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准新
(宾阳县林业种苗站,广西 宾阳 530400)
清平水库是宾阳人民为改变宾阳县的苦旱面貌,于1959年在红水河系清水河支流沙江上游(马碑山口)拦截而建成的,中心坐标为北纬22°54′~23°37′,东经108°32′~109°15′,是一座中型的蓄水灌溉型水库。清平水库集雨面积为76 km2,有效水面积6270亩,库容9700万m3,平均水深12~13 m,被称为“清平旅游度假区”。近年来,为了保护好清平水库饮用水源环境,确保县域内的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水质达标,清平水库被当地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成为宾阳县人们的主要饮用水来源地。本次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依据清平水库水源林项目区的森林资源基础、自然生态条件、现有森林植被分布特点和提高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对清平水库水源林项目区的3939.6 hm2林地分类进行保护和修复,确保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的森林涵养水源功能正常发挥,为其它类似水源林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借鉴。
封山育林是水源林保护和修复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是运用森林演替规律理论,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借助自然力量,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以实现恢复森林植被、达到成林标准为目的或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生态修复技术措施[1]。封山育林是中国传统的森林培育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具有生产成本低、绿化速度快、利用周期短、生态效益好等特点,是饮用水源保护区迅速恢复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目前对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现有松树、杉木、竹林、阔叶杂木林郁闭度在0.4以上(含0.4)的林地实行封山保育,具体封育措施如下。
根据《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结合宾阳县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生态修复需要的实际,为了实现水源涵养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功能,对现有郁闭度在0.4以上(含0.4)的松树、杉木阔叶杂木林的全部乔木林地应封育为乔木型,面积1773 hm2(期项目484.0 hm2);对项目区现有郁闭度在0.4以上(含0.4)符合毛竹、丛生竹或杂竹封育条件地块的全部竹林地应封育为竹林型,面积895.7 hm2(一期项目192.0 hm2)。
根据《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151632004)和宾阳县清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条件的实际采取的封育方式为全封[3]。即在封育期间一律采取全封,严禁人、畜进入项目区内,禁止采伐、砍柴、放牧、割草,严禁在封育区从事与封育工作无关的各种副业生产,严禁其它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竹林可以进行择伐和疏伐,采伐量不得超过当年新竹量[4]。封育年限10年,即2021~2030年。
严格按法律法规条例,对范围内原有林地、林木通过签订协议依法划为水源林并列为宾阳县级公益林管理,并执行国家和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政策。
根据《南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014年修正)关于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范围内禁止种植速生桉树行为及现有桉树林地处理的规定;对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区域内现有的速生桉进行清退改造和更新树种,根据规划区内核树林树龄状况,桉树达采伐年龄采伐后进行树种变更改造种植非桉树种,改造面积1016.3 hm2,其中一期工程项目速生桉改造实施面积为538.1 hm2。
速生桉清退改造和更新树种建成的水源林主要功能要求是截留降水,缓和地表径流和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其树种选择有如下要求:①树木根系发达,树叶浓密易分解,树冠高大[5]。②采用多层林组合结构,包含下木层、次林冠层和主林冠层。③伐后更新及自我更新能力强。④选用防病害能力较强的健康树种,根据当地情况可以混交种植多种乡土树种,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⑤树种搭配以耐荫和阳性树种、速生与慢生、上层与下层相互搭配,形成多龄级多层次结构[6]。根据不同经营要求和立地条件,主要造林树种拟选择铁冬青、黑木相思、米老排、荷木、大叶栎、火力楠、红椎、格木、广西木莲等南亚热带水源涵养林造林树种。
根据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现有植被、立地条件等,在适地适树原则指导下,为发挥库区具有涵养保护水源调洪削峰、防止土壤侵蚀、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相结合的设计思路,确定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速生桉清退改造人工造林绿化模式共6个:①大叶栎6×火力楠4;②荷木7和黑木相思3;③红椎5x铁冬青5;④红椎6×火力楠4;⑤米老排5×格木5;⑥铁冬青5×广西木莲5[7]。对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内的无立木林地全部进行人工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涉及林地面积189.9 hm2(一期工程项目64.6 hm2)。
针对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内现有郁闭度在0.20~0.39的低产低效林地(42.8 hm2)、疏林地(1.9 hm2)、未成林造林地(0.1 hm2)和灌木林地(16.6 hm2)进行补植补造,涉及林地面积61.4 hm2(一期工程项目216 hm2)。由于植被分布不均,部分地段疏残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的植被稀少,或为裸地,局部可通过专项人工补台湾相思、铁冬青、米老排、竹子等水源涵养林类型树苗或补播台湾相思种子方式,加快植被恢复,提高林地质量和生态功能[8]。
对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域内无立木林地采取块状混交栽植的方式进行人工新造林恢复植被,无立木林地植被恢复人工造林面积1899 hm2,其中一期工程项目实施面积为64.6 hm2。
水源林的主要功能是截留降水,缓和地表径流和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其树种选择有如下要求:速生桉清退改造和更新树种建成的水源林主要功能要求是截留降水,缓和地表径流和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其树种选择有如下要求:①树木根系发达,树叶浓密易分解,树冠高大[5]。②采用多层林组合结构,包含下木层、次林冠层和主林冠层。③伐后更新及自我更新能力强。④选用防病害能力较强的健康树种,根据当地情况可以混交种植多种乡土树种,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⑤树种搭配以耐荫和阳性树种、速生与慢生、上层与下层相互搭配,形成多龄级多层次结构。根据不同经营要求和立地条件,主要造林树种拟选择铁冬青、黑木相思、米老排、枫香、荷木、火力楠、红椎格木、广西木莲等南亚热带水源涵养林造林树种。
根据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现有植被立地条件等,在适地适树原则指导下,为发挥库区具有涵养保护水源调洪削峰、防止土壤侵蚀、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相结合的设计思路,确定清平水库水源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区无立木林地植被恢复人工造林绿化模式共6个:①枫香6×黑木相思4;②荷木7×黑木相思3;③红椎5×铁冬青5;④米老排5×火力楠5;⑤米老排5×格木5;⑥铁冬青5×广西木莲5[10]。
宾阳清平水库水源林是广西地区典型的山地森林,是广西地区的生机之源,本文通过封山保育、林相改造、人工造林、补植补种等营林工程技术措施,对清平水库水源林项目区的森林进行保护和修复,增强了森林生态功能,保障广西宾阳县城及周边乡镇3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