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盘龙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南充 637300)
非洲猪瘟作为本世纪最为流行的动物传染病之一,主要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所引起,具有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特点,无论是家猪还是各种野猪,感染后都会出现体温升高、呕吐、呼吸困难、网状内皮系统出血等一系列病症,且死亡率非常之高,一旦在区域内传播开来,其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而面对当前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多次爆发的现状,对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策略的研究显然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科学研究显示,非洲猪瘟病毒的不仅个体相对较大(直径通常在200nm左右),同时在表面还具有一层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消毒剂的含类脂囊膜,而在这种囊膜的保护下,非洲猪瘟病毒的存活能力也要略强于普通囊膜病毒。一般来说,非洲猪瘟病毒的存活时间都在三个月以上,目前在帕尔马火腿中观测到的最长感染性持续时间甚至达到了近400d,即便在普通的生肉或未煮熟的猪肉制品中,其感染性持续时间也同样能够达到90d左右。在病毒漫长的感染性持续时间内,一旦与生猪实现了密切接触,那么病毒就会立刻开始传染,并在区域内传播开来,如未能及时发现,那么其控制难度是非常高的,而这也正是非洲猪瘟常常会在疫情发源地长期存在,且容易造成二级或次级感染的主要原因[1]。
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十分庞大,变异几率也非常高,仅目前已经测定的11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就已经在病毒基因组中发现了至少151个ORFs,而在非洲猪瘟病毒的包装与侵染过程中,参与蛋白则超过了50种。这意味在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很多毒株的基因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异,变异后毒株的致病性可能会有所增强,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无疑给非洲猪瘟疫情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非洲猪瘟病毒的宿主虽然仅为家猪和野猪,但传播途径却相对较多,例如在非洲地区,野猪或家猪在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如遭到软蜱等吸血类昆虫的叮咬,那么病毒就可能会随着病猪血液传播至软蜱体内,并在其体内长期存活下来,如果在此期间软蜱再次叮咬了野猪或家猪,那么被叮咬的家猪、野猪就会立即感染猪瘟,并使非洲猪瘟病毒进入到下一个传播循环[2]。从目前来看,非洲软蜱在我国虽然尚未大规模出现,但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如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区均比较适合非洲软蜱生存,一旦软蜱在大规模传入中国,同样可能会成为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媒介。除此之外,野猪与餐余垃圾等非生物媒介同样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如果由感染非洲猪瘟的野猪出没于农户田舍周围,与家猪出现了近距离接触,或是饲养人员采用了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餐余垃圾喂猪,同样可能会使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由于非洲猪瘟具有着高接触性特点,通过严格防控能够实现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因此在非洲猪瘟的疫情重点防控阶段,只要能够重视对区域内养殖场尤其是中小规模养殖场的防疫管理,疫情防控工作往往都可以在短期内取得理想效果。从具体措施来看,养殖场首先应从昆虫媒介控制入手,根据区域内软蜱等吸血昆虫的分布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灭杀措施,对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加以限制。其次,则是要加强饮用水使用管理,在养殖场内建立专门的蓄水池,用于对饮用水进行存储,并在进行严格的净化消毒处理后使用,以免病毒通过饮用水实现传播,对于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以建立自控水井来直接控制饮用水源[3]。最后,还要严厉杜绝泔水饲喂生猪行为,同时对各宾馆、饭店的泔水收集、储运和处置工作进行监管,对于外来车辆、人员,同样要进行严格控制,如贩运商、屠户等无关人员以及未进行备案、未经消毒的车辆,均应禁止其进入养殖场,以免病毒通过人的衣服、随身携带物品实现传播。
对于非洲猪瘟这类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动物传染病,必须要从疫情传播源头进行管控,做好消毒灭源工作,以实现对非洲猪瘟病毒传播源头的有效管控,以免出现疫情反复、大范围传播等情况。在具体措施上,各养殖农户及养殖场均需要坚持每天对养殖场所进行消毒,消毒剂应尽量采用最有效的消毒剂是去污剂、次氯酸盐、碱类及戊二醛等,如8/1000的氢氧化钠(30min)、3/1000 福尔马林(30min)等,均能够起到良好的灭活病毒效果,人体消毒则应采用酒精或碘化物作为消毒剂。如部分设施不适合采用消毒剂进行消毒,也可以利用非洲猪瘟病毒热抵抗力弱的特点,将设施放在阳光下暴晒,同样能够有效杀死病毒。
另外,还需要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主导,对冷冻肉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肉品冷冻库、餐饮服务单位、肉制品生产企业等潜在病毒传播源进行严格的检查,通过日常巡查、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全过程、全方位的疫情检测监管工作,一旦发现肉制品、生肉等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应立即展开疫情溯源工作,追踪可能存在的各病毒传播源,并对相关产品进行消毒处理。
在非洲猪瘟的常态化防控期间,生物安全防护至关重要。防疫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动物防疫条件展开审查,对各养殖场、养殖户展开防疫监管,尤其是对于种猪场与大规模猪场,更是要帮助其尽快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同时建立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实现生物安全防范水平的有效提升,为非洲猪瘟疫情的常态化预防提供重要支持。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生猪养殖档案,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来为生猪加施牲畜标识,以保证生猪具有可追溯性,为疫情溯源工作提供便利,这样即便发现生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也可以尽快通过牲畜标识来追踪其传播情况与传播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由于非洲猪瘟存在一定潜伏期,因此在疫情出现后,应按照多种检验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利用生猪接种、血细胞吸附等非洲猪瘟疑似病例检测方法展开实验检测工作,以便于及时确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病猪。而对于确认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病猪,则要尽快采取电击法或其他适当方法进行扑杀,避免血液污染周围环境,扑杀时还要提前准备好消毒物资、扑杀工具、包装用品、转运工具、清洗工具,以便于完成扑杀后立即清理现场并完成死猪的运输与无害化处理。在完成病猪扑杀后,应将死猪运至指定位置(远离公共区域、河流、水源地、养殖场等区域),并通过挖坑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掩埋坑底应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坑底还要洒上厚度在2cm~5cm的生石灰,整个处理过程及处理地点选择都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监督指导,以保证病猪处理的规范性。扑杀工作完成后,还要对所有一次性防护用品作销毁处理,并将可循环使用的防护用品消毒。
非洲猪瘟虽然具有着存活时间长、变异几率高、传播途径多等传播特征,防控难度相对较高,但只要做好应急处理、消毒灭源、生物安全防护、养殖场防疫管理等方面的疫情防控措施,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几率、影响就必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