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欣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闻广播领域也进入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时期。新时期新环境,对电视台记者自身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视台记者要转变原有的采访思维和写作方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新闻敏感性,创新电视新闻内容,为人民群众奉献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新闻内容提出的个性化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传统媒体的生存逻辑。互联网技术有三个特征:第一是传播渠道不再稀缺,“自媒体”被广泛应用,传统媒体的代表性被削弱;第二是内容不再稀缺,无限丰富的信息稀释了传统媒体的价值;第三是传播的双向性,使得用户更倾向于双向对话,而不是单向传播。因此,“内容为王”的逻辑受到挑战,这也是“电视危机”产生的技术根源。
传统媒体需要打破“内容为王”思维的拘囿,用“互联网思维”思考互联网的价值。从互联网技术变迁来看,互联网的价值在每个阶段有不同体现,“内容为王”只是互联网商业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并不能代表互联网的全部价值,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互联网兼容传统媒体,而不能再简单地把互联网视为传统媒体价值的延伸。
在当前融媒体发展环境中,要想全面提升电视台记者创新能力,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保持相对超前的思维,多方面思考问题,打破固化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创新思维模式,打破传统媒体时代的局限性思维限制,在新闻信息采集、报道中保持相对严谨、认真的态度,巧妙灵活运用各种素材,以动态化思维、逆向思维模式全面做好采编工作,发挥新闻传媒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舆论引导作用。
电视新闻是对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的集中报道。而好的电视新闻作品,离不开新闻记者的思维构建,尤其是艺术性构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审美性影响电视受众对新闻的接收程度。
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发挥电视媒体特有的优势。电视新闻记者要全面认识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能突出声画结合的优势,制作出个性化相对突出的新闻报道。
电视记者要认识到电视画面、声音的作用,在受众面前建立起相对和谐、完整的画面与声音,突出电视新闻传播整体性。电视新闻记者要学习“蒙太奇思维”,能借鉴影视化手段表达新闻五要素,增强新闻报道价值。
电视叙事意识培育,就是运用电视叙事艺术手段做新闻,实现电视新闻美学建构。电视新闻属于叙事范畴,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掌握良好的叙事艺术,全面突出新闻叙事美学特征,保障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
记者要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入剖析,实现故事化建构。围绕新闻主题,挑选出与关键事实关联度较高的核心素材。对次要事件进行概括性描述,保障新闻写作的疏密合理、张弛有度,实现良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新闻结构的建立是思维运动的结果,新闻记者在酝酿电视新闻结构时,要在新闻采访后对材料进行分类、整合,建立合理的时空结构与逻辑结构,建立相对粗略的新闻文本。电视新闻记者文本结构的建立,便于其根据主题展开写作,在稿件中填充细节,提升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20世纪末,随着数字传播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等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入,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面对新时代新挑战,电视新闻记者要强化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推动媒体融合进程。
记者在开展选题工作时,要突出独创性、新颖性,拓宽选题范围。记者在新闻内容采编过程中会产生习惯性思维,此类思维系统化特征较为突出,但是会对创造性意识拓展产生制约作用,难以突出新意。所以记者要善于应用逆向思维,从相反方向探寻问题,独辟蹊径,创新新闻视角。
记者要强化自身超前认知能力,对新闻发展趋势和结果作出科学预判,有助于提高自身行业竞争力。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编工作中要突出创新性,能灵活应用创新化方式采集、加工新闻,丰富新闻内涵,提高新闻关注度。记者要明确新闻侧重点,新闻采编都要紧紧围绕报道目标,做到不跑题。电视新闻记者在拍摄中要精心捕捉细节,并搭配相应的音效等,保障新闻内容具有感染力、影响力,让电视新闻形象、生动、好看起来。
在目前互联网时代中,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要求更高。强化互联网思维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打破行为惯性,打破路径依赖,按照全新的理念来谋划媒体的生产、传播和经营模式。
电视新闻记者要创新思维模式,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拓宽采编视野。在采访过程中灵活应用镜头与语言,向更多观众揭示新闻内涵。记者要提升信息敏感度,为观众传递更多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新闻内容。
电视媒体要顺应变革潮流,坚持为受众提供高品质新闻,不断加强产品、技术创新,培养更多掌握多种报道技能的全媒人才,运用新思维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