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同华,姜永红,刘 耘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畜牧兽医站,江苏泰州 225500)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热、微血管变性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塞。近年来,通过疫苗和防控措施,猪瘟在我国得到一定的控制。但随着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疫情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农村地区群众对传统猪瘟和非洲猪瘟的认识不足,这将会给生猪养殖带来严重隐患。本文针对近年来传统猪瘟的进化和变异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指导广大养殖户正确认识和防控猪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
猪瘟病毒(HCV或CSFV)是国内传统猪瘟的致病原,与非洲猪瘟病毒(ASFV)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目前,国内CSFV已发生明显的进化变异,以亚临床、温和型猪瘟为主,猪是该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该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引起严重的消化道病变、广泛性炎症(发热)及神经症状等;ASFV的自然宿主包括家猪、野猪、疣猪及软蜱等,其为DNA病毒,主要引起病猪机体组织广泛性出血及剧烈腹泻等症状。针对CSFV已研发出相应的疫苗,而ASFV尚无对症控制疫苗。CSFV可在细胞质内复制,不能凝集红血球,与牛腹泻病毒有相关抗原,该病毒对乙醚表现为高度敏感,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但较ASFV而言抵抗力较弱;CSFV和ASFV皆有明显的进化变异特性,两者对抗菌素均表现为不敏感,但络合某些抗病毒制剂(如黄芪多糖)则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经过多年的进化变异,当前国内农(牧)区出现急性型、典型猪瘟较少,而亚临床型、温和型猪瘟居多,潜伏期也有所延长(1周以上)。
急性型。少数病例呈无症状(征兆)急性猝死,以新疫区较为多见。病猪初期普遍表现为高热(40~42℃),食欲显著下降乃至完全废绝。中大猪患病后喜饮凉污水,甚至有吸食圈舍内粪水的异常行为,病初常伴有便秘症状,排小球状干硬粪便且表面附着一层黏浓物质(渗出物、食糜及脱落肠黏膜的混合物),有时可见血便。发病2~3 d后,病畜体表出现明显色变,其鼻端、耳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等少毛区可见散在出血点或成片色斑,指压不退色(不同于猪丹毒),全身淋巴结发生不同程度炎性肿胀[1]。成年患病公猪可见生殖器发炎(阴茎、包皮发炎,阴鞘积尿)。低龄患病仔猪症状较为严重,发病群呈畏寒扎堆状,发病12 h后逐渐出现明显神经症状,包括惊厥、抽搐、磨牙、后退、转圈、肢体僵直、四肢游泳状划动、昏迷嗜睡等。
亚临床型(温和型)。当前以此型居多,低龄仔猪和保育猪为主要发病群体。其特点是潜伏期较长(1周以上)、症状较轻微、不具典型性。病猪发病初期有发热现象(40~41℃),多呈稽留热。病程中后期体表皮肤逐渐出现色变,多数为通体皮肤潮红,少数为皮肤散在出血点或局部瘀血疹快。病猪食欲及消化不良,生长发育明显滞缓甚至停止,便秘与腹泻(或湿热下痢)交替出现,期间极易发生严重继发(或并发)感染,从而导致死亡率较高。病史区(场)有部分病猪可耐过,耐过后成为典型的僵猪。
病猪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充血及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呈大理石状;肾脏色泽变浅,皮质部见散在出血点;脾脏见梗塞栓,边缘呈暗黑色或暗紫色肿块;喉头黏膜及扁桃体充血或出血;膀胱黏膜亦有少量出血点;胃肠道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可见特征性纽扣状溃疡灶。
近代兽医学研究发现猪瘟病毒具有强免疫抑制性,其致病机理主要包括:①摧毁动物机体免疫屏障。健康猪一旦感染病毒后,全身淋巴细胞急剧减少、重点免疫器官(如肝、肾)的细胞大量凋亡,从而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屏障逐步崩溃,最终使得多器官功能逐步衰竭而导致死亡[2]。②引起广泛性出血。猪瘟病毒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中胚层组织特别是造血组织和血液循环组织具有高度亲和力,当机体内致病毒株达到较高浓度时,可致使全身淋巴结显著水肿及组织广泛性出血,因此病猪普遍表现出体表皮肤色变,临床上多为蓝紫色、暗紫色或潮红色,这主要是由于猪的微循环——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病理机制:健康猪感染猪瘟病毒数小时后,体内的IL-1、IL-6、IL-8等炎性细胞因子急剧升高,随病毒的倍量繁殖,炎性因子也呈倍量增加,炎性产物增多可致血管的通透性升高。同时,感染病毒后,猪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血液凝聚因子、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与内皮细胞渗透性和血液凝聚有关的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也显著升高。病毒诱导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和促凝血因子后,进一步破坏凝血与纤维间的平衡,促进凝血和血栓的形成,进而促使血小板减少,最终导致组织广泛性出血。③促进继发(或并发)感染。近年来猪瘟原发病普遍产生继发或并发感染,临床上以多元混感型为主,单纯性的猪瘟原发病则较为少见,代表症包括:“猪瘟+猪蓝耳病、猪瘟+附红细胞体病、猪瘟+链球菌病、猪瘟+猪肺疫、猪瘟+猪支原体病”等。主要原因是猪瘟病毒具有强免疫抑制性,其摧毁猪的免疫保护屏障后,其他病原乘虚而入、引起关联病变。
加强引种及商品仔猪购进环节的检疫检验,杜绝引入阳性猪。自繁自养猪场对种猪需重点监测,确保自场种猪健康达标,保证其健康度。养殖全程严禁外购猪只随意并群饲养,也要禁止不同来源、批次、日龄的猪随意并群。养猪场进猪前至少消毒3次以上,之后晾干备用。多批次投养的老旧猪场,务必要坚持足够的休养期管理制度,休养期至少半年以上,期间做好整场环境及相关用具的保洁消毒工作,必要时可用生石灰乳对猪舍作刷白处理。
规模猪场构建全封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区。严禁场内管理人员随意外出及携带一些风险物件返场,严禁到其他养殖场串场。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养殖全程饲养管理人员足不出户,从进猪到出栏(全出)4~6个月期间拒绝接访和人员外出,包括杜绝外部的手机、商品包装等风险物件入场,严谨细致的禁入、禁足制管理有利于降低重大动物疫病散播风险。猪舍内部小环境控制要点:清洁、干燥、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单位面积投养猪只数量要适中,忌高度密集饲养;禁止将不同圈舍的工具交叉使用;通过制度化的保洁消毒管理,将猪舍内环境中粉尘、有害气体及病原微生物含量控制在安全值范围内[3]。
规模猪场最有效的猪瘟防控措施就是接种相关疫苗,尤其是病史区(场)更要高度重视。目前有乳兔苗、细胞苗、脾淋苗3种猪瘟活疫苗供选用,养殖户要注意仔细参阅疫苗的保质期、贮存及使用方法等,以确保接种后能够产生有效免疫应答。种猪务必在适免期主动接种猪瘟活疫苗,有效的母源抗体对于30日龄以内新生仔猪具有很好的保护性。
该病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一、二类重大动物疫病,针对确诊为该病的发病猪场,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措施,迅速扑灭疫病源,原则上不允许私自采取药物治疗。
近几年猪瘟疫情呈蔓延的趋势,并出现了新的特点,导致猪死亡率急剧上升,给养猪行业造成重大的打击。猪瘟可与细小病毒、大肠杆菌等同时发生,造成混合感染病例逐年增多,这也是造成猪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临床中应加强猪瘟诊断与区别,特别是加强对非洲猪瘟的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