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文轻语”现象谈语文教学评价改革

2021-11-28 13:25程俊英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语言

程俊英

(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河南 濮阳 457000)

叶圣陶在《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中给语文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语就是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中“语”比“文”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不一定天天写,话却要天天讲。生活交谈、工作交往、出差旅行、会议发言、教师讲课等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口头语言,也就是有声语言。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讲,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张志公在《要充分认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智力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当前,现代科学正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高速发展,信息的输入、传递,最直接、最迅速、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语”即有声语言。现代通讯、人机对话等方面,要求人们把话说得准确、简明达意,而那种含糊其辞,诘屈聱牙的口语表达又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呢?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也是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人际交往中,它的首因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在某些情况下,语言与人品是相对应的。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有声语言的训练,美国、德国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有声语言的训练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国新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把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分为四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且在“阅读”和“口语交际”板块中对“朗读”“诵读”“复述”“转述”等有声语言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由此可见,“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现象

客观地讲,在对学生语文逐项能力的培养中,“语”和“文”应同等重要,但就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写的教学强于读说的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或多或少地曲解了“读书”,“读”和“说”训练不足。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语文”课堂只以阅读、写作为教学目的,忽视了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诵读和口语表达。教师们舍得花大力气搞无声的“语知”训练,却舍不得训练学生的读、诵、说等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大量的语知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进了死胡同。我们还发现,离高考、中招越近,“哑巴语文”现象越严重。加上中学这一学段的学生性格开始转型,课堂上“少言寡语”现象尤为突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优于有声语言。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积淀只停留在书面,几乎废除了“口头”语言,致使学生拿起一篇文章能做题、会书面分析,而朗读起来却结结巴巴,不会断句,错音百出,更谈不上语气、语调、情感的把握;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木讷拙涩,期期艾艾,啰嗦颠倒,词不达意,情感苍白淡漠,没有感染力,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缺失。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某些地区基础教育阶段评价学校实行地域学业水平统一测试,给学校排名次。这个评价导向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不得不搞大量的纸笔考试与训练,不得不弱化“诵、读、说”等有声语言的训练。

以部编教材“口语交际”训练为例,小学阶段每册语文课本都安排了四个“口语交际”的训练,大部分口语交际内容与习作没有直接关系。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是“转述”,习作训练则是“我的乐园”;也有的安排是口语交际训练和习作训练内容有交叉或基本吻合。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训练是“自我介绍”,习作训练的内容是“我的‘自画像’”。有的口语交际训练,语文元素比较重,如“转述”“说新闻”,有的口语训练内容则乍一看呈现的则是生活常识,如“朋友相处的秘诀”。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独立的口语交际内容,纸笔考试的几率很小,所以部分老师就不进行这个训练或者压缩训练时间;而口语交际与习作内容是相吻合的,训练重点则指向纸笔考试,侧重于把作文写好,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则不单独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呈现生活常识样态的,有的老师则当成常识课让学生把知识点说透就行了。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导致学生口语交际等说的训练没有落到实处。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诵”和“读”的训练也是很不理想的,原因就是要求“诵”和“读”的内容只要落在笔头,会背写下来考试才能得分。至于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握,情感的表达是否恰当,甚至读、诵得是否流畅、准确等基本处于弱化状态。更有甚者一篇文章教学完毕,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朗读下来。

《杨氏之子》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正确断句无疑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也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和前提。有经验的老师为避免学生出现先入为主式的断句错误,往往在布置预习时就先范读甚至领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的断句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正确断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老师再引导学生读出“杨氏子回答之妙”,读出抑扬,培养语感,理解文意;最后,进行各种形式的练读、赛读,水到渠成,熟读成诵。

这样的教学,读、诵贯穿其中,以读代讲,以读促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感、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培养。

但是,笔者在推门听随堂课时,一位老师把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写文下注释、抄写课文、背写课文上。笔者在和他交流时,他无奈地说:“只会读、只会背,不会背写,学生成绩提高不上去。”

产生以上现象,笔者认为,与我国当下的语文教学评价有密切关系。尽管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课堂设计有直接关系,但最根本的症结还在于高考、中招等评价指挥棒的导向。我国各地高考与中招,考“文”不考“语”或者少考“语”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不管测试专家承认与否,中招、高考事实上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因为它的成绩,社会、家长乃至学生都当做衡量一所学校、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标志。特别是高中,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班级的单元测试、随堂小测验、家庭作业等多种多样的测评活动,毫无疑问地成了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依据,他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试内容和形式严重缺失,致使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有声语言的重要性与使命感,使“语”和“文”严重脱节,学生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低,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培养。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全面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利用评价的导向性,建立一套相应的有声语言评价机制,将有声语言评价纳入各种语文测评活动中,全面评价教师的语文教学,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更好地发挥测试的导向作用,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且有声语言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必测能力之一。只有将有声语言纳入评价测试活动,才能使标准、教材和教学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教学改革。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有声语言的评价,提出了总的要求,具体如下:

朗读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也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口语交际的评价:须注重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表达沟通的水平。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口语交际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并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以上可见,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有声语言”的评价,只提出了总的要求和建议,至于怎么评价,评价的指标、标准、权重怎样设定等,都没有具体的建议和办法。本人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查寻,发现我国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有声语言”的评价尚不完善和系统。虽然在“普通话测试考级”中有一定的具体操作办法,但普通话测试考级侧重点在发音的准确程度上。所以探索和建立语文教学中对“有声语言”评价评估机制和操作办法,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三、对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建议

有幸的是,笔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学校,参照新课程标准对“朗读”“背诵”及“口语交际”的评价建议,已经把“有声语言”纳入了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校本评价,从评价的指标与标准,评价操作的内容、方法与序列,评价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有意义的探索和改革。

(一)评价指标和标准

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附之以“发展建议”,并根据相关研究确定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其中“诵”和“读”评价着眼于“正确性、流利性、感情表达”等方面,口语交际着眼于“准确、条理、敏捷、得体”等方面。“定性”部分主要指无法定量只能定性的因素。如个人对作品的独特感悟和体验,语音面貌、话语的感染力,思想、感情、精神等人文因素甚至一些内在语言的运用等。

(二)评价内容和方法

根据学生有声语言的训练前景与发展特点,以及评价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有声语言进行操作评价。

1.诵读。指定一篇文章或其中的重点段落(或课内或课外),从朗读和背诵的正确性、流利性、感情表达几方面进行评价。

2.口语交际。可采取评说与复述、话题讲述、角色参与、即席反驳、口头作文、演讲和辩论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评说与复述。当场让学生把自己所读的文章,看过的电影、电视、喜剧,听到的消息、故事、会议报告等,进行口头评述,或将其内容或详细、或扼要、或全部、或片段重述出来。

话题讲述。当场让学生听一段录音,或者由测试者介绍一个有交际语境的话题情景,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说、怎么做。

角色参与。设置一个采访或游戏情境,或一个谈话主题,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现场口语交际。

即席反驳。当场向测试学生介绍一种错误的命题,要求3分钟反驳。

口头作文。让学生看图描述图画内容,或根据命题口头作文。

演讲。分备题演讲和即席演讲。

辩论。可提前准备,分组进行,群体参与,给单人打分。

评价时可采用抽样法、全样本法、自评法、互评法、自我成长记录袋法、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法等。

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全面评价可以采用“卷面+能力”的办法。卷面考试每学期两次。“能力”即书面反映不出的“读、说、背”等有声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价分值和序列

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地位应是同等重要的。但是由于我国对中小学生有声语言的评价还处在探究阶段或者起步阶段,有声语言评价本身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参考我国高考、中招对英语听力测试的分数比例,可把有声语言的评价权重设为20%左右。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可采用随机测评与阶段性测评相结合的办法。评价次数可定为每学期1-2次。

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知识积累及语文教学特点,评价内容序列遵循“层递性”和“由易到难”的原则。

(四)评价的原则

1.目的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对学生的有声语言的评价应该明确目的,着眼于发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否则,评价只能走进死胡同。

2.定量与定性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特点,评价在坚持科学量化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不好量化的思想、感情、精神等人文因素,进行定性评价,并写出“发展建议”。

3.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体的,不可割裂。评价学生的有声语言,既要从“实际运用能力”方面进行科学、准确地考察,也要从人文素养方面考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语文学科尤其是有声语言是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门类,不能完全用科学性较强的标准来衡量,只有“科学”和“人文”相对结合才符合其学科特点。

(五)评价的可操作性

本评价办法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不断总结梳理产生的。评价目的明确。其中,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确定均参考了国内外专家的相关研究,很好地突现了语文学科和学生有声语言的特点及训练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科学性。

因为评价的缺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声语言的教学活动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生有声语言学习的弱化现象才很突出。有了评价,师生的语文活动就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秩序。这种评价办法,将有声语言评价纳入各种语文学习活动中,全面评价教师的语文教学,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了教师对学生有声语言的训练,调动了学生“读、说”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语言积累,尤其是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语文教学中“重文轻语”问题,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交际羊
语言是刀
两块磁的交际
酒中的口语诗
口语对对碰
我有我语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语言的将来