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晨
时政新闻报道的政治性和权威性极强,其导向性极为鲜明,能实现对受众思想的正确引导。在新时期,传媒市场变化巨大,涌现出诸多网络平台,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方式。面对新形势,时政新闻报道必须在增强传播效果和传媒竞争力上下大气力。
时政新闻报道高度重视格式的规范性,显得过于严肃。同时,时政新闻报道内容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受众的关注热情。部分记者在开展时政新闻报道的实践过程中,未能从事件素材中深入挖掘出有价值的核心内容,生硬照搬领导讲话,未能清晰准确地报道要点。
时政新闻报道普遍具有严肃稳重的风格,在表达方式上缺乏亲民性,不够接地气,难以与受众产生良好的心灵共鸣。部分时政新闻报道沿用“空话套话”,缺乏趣味性和口语化。
当前,新媒体时代下,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新媒体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并依托网络平台,形成通畅的传播渠道,具有较高的新闻传播速度,且形式新颖,逐渐掌握了新闻报道的话语权。
时政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时政重大事件均由时政新闻报道实现对社会受众的广泛传播。媒体应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创新,既要关注新闻事件本身,又要对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和产生的影响进行跟踪报道,形成报道专题,增强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丰富性。要形成接地气的新闻报道,实现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拓展延伸。
另外,时政新闻报道要注重凸显时效性,第一时间向群众传递党的最新方针政策、重大会议内容等。
时政新闻报道应树立“大新闻”意识,打造优质的主流新闻。时政新闻报道不仅要对时政新闻内容进行报道,还应报道与时政新闻相关的衍生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新闻内容,增强舆论影响力。新闻记者应实时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议话题,如旧城区改造、城市绿化、公共设施建设等,将群众热议话题作为新闻的重点内容,助力时政新闻报道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主流地位。
时政新闻报道在保障真实性的基础上,要对报道风格进行创新,采用亲民、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并尽量增强口语化,灵活运用网络用语,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风格。
要想实现新闻价值,就得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为获取受众青睐,时政新闻报道应对语言习惯进行调整,契合受众的喜好,改进传统的过于严肃规范的语言风格,增强新闻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要避免新闻稿件过于生硬,通过精心策划,增强稿件的表达效果。新闻记者要尽量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故事性,形成跌宕起伏的内容风格,增强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形成深度报道。
要避免使用生硬僵化的官方语言,尽量减少对生僻字和长句的使用,增强新闻报道的活泼性和通俗性,少说甚至不说空话、大话和套话,拉近受众与时政新闻报道的距离。
要形成特色鲜明的节目编排。电视时政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视性,能增强受众的视觉体验,为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通过电视媒介开展时政新闻报道,要对新闻节目进行合理的编排剪辑,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穿插起来,消除受众的心理和视觉疲劳,获得受众的青睐。
时政新闻报道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的巨大优势,与新媒体加强深度合作,实现双赢。时政新闻报道要灵活运用网络平台构建的传播渠道,对权威性的时政新闻内容进行及时发布,在短时间内迅速抢占舆论制高点,实现对受众的有效引导。
时政新闻报道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依托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拓宽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路径,增强传播效果。
例如,中央电视台结合新媒体构建央视影音APP、手机客户端等,受众能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点播已经播出的时政新闻报道节目。受众在观看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还能实时发送弹幕,形成线上互动。
另外,中央电视台还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不仅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时政新闻报道内容,还能在后台对受众评论进行收集回复,并接收受众反馈,对时政新闻报道进行优化改进。
时政新闻报道要通过与新媒体的深度合作实现良好的融合报道,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时政新闻报道可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还可开通直播入口,设置时政新闻互动话题,促进时政新闻报道实现与受众的良好互动。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时政新闻报道内容较为枯燥、时政报道风格过于稳重、新媒体的优势日益凸显等方面。对此,要通过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创新、对时政新闻报道风格进行创新、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等路径,有效实现对时政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