的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创新实践课程中实践环节相互独立,不具有连贯性,更缺乏整体效果。学生受知识面的限制,难以对专业所处的行业情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如果能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专业行业需求将各个环节合理安排,进行逐层递进式的培养,并对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与反馈,实现学生创新实践技能的综合提升,这对于高校双创教育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国家质量标准规定,本专业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本文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研究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可采用的途径与方法。
创新创业能力以知识为基础,以自身素质为核心,包括为知识技术、管理与协调、创新创业。
知识与专业技术是实现创新创业的基础,是大学生步入职场所必需拥有的技能。大学生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教育体系的培养,应当具备理论知识、拥有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知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一切的根本。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支柱。通过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知识就具备了实用性,变为技能。技能是创新创业的骨髓,通过实践的锻炼,将专业技术转为能力应用于创新创业过程中,让知识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既涉及管理领域的知识与技术还涉及信息工程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因此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尤其需要注重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和承接关系。需要用技术主线将专业知识连接在一起,如以基本的Java语言编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中的数据结构、数据库、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均以Java语言为工具,分阶段、分层次不断加深、巩固,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全面的掌握一门基本技术,又可以将这门技术广泛应用,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对于与人、财、物的管理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能力之一。对于各种资源的合理安排能够体现出创业者的理性思维和运筹帷幄的能力。大学生需要进行基本管理理论、公司运营模式的学习,掌握生产运营手段和对策,了解企业活动规律与生产环节,熟悉员工激励机制、掌握调动积极性的方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还应具备专门的信息管理能力,比如信息组织管理、信息检索管理、信息存储管理等专业管理能力。
心理学研究指出,高适应性和高内控型个体具有更强的创造力。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具有创新性的人格特质,具有强大的内部兴趣驱动力,具有行业经验和产品知识,在团体中具备一定的领导和控制力[1]。这些能力部分可以产生于个人先天的素质,但是大部分还需要经过实践历练才能固化在创业者身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而信管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使得培养的毕业生既拥有现代管理理念和主流信息技术,又具备了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能够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作用。
建立符合专业内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基础环节。构建以OBE理念(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为指导思想[2],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前提,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能够充分支撑双创教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注重突出创新创业类内容的植入,强调课堂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结合,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与毕业目标的支撑关系倒推课程结构。
3.1.1 扎实做好理论基础,明确应用范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信息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管理学”“基础会计”“经济学”等。这些课程理论丰富,但是内容略显枯燥,难以明确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些课程是进行科研和创新的理论基础,需要对其在行业中的应用做广泛的调研,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与应用范围。比如高等数据、概率统计等基本的数学知识在大数据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在创业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等。
3.1.2 明确专业课程的支撑关系以及实践和实用性
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类课程是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强、实用性强,能够充分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内容、结构安排的不合理,则会导致学习目标分散、相互之间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撑和引导作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行业前沿技术为方向,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行业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引入实际项目进课堂进行研讨和实现,以解决实习问题为目的,锻炼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比如岗位需求为熟练掌握SSH或SSM框架,课程拓扑结构(倒序)即可安排为J2EE框架开发—HTML5&CSS前端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Java语言编程。
3.1.3 拓展创新创业课程覆盖面,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比例,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时、学分,构建以人为本,遵循差异化原则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即进行双创教育,如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共同讲解。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双创内容,注重增强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点并指导实现,开设独立的创新创业教学环节,积极鼓励学生组织团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融合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比如适合信管专业学生的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软件设计大赛、网络营销大赛等。
3.2.1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大学新生入学以后,生活上需要向自我管理转变,学习上需要向自主学习转换。这段时间是普及双创教育极好的时机,学校首先应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环境的每个角落——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社团,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创业”,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挖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利用创新创业讲座、第二课堂、竞赛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技术专家为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制订,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进程表,制订完成计划的方法和措施;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和经验,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自我能力的培养,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培养克服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如何超越自我;开展创业成功经验讲座,指导学生获取创新与就业信息资源的方法,能够对创新与就业信息进行整理与分类;指导学生简历的撰写、了解职场规则等。依托高校创业园对如何创业进行指导,为学生创业者提供支持基金、创业服务、技术服务。
3.2.2 创新创业专项教育与服务
集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支持创新创业类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学分置换。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立学习者学习成果档案,设计学分银行。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创业成果,比如论文、专利、创业成果等折算为学分,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施等活动,并认定学分。利用学校社团,创办各级各类的创业大赛,聘请专业教师和创业成功人士担当大赛评委。依托高校创业园开展创业培训班,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进行项目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防范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与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提供创办企业流程培训,开展模拟创业训练,广泛收集创新创业项目及相关信息,联合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机会与就业指导。
3.2.3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大学课程理论和基础技术偏多,实践应用机会少。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鼓励、引导学生作为研究助理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科研管理工作中制订相关制度,明确教师科研指导任务,这样学生既可尽早接触到理论技术的实际应用,锻炼科学研究能力,又解决了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教师的科研团队可将部分科研任务分解到学生团队,比如作为学生的大创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技术攻关,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信息时代专业技术发展非常快,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企业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弥补校企之间的差距。
3.2.4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利用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双创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与国际化。吸收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具有创业经验、责任心强、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高级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承担学生的创业实践指导工作。
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建立双创教育的实践实训平台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双创教育重点推进的内容。
针对高校存在的师资实践能力不足、缺乏行业经验、课程更新不及时、课程深度不够导致的学生创业就业难等问题,可与企业进行短期课程培训合作,使学生快速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专业兴趣,提升主创新创业能力。
短期HTML5培训课程计划如表1所示。
短期培训班特点:结合实际应用的项目,精细讲解,学生学习完毕即可获得成就感,提升专业兴趣和专业自信。可采用校企合作模式还有课程植入、开设选修课、企业项目指导、就业实训等。
3.3.1 课程植入
针对专业技术类、企业管理类、创新创业类课程,根据现有教学计划,导入企业岗位培训内容,提高校内课程的实用性。建议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课程的改革方案及教学计划,编制统一的课件,将企业岗位考核内容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提供相关考试认证培训,并对授课教师进行培养和认证。
3.3.2 开设选修课
将企业主流技术(如SSM框架、BootStrap框架等)作为选修课扩充到校内的课程体系中,也可以与教学计划内相关课程进行学分置换。由于技术更新快,所以这部分课程可以动态调整,学期开学前根据当前行业情况和岗位用人需求选择课程。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学生专业技能随社会行业需求灵活更新。
3.3.3 企业项目指导
针对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学生,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对象,引入到校内。采用第二课堂、技能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导入,由企业配备项目经理及技术专家带领学生进行项目演练,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可将专业课知识应用到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技术应用范围,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3.4 就业实训
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就业实训营项目。引导学生进入基地顶岗实习,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安排职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职业发展规划建议。
实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档案制度,利用信息平台对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实时记录。专业教师可以根据人才目标和毕业要求制订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训练路径,设定里程碑,学生可查看自己的创新实践成果,通过与训练路径各个里程碑的对照,随时了解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利用平台的跟踪统计功能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当前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干预。平台可以给各用人单位预留数据访问接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数据无缝对接,学生可以获取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对照自身技能及时弥补不足,企业能够根据学生的技能成果进行人才的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